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李觏评传 > 三、礼的实质和作用

三、礼的实质和作用

    荀子认为,"礼"的实质和作用在于"分之",即分别人和各物事物的等级差别。所以说:"易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①李觏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这个思想,并作了具体的论证。

    李觏认为,由于礼根源于人性,而入性分为三品,所以礼也有其分别性、差别性。等级性。礼有夫妇、父子、长幼之别,君臣、上下之差,圣贤、智愚之分。他说:定君臣,别男女,序长幼,兴廉让,立谏争,设选举,正刑法,为衣食,起宫室,具器皿,异亲疏,次上下,列官府,纪文书,筑城郭,治军旅,亲师傅,广学问,为号令,律式禄,位班次,车马服御,官守民业,言而必中,行而必果者,谓之非礼可乎???总而言之,又皆礼矣。"礼"不仅具有广泛性,而且具有差别性、品级性、规定性,对不同的人和事,有不同的规定。要求。人人都按照"礼"的规范行事,则天下就大治了,君之职是主政令,必生杀;臣之职是守职事,死干戈;男女有别,不得相乱;长幼有序,不得相凌及其他等等,都是"礼"的表现,故不得违礼,违礼则乱。

    李觏认为,"礼"差别性是根据人性的品级性所制定的,就是说人性的不同等级是制定礼的不同差别的理论根据。李觏说:圣人者,根诸性者也。贤人者,学礼而后能者也。圣人率其仁、义、智、信之性,会而为礼,礼成而后仁、义、智、信可见矣。仁、义、智、信者,圣人之性也。???礼既行,虽愚者,必知之曰:此仁也,此义也,此智也,此信也。贤人旨,知乎仁、义、智、信之美而学礼以求之者也。礼得而后仁、义、智。信亦可见矣。圣与贤,其终一也。始之所以异者,性与学之谓也。在李觏看来,圣人的"礼"是根源于先天的本性而具有的。圣人的任务是把仁、义、智、信四者会合起来而成为礼,有了礼其余四者就自然显现出来。因此,圣人不用学习就具备了礼,故圣人能据此而制定各种法制和道德规范。贤人则是知道仁、义、智、信为美德而学习以后才得到了礼,有了礼之后,才具有仁、义、智、信、圣人与贤人,对于礼的获得,虽然开始不同,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一样的,即都具有或得到了礼。差别在于性具与学知的不同。虽然有此不同,但是结局部获得了礼,所以他们才是圣人、贤人。

    李觏进一步指出,由于人的智愚不同,而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等不同差别,这些人经过圣贤的教化,还算是能知之、得之者。对于那些下愚之人来说,却是永远学不到、得不到礼的。所以说:"下愚虽学,弗得之矣。"①李觏的"礼论",从各方面具体说明了"礼"的等级性、差别性,这便是其"礼论"的实质所在。我们说,李靓虽然反对"礼"有内外之差,强调内外一贯,却主张"礼"有等级之差,强调品级不同。而具有这两种属性的"礼",则能贯穿一切,适用一切。这就是:"夫礼,天① 《荀子·礼论》② 《礼论第三》,《李觏集》卷二,第10-11 页。

    ① 《礼论第四》,《李觏集》卷二,第11 页。

    ① 《礼论后语》,《李觏集》卷二,第25 页。

    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②天经、地义、民行,广大无穷,不可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