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李觏评传 > 二、思想渊源

二、思想渊源

作者,对此颇有精论。所以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③天地万物,周流不息,变动不居,动静无常,正因为如此,宇宙万物才生生不息、盛德日新。"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④动静往来,刚柔相推,翕辟相续,化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⑤一切事物都在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依赖中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又是一个不断的"一分为二"的过程。这就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①这些思想都是辩证思维的重要内容和积极成果,并对后世哲学辩证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王弼在《周易注》、《周易略例》中,通过注释《周易》,来阐发《周易》的义理和自己的观点。王弼是以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来解释、注解《周易》的,他反对汉代经学的学风,认为汉人注疏、讲解《周易》太烦琐,因此他予以重新注解。《周易略例》则是对《周易》的总论。李觏以唯物主义观点把王弼的《周易注》加以改造和发展,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它不仅使《周易》及王弼的《周易注》从客观唯心主义倾向转变为唯物主义,而且以"圣人作《易》,本以教人"的思想为指导,极力驳斥了鄙儒之无能和异端之蜂起,尤其是着力批驳了在当时影响很大的刘牧的《易数钩隐图》"诖误学子,坏隳世教"的唯心主义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康国济民,经世致用,拯救苍生,① 《周易·系辞下》。

    ② 《周易·说卦》。

    ① 《周易·系辞下》。

    ② 《周易·系辞下》。

    ③ 《周易·系辞下》。

    ④ 《周易·系辞上》。

    ① 《周易·系辞上》。

    教育学子。他自己讲得很明确,"觏尝著《易论》十二篇,援辅嗣(王弼字辅嗣--引者注)之注以解义,盖急乎天下国家之用,毫析幽微,所未暇也。"②李觏的《易论》,主要是继承和引申《周易》及王弼的《周易注》等思想而形成的。

    (三)李觏的礼论,主要继承和吸取《周礼》和儒家关于礼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和发展,尤其是吸取和发展了荀子的礼论思想,经过精思和加工而形成的。

    我们综观李觏的《礼论》七篇和《礼论后语》,以及《周礼致太平论》五十一篇并《序》,对照《周礼》及儒家有关礼的思想,就可以发现,李觏的"礼论",与上述诸家的"礼论"思想,有明显的思想渊源关系。

    李觏平生为学立论,对"礼"极为重视,故"学通《五经》,尤长于《礼》"。他说:"予幼而好古,诵味经籍,窥测教意,然卒未能语其纲条。至于今兹年二十四,思之熟矣。比因多病,退伏庐下,身无他役,得近纸笔,故作《礼论》七篇。"①由于他用功之勤,钻研之深,所以对礼的见解颇有其独到之处。尽管如此,如果我们把李觏关于礼的观点,与儒家,特别是荀子的礼论思想加以分析、比较、研究,就可以看出他们对礼的起源、产生、含义、作用等,都有相近、相似、相同的思想主张。关于他们礼论思想的继承关系,我们将在本书第五章再作详论,在此不作具体说明。

    (四)李觏的批判佛教、道教的主张和无神论思想,主要吸取和发挥了荀子、王充、范缜等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和对鬼神、巫祝、卜相等世俗迷信的批判主张,同时接过韩愈等人的排佛观点,阐发了唯物主义无神论观点。李觏把佛教、道教及世俗迷信的各种危害,加以集中概括,集中予以揭露和批判,因而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战斗性。

    (五)李觏的人性论和道德观,主要吸取和引申了董仲舒、王充、荀悦、韩愈等人的性三品论和儒家的纲常名教、等级观念的伦理学说构建而成。李觏对先秦以来的诸家人性思想进行了全面研究、综合比较,而同意人性三品论,并提出"性之三品,而人之类五"的人性学说。他认为,在各种人性理论中,只有性三品论,才能合理地解决人性善恶的问题。因此,他称赞韩愈的性三品论,是"诚为得也"的正确理论。李觏以人性三品论为根据,而阐明了自己的人性学说。

    李觏依据自己的人性理论,而提出了教化成善的道德学说。他认为,绝大多数的中人是可善可恶的,只要圣人君子施以教化,就会促其由恶变善,去恶为善。据此,李觏强调教育的促善作用。

    (六)李觏的经济思想,主要是吸取《周礼》的理财思想等构建而成的。他的平土均田主张是依据《周礼》的井田制而提出来的。他在论述其经济主张和改革措施时,常常引证《周礼》的规定作为历史根据,以揭示宋代的经济弊端。同时,李觏还吸取和糅合了《管子》、《商君书》、《孟子》、《荀子》、《韩非子》等有关富国安民、重农抑商、强本抑末的思想主张,提出了保民富国、并地均田,使耕者得食,蚕者得衣的经济政策,最终达到国富民足的目的。

    李觏在论述其经济思想、制定其经济措施时,均以历史典籍作根据,对② 《删定易图序论》,《李觏集》卷四,第52 页。

    ① 《礼论》七篇并《序》,《李觏集》卷二,第5 页。

    照宋代的社会现实,这样既使他的经济改革主张有历史的根据,又切中北宋经济的时弊。因此,在李觏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经济思想占有突出的地位,并且是最丰富、最有价值的部分。

    (七)李觏的政治思想,主要吸取和引申了先秦诸家,特别是法家的改革主张和法治思想。如他的"一致于法"的法治观点,显然是继承和发展了商鞅的"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①荀子的"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②韩非子的"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③等法治思想。李觏吸收了这些"一断于法"的思想,从而提出了"一致于法"和"正刑法"的主张。这在当时对于上层特权阶级逃避法律制裁的现实,无疑是一种抗争。

    (八)李觏的军事思想,主要是吸取和发挥了《周礼》、《孙子》、《管子》、《商君书》、《司马法》、《吴子》、《三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的军事学说。如李觏所说的"兵者,国之大事",④"夫兵者,诡道。有形或不可视,有声或不可听,令散如雷电,隐见如鬼神。??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也。"⑤诸如此类,从思想到语言,都出自《孙子》,并为历代兵家所推重,李觏论兵,亦以此为据,并取之他家,合而论之。李觏广采博取众家的思想材料,并吸收撷取各家思想中的有用部分,同时针对北宋中期社会中的各种弊端和鄙风,提出各种经国济民之策,有钠放矢,矢皆中的,这就更加突显了李觏思想的战斗性和时代性。因此,我认为,李觏思想既有其源远流长的思想渊源,又有其广泛深厚的现实基础,当然也就显示了这位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真实价值。

    ① 《商君书·赏刑》。

    ② 《荀子·王制》。

    ③ 《韩非子·有度》。

    ④ 《军卫》第一,《李觏集》卷九,第91 页。

    ⑤ 《强兵策》第十,《李觏集》卷十七,第16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