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魅生 > 旦角新锐

旦角新锐

    旦角新锐

    1907年,梅兰芳十四岁,搭班喜连成。

    “喜连成”,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京剧科班。吉林富豪牛子厚出重资,由出身小荣椿科班、后来的戏剧教育家叶春善出面兴办。科班成立后,面向社会招生,培养了大批京剧人才。

    班中的学徒坐科学习,以班社的名义公开对外卖票演出。这样既有收入,又给了学员上台的机会。为增加号召力,喜连还特聘一些有舞台经验、又有一定名气的童伶带班,与学员一起演出。梅兰芳搭喜连成,就是这种情况。他拿包银,居住、饮食不在科班。

    这是梅兰芳自己的选择。他搭入喜连成最看重的其实是在这里可以和科班弟子享受一样的学习待遇,有机会向一些高水平的伶人问艺。

    《生死恨》中的梅兰芳同期与梅兰芳一起搭喜连成的还有中国的另一位京剧大师,麒派祖师,麒麟童周信芳,他也是带艺搭班。两位未来的大师,在喜连成期间合作演出过《九更天》、《战蒲关》。

    梅兰芳在喜连成时期,坐科的伙伴还有康喜寿、雷喜服、侯喜瑞、王喜秀等人。带艺搭班的有曹小凤、姚佩兰、小十三旦、贯大元、葫芦红、王灵童、高百岁、林树森、赵松樵(九龄童)等等,这些后来都成为精英伶人。

    在冯耿光的帮助下,梅兰芳生活无忧,全力投入到学戏当中。

    梅兰芳定型主修旦角中的青衣。旦角当时分工严苛,包含很多行当。旦行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专工。梅兰芳主修的青衣,又叫“正旦”,扮演一些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妇女。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

    在当时的京剧表演中,青衣行当是以唱工为主。在表演中,大段唱腔通常是用一个抱着肚子的姿势,一直唱到完,基本上忽略身段做工表演。其实在早期的皮黄戏以及昆曲中,青衣行当也是要求边唱边舞的。

    这种改变,与观众的欣赏意识有关。因为青衣大段演唱耗时长,“生书熟戏”,观众早就了解剧情,所以就忽视了演员做戏和剧情。当时戏园子看戏的场景是,一园子的爷儿们都是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地咂滋味,这叫“听戏”。

    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描绘当时的情形:“那时观众上戏馆,都称听戏,如果说是看戏,就会有人讥笑他是外行了。有些观众,遇到台上大段唱工,索性闭上眼睛,手里拍着板眼,细细咀嚼演员的一腔一调,一字一音。听到高兴时候,提起了嗓子,用大声喝一个彩,来表示他的满意。戏剧圈里至今还流传有两句俚语:‘唱戏的是疯子,听戏的是傻子’。这两句话非常恰当地描写出当时戏院里的情形。”到戏园子,就算想看也只能虚着眼偷看,不然被人说外行、“棒槌”就太丢脸了。

    既然大家都不看,演员索性省掉了舞蹈身段。

    王瑶卿(中)和弟子们,右一为梅兰芳

    当时有一个伶人觉得,舞蹈身段也是青衣舞台表演的重要部分。受到冷落、忽略,原因在于视觉效果上表现不够,这样傻唱不符合戏剧规律。他立志要改革青衣行当,于是吸收花旦、武旦、武生等行当的做工,另外创造出一路“青衫”的新行当,唱、做并重。

    这个人便是“通天教主”,王瑶卿。

    王瑶卿年长梅兰芳十三岁,梅兰芳出世时他享名已久。1904年,经陈德霖、余玉琴介绍,王瑶卿进宫补去世的时小福缺,充内廷供奉,是京剧青衣行当中宗师级的人物。梅雨田和王瑶卿交情深厚,是王瑶卿青衣戏改革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