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李觏评传 > 一、生平传略

一、生平传略

    李觏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 年)出生于江西省南城县。南城是宋代建昌军的治所、江南的一个名镇。它西有麻姑山,东临盱江,山青水媚,土地肥沃。

    李觏出生前一年,他母亲梦见两个道士下棋,便去旁边观看,其中一个道士取一棋子送给她,她怀孕后,次年生了李觏。李觏说:"吾母初无子,凡有可祷,无不至。祥符元年(公元1008 年),梦二道士弈棋户外,往观之。其一人者,取局之一子授焉,遂娠。"①李觏的母亲婚后所生的两个儿子,都先后夭折,直到梦见道士送棋子而生子李觏,才保住生命。

    李觏的出生地南城,位于江西省东部,在长江以南数百里,与闽、粤为腹背,土地衍沃,宜植稻、桑、麻,又无水旱、飞蝗之灾,其人丰衣足食,而李觏一生却在穷苦边缘挣扎。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李觏自称和史料记载:他的先祖可能在朝廷里做过官,但到他的父祖辈却没能继承这一传统,而使家道中落。李觏说:"窃念觏郡之衣冠家也,数十年来,禄禀中绝,天恤私门,不惜中和一点气,造为蕞尔之微躬。"②又说:"臣生长荒陬,世家寒士,徒际恢儒之运,谬怀荣古之心。"③这表明李觏先祖有做官为宦之人,故使他缅怀追忆祖上之荣。在康熙年间编辑的《李觏文集》中,载着许多学者、官员的《原叙》、《原序》,内中多次提到此事,有的则说李觏是南唐国(公元937-975 年)李氏皇室的后裔。如说:"李泰伯先生,旧属南唐之后裔。"④"泰伯公??固南唐之胤也。先封于临,自临徙金溪,至公六世祖,始挈家而籍盱城之长山,??则公称之口盱江。"⑤"先生故南唐宗室,始封临川,继徙金溪,又徙沪奚,复徒安仁。"①如果这些记载为事实,则说明李觏先祖为南唐李氏皇室后裔,并做过官,先封于临川,后迁到金溪等地,到李觏出生前的几十年里,则家境贫寒。

    李觏的父亲,虽然读过书,但是却未曾应试,更未做官,以农为生。"先君尝学,不应举,以教其了作诗赋,亦乐施惠。"②李觏父亲勉励儿子读书、作诗赋、应科举。李觏读了家藏书后,便对汉以来的考试方法开始有了认识。"觏生江楚间,始数岁,窃习其家书。见晁、董、公孙之对问决科,皆所以发天人之秘,而弥缝国家之务。"③由于李觏发奋读书,而于"六七岁时,调声韵,习字书,勉勉不忘,则知先生一二年问向学矣。"④到10 岁时,李觏"知声律",由是可"知先生于是年知习举业矣。"⑤11 岁时,李觏随父在田间干活,宿东郊,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给他一本《王状元文集》,从而① 《疑仙赋并序》,《李觏集》卷一,第4 页。又见《直讲李先生年谱》,《李觏集》第494 页。② 《上慎殿丞书》,《李觏集》卷二十七,第283 页。

    ③ 《谢授官表》,《李觏集》卷二十六,第274 页。

    ④ 陆瑶林:《李泰伯先生文集原序》,《李觏集》附录三,第524 页。

    ⑤ 李来泰:《宋泰伯公文集原叙》,《李觏集》附录三,第525 页。

    ① 王谦:《李盱江先生文集原序》,《李觏集》附录三,第533 页。

    ② 《先夫人墓志》,《李觏集》卷三十一,第359-360 页。

    ③ 《上叶学士书》,《李觏集》卷二十七,第287 页。

    ④ 《直讲李先生年谱》,《李觏集》第493 页。

    ⑤ 《直讲李先生年谱》,《李觏集》第493 页。

    开始学习,并孜孜以求。由于李觏的父亲是个农民,他自幼从父亲适田间,他成年以后,因两次应试,皆不中第,故全家人过着困苦的生活。他多次谈到家境之苦和本人贱微。"饥寒病瘁,日就颠仆",⑥"家贫亲老,弗获禄仕",⑦"觏,南城贱民",①"觏,江南贱夫",②"觏,草野之人,未得仕进"③等等。虽然如此,但是,李觏仍然坚持不懈,勤苦自励,好学进取。

    李觏14 岁,父亲去世,家境更困难,由于母亲郑氏昼耕夜织,辛勤劳作,勤俭持家,才使全家免于饥寒冻馁,并使李觏在服丧三年后,在17 岁时得以出游求师访友。李觏在为母亲作的墓志铭中说:"夫人姓郑氏,其先盖乡大姓。??既而生觏,十四年而先君没。是时家破贫甚,屏居山中,去城百里,水田裁二三亩,其余高陆,故常不食者。夫人刚正有计算,募僮客烧薙耕褥,与其同利。昼阅农事,夜治女功。斥卖所作,以佐财用。茧月盖未尝寝,勤苦竭尽,以免冻馁。而觏也得出游,求师友,不为家事罔其心用,卒业为成人。"④出游几年后回家,于22 岁时娶陈氏为妻。娶妻后,李觏继续刻苦求学,著书立说,以求康国济民。虽被人讥笑而志不衰,其所以能如此,就因为他为国担忧,为民扣道,求学成材,以备国用。他说:"觏,邑外草莱之民也,落魄不肖。生年二十三,身不被一命之宠,家不藏担石之谷。鸡鸣而起,诵孔子、孟轲群圣人之言,纂成文章,以康国济民为意。余力读孙、吴书,学耕战法,以备朝廷犬马驱指。肤寒热,腹饥渴,颠倒而不变。"⑤李觏这里所说的他23 岁时"纂成文章",是指著《潜书》十五篇而言。

    李觏在24 岁时著《礼论》七篇,他在《礼论序》对自己作此书的目的、用意有明确的说明。他说:"予幼而好古,诵味经籍,窥测教意,然卒未能语其纲条。至于今兹年二十四,思之熟矣。比因多病,退伏庐下,身无他役,得近纸笔,故作《礼论》七篇,推其本以见其末,正其名以责其实。崇先圣之遗制,攻后世之乖缺。邦国之龟筑,生民之耳目,在乎此矣。"①经过几年抱病苦读、博览群经后,李觏28 岁时,著《明堂定制图》并《序》、《平土书》等书。李觏在给苏舜钦的信中说,他27 岁时,"因欲作《明堂定制图》一道并《序》。遇病中废,未克成之。"②就是说,他在27 岁以前,虽然"勉勉不忘""存心于古学",但是由于"饥寒病瘁","遇病中废"、"力弱货殚"、"不能尽写",所以没有完成。到28 岁时,才完成上述诸书。他说:"觏,江南贱夫,行年二十八矣,唯学古喜事,其志焰然。??觏尝以明堂者,古帝王之大事也。??因作《明堂定制图》一道并《序》,约五千言。非执事博古知变,不牵于世俗之论,则不能以别此书。"③这里说的"行年二十八",是指李觏28 岁那年,完成了《明堂定制图》及其《序》。同时于此⑥ 《上苏祠部书》,《李觏集》卷二十七,第298 页。

    ⑦ 《上宋舍人书》,《李觏集》卷二十七,第291 页。

    ① 《上苏祠部书》,《李觏集》卷二十七,第297 页。

    ② 《上聂学士书》,《李觏集》卷二十七,第286 页。

    ③ 《上杨屯田书》,《李觏集》卷二十七,第285 页。

    ④ 《先夫人墓志》,《李觏集》卷三十一,第359 页。

    ⑤ 《上孙寺丞书》,《李觏集》卷二十七,第296 页。

    ① 《李觏集》卷二,第5 页。

    ② 《上苏祠部书》,《李觏集》卷二十七,第298 页。

    ③ 《上聂学士书》,《李觏集》卷二十七,第286 页。

    一二年间撰著了《平土书》二十章,得井田之意,阐平土之策,讲治国之道,明生民之本。

    李觏29 岁,入京参加乡举,因应试不利落举,尝游京邑,请谒儒师,悲愤彷徨,身病力竭,而去都阳拜访范仲淹。关于此次拜访,李觏和范仲淹都有过说明。李觏说:"觏,建昌南城人也。生二十九年矣。龆龁喜事,以进士自业。摘花蕊,写云烟,为世俗辞语,颇甚可取。??将以尧吾君,羲吾民。晨夜精思,颇为有得。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已之仇,恨无斗水以洗濯瑕秽。四顾悲歌,时或涕洟。然而命薄计拙,动成颠仆。乡书之不录,况爵命乎?孤贫无依,载其空文走南北。楫焉而川竭,蹄焉而路穷。尝游京邑,凡时之所谓文宗儒师者,多请谒焉。但伏执事之名,时最久矣。谋之于儒林,则又谓执事表知乐之士,有自褐衣而得召者。如觏等辈,庶可依归。??时异事变,卒无所遇。彷徨而归,又黜乡举。身病矣,力穷矣,仰喜朝车,适留兹土,故不远五百里,犯风雨寒苦,来拜于庑下。"①。范仲淹在致李觏信中,也谈到李觏到鄱阳访他一事。"仲淹白秀才李君:在鄱阳劳惠访,寻以改郡,不敢奉邀。"②入京考迸士不中,孤愤无依,贫病交加,身衰力竭,冒着风雨寒苦,不远五百里,去鄱阳拜访范仲淹。之后,经范仲淹的邀请与推荐,李觏去润州讲学,教授诸生。

    李觏30 岁,著《广潜书》十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