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董仲舒评传 > 三、著作简况

三、著作简况

    研究和评价董仲舒最重要的依据和资料,就是他的著作。

    《汉书·董仲舒传》云:"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著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汉书·艺文志》则载董仲舒的著录有两种:"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和"董仲舒百二十三篇"。再则即是《汉书·董仲舒传》所载《天人三策》,以及散见于《汉书·食货志》中的两项上书,《五行志》中的"庙殿火灾对"及论灾异七十七事两项,《匈奴传》赞中的论御匈奴等资料和言论、著作。此外《后汉书·应勘传》还讲:董致仕家居,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间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以上就是在汉代的史籍中所提到的董仲舒的主要著作。概括起来为以下八项:<一>"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百二十二篇;<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著露》、《清明》、《竹林》之属",数十篇,十余万言;<三>《汉书·董仲舒传》所含《天人三策》;〈四〉《五行志》所载"庙殿火灾对"及论灾异七十六事;〈五〉《食货志》乞种麦、限田章;〈六〉《匈奴传》赞御匈奴;〈七〉"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八〉《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

    在汉朝之后的《隋书·经籍志》中,上面所述董仲舒的著录均未单列,而是仅仅开列了以下两种。

    〈一〉"《春秋繁露》十六卷";〈二〉"《春秋决事》十卷"。

    这里所列两种著录与上述汉代所列著目有何关系?是将汉代所列著目全部包括无遗,抑是仅包括了部分篇目,或是另外两部独立的书目?从现有的《春秋繁露》来看,显然是仅包括了"说春秋事得失"数十篇中的大部,至于"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的百二十三篇,则大部亡佚,可能只有少数几篇被收入其中。不过,因其书早已不存,其确切篇目和内容也就很难断定了。关于《春秋决事》,据宋王尧臣等所撰《崇文总目》云,似指因朝廷政议、张汤数问所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不过王尧臣所见已"颇残逸","止有七十八事"了,其中是否包含《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则不得而知,当时又称《春秋决事比》。一般认为此书多为以《春秋》义断狱之判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隋书《经籍志》中《春秋繁露》一书的来源。据与其同时的《西京杂记》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词。"这显系神秘主义的解释,纯属荒唐,而其书董仲舒"乃作??",也属臆测,从《汉书》所列董仲舒的著作来看并无此书,因此对其所说完全不可信。我们只能推测其为后人辑录董仲舒的著作而成,并冠以《春秋繁露》的名称。而且据历史文献可知,《春秋繁露》作为经书正式列入《隋书》"经籍志"虽属首见,但这一书名在此之前已见于其他史籍。据《魏书》说隋志之将《春秋繁露》和《春秋决事》收入经部,乃因于梁阮孝绪之《七录》,即是说,最先著录此书者,至少可追溯至阮孝绪。同时另据梁刘昭之《〈后汉书·礼仪志〉注补》,也曾著录有《春秋繁露》之书名。由此足证该书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流行。至于再往前,何人、何时辑录而成,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此后,唐人所藏辑录有自东周迄于南齐的诗、赋、杂文二百六十首之《古文苑》,其中辑录了董仲舒的四篇著作:〈一〉《士不遇赋》〈二〉《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三〉《郊祀对》〈四〉《雨雹对》《四库全书》"提要"云:"《古文苑》二十一卷,不著编辑者名氏,书录解题称孙诛巨源于佛寺经龛中得之唐人所藏"。因此,其最初为何人、何时所辑以及所辑著作来源亦属未知之域。现在所见到的董仲舒著作,基本上即来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