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李清照评传 > 十、晚年的流寓和思想的升华

十、晚年的流寓和思想的升华

触类旁通,掌握各种精湛的技艺,也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以臻于妙境。这些道理无疑是极为精深有益的。但如果只是空洞抽象地灌输,也不可能收到预期效果,李清照则运用自己富赡的才学,旁征博引,通过庖丁解牛、郢人运斤、师旷之听、离娄之视、尧舜之仁、桀纣之恶、掷豆起蝇、巾角拂棋等故事,既生动他说明"专则精,精则无所不妙"的道理,又很自然地告诫人们不管做什么事,那怕是博弈游戏之类的小事,也不应该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她一面讲道理,一面身体力行,寓教于乐。棋局犹课堂,棋盘似战场,在小小的棋子上,做出了望乡、复国、育人的大文章。至于对传主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具体了解或借鉴,可参阅本书第六章《嫠不恤纬,唯国是爱》,其中"寓报国之志于'深闺雅戏,"一节讲到的传主以小见大的教育方式,至今仍然发人深思。

    然而,更发人深思的是发生在李清照生命最后几年的一件看来不大,但却寓意深邃的事情。那时她虽已年逾古稀,但对于人生、对于才学仍不改初衷,自己逼近黄泉之路,遂将厚望寄于后人。于是便欲将其学传授给一位姓孙的妙龄少女,不料却引出了这位孙小姐的一番极为迂腐的酸话,说什么"才藻非女子事也。"对这种深受封建礼教沾染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论调,① 刘辰翁《须溪词》卷二。

    ② 这里之所以称"于息"而下称"子女",系因目前只确知"赵李无嗣",即没有作为传宗接代的儿子,而不能断定连女儿也没有。因为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人,在我国古代也同样被称为无嗣者,蔡玫之父蔡邕亦被叫做无嗣者。

    ① 宋椠《醉翁谈录》乙集卷之二载有:"易安居士教(韩玉父)以学诗??"之说。② 李清照《(打马图经)序》。

    直到陆游仍不以为非,称这位"孙氏""幼有淑质"①。当然,笔者这里无意对陆游加以非议,只是想借以说明,与这位"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语)相比,李清照的胸襟和见识不也足以"压倒须眉"吗?

    (四)何处青山埋才人,瓣香一柱敬献藕花神

    "才人"通常有三种含义:一如《论衡·书解》所云指有才华的人;二是自汉至宋、明所置的宫中女官名;三是宋元称杂剧话本的作者或说话艺人为才人。这里是取第一种含义代指李清照,自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也就是李清照七十三岁之后,再没有发现她的任何作品和有关她的任何记载。那么,这一年大约就是她溘然长逝之年。她逝世后,尸骨或许就地留在杭州西子湖畔,与孤山上的闲鹤香梅为伴,而赵明诚的遗骨则很可能一直掩埋在建康城的郊野。看来,赵、李袝葬的可能性很小。或许古人已体察出传主的孤魂难以在异乡安息,于是就把她作为藕花神祀,供奉于济南大明湖畔的"藕神伺",意欲借明湖之水:??漱其余芳,且换凡骨,受居士之益素深,爱居士之心因益甚。生平烦恼,聊仗千佛为之忏除,无数谤诬,亦借明湖为之湔雪。而他日寻诗湖上,蓉裳尊带,不叉想见其姗姗来迟耶?①虽然这里仍把清照作为历城人而不知她是生于明水的绣江人,使笔者略感遗憾,但其字里行问对传主的一片拳拳之情,足使其在天之灵深受慰藉。此处曰"在天之灵",绝非迷信,犹如本书开卷所云,本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传主的名字即已升涉太空,邀游四极。笔者在溺管疾书此传的过程中,每当遥望夜空时,总感到在群星闪烁间,有一帧首无明珠翠羽之饰、粗服简妆而不掩其神韵的传主自画像②,又仿佛由此幻化成了她本人。这个"蓉裳蕙带"的藕花神,无时不在俯视人间忧喜,她将永远为后世所爱戴和礼敬。

    ① 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渭南文集》卷三十五,商务印书馆影印明本。① 《续修历城县志》引《历下咏怀古迹诗抄》。

    ② 张丑《清河书画舫》已集引《画系》,云易安小楷和则天图画"皆精"。宋濂《芝园续集》卷十云:"李易安图而书之,其意盖有所寓。"陈继儒《妮古录》卷

    三、《太平清话》卷一云:"莫廷韩云,'曾买易安墨竹一幅。'余惜未见。"《清河书画舫》申集云:"李易安、管道升之竹石。"清人编《玉台画史》内有清照之名,可见其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