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传统国学 > 定是红楼梦里人-周汝昌 > 第十五篇 英雄所见略同

第十五篇 英雄所见略同

,其禀赋之性情不是很敏锐很精密,没法与张爱玲相比,而早已感受此本文字之早,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了。

    但一讲到此一问题上,就又牵涉到又一问题:在汇校取舍上,是依早期之文本好,还是取后期改本为胜?

    记得有人说过,丢进字纸篓的文稿,未必都是不好的,不可取的(大意)。我意话不一定非这么说;事实证明:一个写作的人,初稿尽管不“完善”,却代表“原汁原味”;因自己想要“精益求精”,好心费上一番力气精神,结果有些改“好”了,同时却也有的反而弄得不如当初了,甚至“点金成铁”。

    文心是一回事,细针密线,呼应紧巧。文笔是另一回事,刚健利落,神完气足。两者是会“冲突”的。“细”是细了,疏漏龃龉是匡救了,可是那文字却塌了,蔫了……。这样例子并不罕见。

    张爱玲之奇才,心极细而记(记忆力)极强,万难企及。她举出的大量实例,杨藏本(所谓“全抄”)作何文,后本如庚辰本等又修饰为何文,数量之多,差异之大,令人吃惊——我自惭枉作了“红学家”!可是,她就是给你“开账篇”,不给你多说一句别的话。

    她像个“科学家”,不像是作家和文艺鉴赏者。

    但她为何如此专注于这些“细节”?当然包含了探索雪芹文心的、创作经验的“奥秘”。

    她结语认为,此本也是拼配本。在十九回之后却都是原著早期的文本。

    这就有了意义。

    我与家兄都倾向重早而慎晚。我们的这种“倾向”要得吗?会不会让她失笑?可惜已无法请教于这位奇女了。

    诗曰:

    英雄所见几般同,一字为师也乐从。

    世上若干狂妄者,劝他仰止爱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