有度小说 > 其他书籍 > 美国精神 > 银幕里和银幕外的英雄

银幕里和银幕外的英雄

授他“自由勋章”,洛杉矶下半旗志哀,洛杉矶体育场也因此点燃了奥林匹克火炬,直至葬礼结束,这一切表达了美国人民对他的崇敬和爱戴,因为他是“美国精神”的真正化身。

    美国的奥斯卡金像奖,象征着电影界的最高荣誉,它每年颁发一次,用以鼓励和表彰那些在电影艺术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电影从业人员,以促进电影文化、教育和科学水平的提高。

    1987年3月30日晚上,人们期望已久的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仪式正在洛杉矶音乐中心的钱德勒大厅举行。厅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在热情洋溢、激动人心的气氛中,仪式一步步地接近**。主持人宣布:由于玛莉·马特琳在《小上帝的孩子》中有出色的表演,获得最佳女主角奖。顿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

    在掌声中,一位漂亮的年轻女演员——玛莉·马特琳,一阵风似的快步走上领奖台,从上届影帝——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威廉·赫特手中接过奥斯卡金像。手里拿着金像的玛莉·马特琳激动不已。她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是人们没有看到她嘴动,她把手举了起来,但又不是那种向人们挥手致意的姿势,眼尖的人已经看出她是向观众打手语,内行的人已经看明白了她的意思:说心里话,我没有准备发言。此时此刻,我要感谢电影艺术学院,感谢全体剧组同事……

    原来,玛莉·马特琳是一个聋哑人。在玛莉·马特琳出生18个月时,一次高烧夺去了她的听力和说话的能力。但天性乐观、坚强的玛莉·马特琳对生活充满了**。她从小就喜欢表演,8岁时加入伊利诺伊州儿童剧院,9岁时就登台表演。她还能时常被邀请用手语扮演聋哑角色。通过这些演出机会,玛莉·马特琳的演技不断得到提高。

    1985年,女导演兰达·海恩丝决定将舞台剧《小上帝的孩子》拍成电影。可是在物色女主角——萨拉的扮演者时她却大费周折。兰达·海恩丝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典用了半年的时间寻找,但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主角。最后,她发现在《小上帝的孩子》中饰演次要角色的玛莉·马特琳的高超演技,立即决定让她担任女主角——萨拉。《小上帝的孩子》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在一所聋哑学校,聪明美丽的聋哑姑娘萨拉毕业后留在学校做了看门人,因生理上的缺陷,她性格孤僻乖戾。学校一位名叫安德鲁的教师热情帮助学生们克服自卑感,他还教同学们学习“唇读法”,唱“无声的歌”。萨拉开始时对安德鲁怀有敌意,但后来被他的热情和奋斗精神所感动并与之相爱。他们互相鼓励,共同奋斗,最终,萨拉在事业上也获得了成功。

    玛莉·马特琳扮演的萨拉在全片中没有一句台词,但她凭借着双富特色的眼神、表情和动作,成功地揭示了主人公自卑和不屈,消沉和奋斗的内心世界。玛莉·马特琳的表演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最终一举折桂,从而成为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以来最年轻的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聋哑影后。

    玛莉·马特琳说:“我的成功,对每个人,不管是正常人,还是残疾人,都是一种激励。”是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都会受到上帝的宠爱,不管他的身体是否健全,但只要有一颗健全的心,全力以赴,锲而不舍,就会得到命运的垂青,成为生活的主角,赢得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