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魅生 > 高雅和三俗的斗争(3)

高雅和三俗的斗争(3)

    高雅和三俗的斗争(3)

    本来,这对伶人来说是个灾难,停业意味着没有收入。但这次,却给本来在政治运动中即将被政策和谐掉的 “花部”,带来了意外的战略转机。

    首先是,国丧期间甭管花、雅一律停演。大家都歇了,戏剧势必要淡出关注视线一段时间,花部可以得到一个腾挪运作的缓冲期。其次,主管“花部”整顿的和绅倒了,嘉庆皇帝亲政忙着办和绅抄家、肃清余党之类的大事,对伶人的整顿也就抓大放小没这么严格的执行力了。

    之后的花雅之争,官方虽然照章办事,但是在何为“花”、“雅”的定性上,已经松动放水。在暗盘中,官方实际上已经淡出了这种对文化发展的约束,任其自生自灭了。

    后来的历史中,“花部”完胜“雅部”,成为了国剧主流。清末发展成为京剧,到民国达到巅峰,走向世界。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花部在主流的一再打压下,依旧存续呢?

    所谓“花部”的演出确实良莠不齐,但是历经几代艺人们的心血投入,无数舞台实践的打磨加工,已经不乏精品。可见,优秀的戏剧作品,确实离不开墨客才子的雕琢润色,但更关键的则是在舞台实践中精进磨砺。

    另一方面,即使“雅部”伶人也觉得,大家都是唱戏吃饭,哪里分什么“花”、“雅”。“花”、“雅”之分,本来就是一些士大夫阶层在无病呻吟叽叽歪歪。其实这只是一种迎合主旋律的道貌岸然,是讲政治的姿态,不是真的在艺术观点上对花部演出不能容忍。

    嘉庆中期,“花雅之争”虽然名义上没有止息,但在政治定调上已经降低了规格,演变成了以民间知识分子为正方,城市贫民、农民为反方,实际上是平民阶层在民间层面的文化论战。所谓的“知识分子”也不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一些落第穷酸借着道德优越感,自抬身价。既然没有权力的介入,所以两边PK得声名狼藉的其实都是粉丝团身份。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部在长期的舞台磨砺中,艺术价值趋于成熟完整,完成了最后的进化,最终以戏剧艺术本身的魅力征服了大环境。这体现在两方粉丝的立场、阵营发生的微妙变化上,民间知识分子也渐渐倒戈了。

    当时有个叫焦循的人,比较有代表性。此公清嘉庆六年中举,会试落第,回扬州老家教书种地维生。

    焦循平日赋闲没什么事,自称经常屈尊降贵与乡间民众一起观赏“花部”戏。其实他本人就是“乡间民众”,住在杀猪的隔壁。他写的闲书中,记录了指导普通群众欣赏戏剧的点点滴滴:“天既炎热,田事余闲,群坐柳荫豆棚之下,侈谈故事,多不出花部所演,余因略为解说,莫不鼓掌解颐。”田间地头,成了焦循与乡间民众其乐融融的“艺术沙龙”,摇头晃脑颇为有趣。

    焦循在嘉庆二十四年,作有《花部农谭》一书,其中观点倒也说在了点子上,主要是为花部正名:

    “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