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董仲舒评传 > 二、"天"的构成和宇宙图式

二、"天"的构成和宇宙图式

    要搞清董仲舒"天"的性质,首先应了解"天"的构成。不过,在谈"天"的构成之前,有一点需要弄清楚。有人说,董仲舒那个包涵十端的"天",就是"指整个宇宙",因而认为天的结构也就是整个宇宙的模式。我以为这个说法欠妥。董仲舒的"天"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却不包涵万物在内,而整个宇宙则是包涵万物在内的,因而"天"的结构与宇宙图式是两个范围的问题,不可混淆。

    这一点董仲舒说得非常清楚。

    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 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①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圣人何其贵者?起于天至于人而毕。毕之外谓之物,物者投所贵之端,而不在其中。以此见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由此可见,"天"只有十端,包括夭、地、阴、阳、五行与人,也就是说,天之数毕于十,起于天,而毕于人,毕之外才谓之物。这样,万物显然不在"天"之内。既如此,把天看作整个宇宙,把天的结构或构成看作是宇宙的图式,这必然导致把万物排除于宇宙图式之外,因而是不合适的。

    从上述的两段引文,显然可以得出两种宇宙图式:第一种宇宙图式包涵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包涵十端的天,另一个部分是宇宙万物;第二种宇宙图式,就是所谓:"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从第一种宇宙图式来看,它突出的是"天"。"天"是最高范畴,"天"是一切事物的主宰,"天"还是整个宇宙的中心。正是因此,徐复观把董仲舒的哲学称为"天的哲学"。但按照第二种宇宙图式,它突出的是人,也可以说是以人为中心的宇宙图式。这两种宇宙图式,哪一种更符合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呢?从表面来看,无疑是第一种宇宙图式,因为,人是化天数而成,人类社会也是按照天的伦常关系建立和运行的,更何况还有所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说法,说明一切都是天意安排就的。这还不是"天的哲学"吗?然而,从实质上来看,第二种宇宙图式则更符合于董仲舒的思想,因为,他所谓人化无数而成,实际上是用人的形象来塑造天;所谓天的伦常关系, 也是按照人类社会的封建伦常关系来塑造的,即把天封建人伦化;最后,人还是天的目的,"天常以爱利为意,以养长为事"①,并且"人最为天下贵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凡举归之以奉人"。②这就表明,董仲舒的宇宙图式,形式上是"天的哲学",而实质上则是人的哲学,是把天人化,而且是封建社会人类学的普泛化,或叫泛封建社会人类学,这一点在后面我们还要详细阐述,这里就不多费笔墨了。

    在此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天的构成,古代哲学上的本体论,通常都是将宇宙万物归一于一两种物质的东西或精神,董仲舒表面上也是如此,他把万物的本原归于"天",然而他的这个"天"却包含有"十端",它比古希腊①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

    ②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①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②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的"四元素"③说及亚里士多德的"四因"④说都复杂得多,就是比古代印度"胜论"的"九因"⑤说,也还多一因。若就性质而论,恐怕就更复杂了。这里暂不说它的性质如何,只说构成,他的这种"十端"说与在本原上一般追求单纯化的趣向,无疑也是一个矛盾,但这是事实。对此,我们所给予的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在董仲舒看来,宇宙从来就是这样一个复杂体,不存在那么一个单纯的、唯一的本原。

    不过,从董仲舒的有关论述来看,他也有宇宙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的思想萌芽。如他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①。在这里,天地的存在是不言而喻的前提,但从天地二气混合为一的存在"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显然有一个演化过程。

    至于天地二气是如何"合"、"分"、"判"、"列"的,他在此没有详论。

    可是这也为如何理解十端的关系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或依据。

    从董仲舒的这段后来看,作为十端之两端的天、地,其中之天不仅是广表无垠的太空,而且充满了天气;其中之地,也不仅是起伏连绵的山峦和一望无际的沃土平原,而且充满了地气。正是这种天地二气的"合而为一",经过分化,便有了阴阳二气。这表明,天气和地气二气是在先的,阴阳是在后的,阴阳的出现乃是天地二气相合和分化的结果,因而这似可以说明阴阳是天地二气的派生物了。但是董仲舒说:"阳,天气也;阴,地气也。"②这表明,阳、阴与天、地二气是一回事,因而不能说阴阳是天地二气的派生物。那么"分为阴阳"又是何意呢?他认为:"阴阳虽异,而所资一气也。

    阳用事此则气为阳,阴用事此则气为阴。"③由此表明,所谓"分",即是天地合气分别"用事"和发挥作用的过程,用天即阳,用地即阴,亦即阳用事为阳,阴用事为阴。

    然而,阴阳的运行便会造成四季变化,此即所谓"判为四时"。其所以如此,这是由阴阳的合别及各自所处地位来决定的。董仲舒说:"天道之常,一阴一阳"。①又说:"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一而下二者,天之行也。阴与阳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人,或左或右,春俱南,秋俱北,夏交于前,冬交于后,并行而不同路,交会而各代理。"②这就是说,一阴一阳的运行,乃是"天道之常"。阴阳作为相反之物,它的运行是一而不二的,一出一人,一左一右,春俱南行,秋俱北行,中夏相交于前(正南),中冬则相交于后(正北)。这样就决定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顺便说一句,有的学者把董仲舒所说"相反之物",看作是"绝对对立""不能共存"的,我以为不妥。他说"相反之物"也就是矛盾之物,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的,但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还有着同一性。董仲舒正是在矛盾意义上③ 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四元素"说是:火、水,土、气。见《古希腊罗马哲学》第74 页。④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同上书第253 页。⑤ 黄心川:《印度哲学史》,第345 页:"实体类别为九,即地、水、风、火、空、时、空间、灵魂、心灵。"①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②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③ 《董子文集·雨雹对》。

    ① 《春秋繁露·阴阳义》。

    ② 《春秋繁露·天道无二》。

    来说它们是相反之物的。至于他所说"一而下二",也不是说只有阴,没有阳,或只有阳,没有阴,而是说在运行之中,阴阳并行而不同路,即他所说一出一人,一左一右之意。为此,他还指出:"十月阴虽用事,而阴不孤立";"四月阳虽用事,而阳不独存"③;又说:"春夏阳多而阴少",但是,此时"有多而无溢,有少而无绝"④。由此可见,不能把董仲舒所说阴阳"相反之物",看作是绝对对立的。总之,正是由于阴阳的这种有规律的运行,决定了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如董仲舒所说:"春出阳而入阴,秋出阴而入阳,夏右阳而左阴,冬右阴而左阳。"①这是说的阴阳出入和所在左右的地位对四季变化所起的作用。另外他还说:阳以南方为位,以北方为休;阴以北方为位,以南方为休。阳至其位而大暑热,阴至其位而大寒冻。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中秋之月,阳在正西,阴在正东,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里就不仅说明了阴阳所处方所对四时变化的作用,而且说明,在不同方所,阴阳用事所居比重对四时变化的作用。

    那么,阴阳是如何运行的呢?按照当时一般的说法,阳气起于东北,终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终于东北,如图I。这可以说是最简单易解的一种说法。然而董仲舒未依此说,而是另提出了一套新的运行路线。它同以往的运行主要有三点不同:第一,阴的起始点与一般不同,不是始于西南,而是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