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李觏评传 > 四、为民申怨之争

四、为民申怨之争

    李觏目睹北宋中期在社会经济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系列有重要价值的经济改革措施和具体主张。同时,他对统治阶级在经济制度方面的失策、非道、无理,以及大批贪官污吏的聚敛、压榨。盘剥,给广大劳苦农民所带来的无穷灾难,造成的悲惨局面,予以大胆的揭露,发出强烈的抗争。李觏指出,由于各级统治者的**、榨取,使人民陷入贫病交加的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种严酷的惨景,当权者理应"所宜动心",然而他们却不动心。李觏在《周礼致太平论·国用第十四》中,列举了如下情况,告诫"人主宜动心"。一是发生疾病。疾病是常有的事,发生了疾病,"或连月不愈,或阖门不起,丁壮卧于床藤,则老稚无能为。饮食所不给,医药所不济,以至于死者",面对这种情况,"人主所宜动心矣!"下达政令,急救民病,不可坐视不管。二是遇到凶年。自然灾害是常有的现象,遇到了凶岁,就要舍证赋税;不可依旧征收,不能助天为虐。"凶年非直除减田祖,彼货贿之征皆舍之,疾疫亦然。夫阻饥之人,营求衣食,固无所不至,又将笼其货贿,则何以措手足乎?况于疾疫之世,安得助天为虐?人主所宜动心矣!"三是祸灾杀礼。遇到了各种灾祸、意外情况,要杀礼去用,节省开支。"若新建国及札丧、祸灾,在野在外,皆杀礼也。礼许俭不非无,安得重困于无聊之民,求备乎篷豆之事也?人主所宜动心矣!"这些外事之礼可以封杀。四是贬抑王膳。遇到大灾大荒之年,不仅于外事杀礼,而且"王膳亦为贬也"。否则就如同"父母,其子之不哺而日余膏粱可哉,人主所宜动心矣!"在李觏看来,那些身为民之父母的当权统治者及其豢养的各级官吏,而对万民的疾苦、灾难,不仅不动心,思考"忧民之道",解救民众之苦,反而变本加厉地榨取民众的血汗、膏脂。因此,他在自己的诗文中予以无情的揭露。李觏揭露当权统治者罪恶的理论根据,是他的"以礼为本"的思想。他认为,国家的一切制度、政策、法规,都应当"以礼为本",以"礼"来规范、指导各方面的行动。对那些违礼、非礼的行为,他毫不客气地加以抨击和挞伐。他指出,由于当权者的违礼,失本,而对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是:"夺其常产,废其农时,重其赋税,以至饥寒惟淬,而时赐米帛以为哀人之困";在政治上是:"宪章烦密,官吏枉酷,杀戮无数,而时发赦有以为爱人之命";在军事上是:"军旅屡动,流血满野,民人疲极,不知丧葬,而收敛骸骨以为惠及死者",诸如此类,都是"非礼之仁也。"①这一系列非礼不仁之举,不仅造成了大量的旷夫、怨女,而且使广大农民陷入了无法生活的绝境。李靓在他的诗中,常常描绘沉重的租税,压得农民透不过气来的现实。如云:"朝阳过山来,下田犹露湿。饷妇念儿啼,逢人不敢立。青黄先后收,断折伛偻折。鸟鼠满官仓,于今又租入。"②一面是穷苦农民的悲惨景况,一面是官仓粮食流溢,陈陈相因,养肥了鸟鼠。一幅鲜明对照的画面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使人怎么能不痛恨当权者,同情劳动者。

    更有甚者,李觏在《哀老妇》一诗中,具体描述了一个老妇人守寡四十余年,到六十岁时,虽然几孙成群,围绕膝下,然而却由于生活所迫,无以为生,不得不改嫁的悲惨情景。他写道:① 《礼论第四》,《李觏集》卷二,第12 页。

    ② 《获稻》,《李觏集》卷三十五,第381 页。

    里中一老妇,行行啼路隅。自悼未亡人,暮年从二夫。寡时十**,嫁时六十余。昔日遗腹儿,今兹垂白须。子岂不欲养?母岂不怀居?徭役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