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李清照评传 > 一、打开传主心扉的钥匙

一、打开传主心扉的钥匙

附会之处,本书正文中还将有所分析。④ 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崈礼启》。

    ⑤ 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崈礼启》。

    ①

    匡亚明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见本书卷首。

    在反复捧读匡老的这一书序,特别是这段充满深情的话语后,笔者深深为之感染和鼓舞,一直是在一种极为"感奋"的心情下来进行这项写作的。所以首先下定决心,在李清照研究中最棘手的问题上,采取知难而进的办法,不管自己为之付出多少汗水和心血,也要设法解决李清照作品的系年问题。其具体做法主要是"转益多师",不拘一格,这里仅举二例:例一是,选取他山之石以攻玉。女子的事迹既然难见载籍和经传,那么就从与她有关系,又有地位的"须眉"的行实中寻找线索。传主的翁舅赵挺之系时相之一,他的事迹多见于正史,对于清照写给他的诗句,即可联系朝廷的有关事件,加以分析排比,从而作出较合理的系年。又如在中华书局1981年8 月出版的孔凡礼辑《全宋词补辑》的第26 页上,载有从《诗渊》第25册上发现的李清照的一首《新荷叶》。关于此作,除了在原出处署有"宋李易安"的字样外,无其它任何线索。笔者根据词中有"芝兰为寿"等句,第一步可确定它为寿词;又根据其中的"鹤瘦松青"、"东山高蹈"等句,第二步确定这位寿星还是一位隐士,也是一位极受词人尊重的长者;第三步即排比与清照有关的人士,这就很容易把眼光集中到与其父有深交的晁补之身上;第四步查考晁朴之的行实。原来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 年),是晁补之隐居金乡的第六个年头,并于是年修葺了松菊堂。此时又大约是赵明诚和李清照屏居青州的第二个年头。金乡和青州均属于今山东,且二地相距不远。在没有发现与上述思路相抵悟的材料之前,将这首《新荷叶》,作为传主为其文学上的忘年交和长者晁补之所作的一首贺寿词,系于大观二年,当是合理的。至于为什么对此词特别重视,这将在以后的章节中作出交代。例二是,亲身体察,旁征博引。这是对在《漱玉词》中别具一格,又是传主的一首重要词作的《渔家傲》的系年而言,此词云: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所谓"亲身体察",对解读此词来说,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指象亲口吃饭那样,对词旨细细品尝体味;其次是对词中所涉及到的虚实难辨的名物,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实地考察,比如对结拍的"蓬舟吹取三山去"的"三山",以往注家都说是指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这与词的表层语义是相符的,似乎无可非议,但对于解决词的系年问题却毫无意义。而不能正确解决它的系年、不了解传主在写此词时的心态如何,解读就很难到位。于是就转换视角,从另一角度考虑,遂想到"三山"还是实实在在的地名,而且在我国至今的版图上仍有四个地方叫做"三山"。一是今山东莱州有"三山";二是今南京西南长江东岸有三山;三是京口(今江苏镇江)又名三山;四是今福建福州别称三山。这四处三山,莱州和京口二地,清照确实到过。南京的三山,在其远览寻诗的过程中,登上北宋人所建的赏心亭当可尽收眼底,不必乘舟前往。为了弄清清照到底指的是哪一处"三山",笔者曾对这几处"三山"所在地作了考察,从而断定--清照词中"三山"的表层语义是指东海三神山,而深层语义则是指福州的别称"三山",下面我们就通过旁征博引来解答传主为何要到福州的问题。

    原来建炎三年(1129 年)闰八月,因金兵南下,高宗自建康逃往浙西。

    是时李清照还留在建康为逝世不久的赵明诚料理后事。事毕,传主在走投无路中,打算"往依""任敕局删定官"①的胞弟李迒。"敕局"是主管皇帝诏书的机构,其属吏自然是跟随御驾行动。清照要投奔其弟就得紧追御驾。不料这位年事正盛的宋高宗却闻敌丧胆,望风而逃,清照几经扑空,终未追及。紧接着传主耳闻"颁金之语"②,意即赐玉器予金人,也就是有人诬告她家私通金人的意思。此事非同小可,清照为之惊恐不已。遂倾其家中铜质器物,欲追赶逃跑中的宋高宗投进,以湔洗被诬之冤。所以高宗在两浙逃亡的路线,也就是传主追赶流寓的路线。

    高宗的行实详见于诸多史书,稽查可知:建炎三年十二月,在高宗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时,"提领海船张公裕奏已得千舟,帝甚喜??先是监察御史林之平,自春初遣诣泉、福召募闽、广海舟,为防托之计,故大舟自闽中至者二百余艘,遂获善济"③。这说明高宗早已作了从海上逃亡的打算。至于逃往何处,那恐怕是绝密级的事情,清照不一定能很快得知。是时卫士张宝等托词家有父母妻子,不愿乘海舟护驾且出语不逊,高宗以御笔偷诛张宝等首者十七人于明州市。同年十二月已丑,高宗在定海上船诏以亲军三千余人自随,二府④亦登舟奏事,君臣皆以为敌骑虽百万,其在海上却无能为力,登舟即可免祸。甲午自镇江募海舟,载宗子及其妇女三百四十余人至泉州避兵,泰州、高邮军亦迁宗子等百八十人至福州避兵①。建炎四年正月己未,明州守者奔散而出,金兵入城。高宗闻明州失守,遂引舟而南,并于"二月乙亥,御舟至温州江心寺驻跸,更名龙翔。"②在金兵相继攻破明州、定海后,原来的势头是继续南侵,可巧风雨大作,加之和州防御使、枢密院提领海船张公裕引大舶击散之。金兵退据明州如扬州例,焚其城,且占领七十日。在这期间,高宗以福建为退路之想已公开化并付诸实施,一连三令五申速将其祖宗"神御"迁往福州③。"神御"是特指帝王的遗像。同一位宋高宗,他对父母兄长在北金受尽蹂躏,不啻无动于衷,对祖宗的遗像倒备加关注,其用心不难体察,上一年,先期去豫章(今江西南昌)的隆祐太后,在洪州失陷后,亦于此时入闽④。

    从赵家的情况看,明诚母郭氏原殡于江宁,后迁葬于泉州⑤,而其次子思诚则于建炎年间已家于泉州⑥,此外还有"泉州故相赵挺之家"⑦之说。这一切无一不表明赵家已在泉州安了家,站住了脚跟。如果说赵家"三诚"中,季子明诚之行实尚有微暇的话,长子存诚、次子思诚则可算作封建社会中难①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②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③ 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六,中华书局1957 年版。

    ④ 二府:指政府和枢府,亦称东、西二府,即指朝中政、军界要员。

    ① 《续资治通鉴》卷一○六。

    ② 《续资治通鉴》卷一○六。

    ③ 《中兴小纪》建炎四年二月乙亥"诏启运宫神御于福州奉安",《宋史·高宗本纪》建炎四年二月"乙亥,奉安祖宗神御于福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续资治通鉴》卷一○七亦云四年二月"乙亥?奉安启圣宫祖宗神御于福州"。

    ④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一,中华书局1988 年版。

    ⑤ 黄公度《知稼翁集》卷十一,四库全书本。

    ⑥ 《福建通志》卷五十二。

    ⑦ 徐松《宋会要辑稿·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 年版。

    得的好官吏。清照对丈夫的这两位兄长和他们的妹夫等都很信任和倚重。此时在泉州有职有权的赵思诚当不会对流寓两浙的弟媳置之不理,而嘱其诣泉州避难是顺理成章的。既如此,传主产生南行的意向,悉在情理之中。另外,在这首《渔家做》中,还有一个关于南徙的有力的内证,这就是"九万里风鹏正举"之句的出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①鹏是将徙于南冥的,也就是由北海往南海飞,与清照所向往的去泉州的方向是一致的。所以她在词中运用这一典故非常恰当,如果她向往的是北方莱州的三山,就不能以南飞之鹏为典,而从青州到莱州三山,绝无云雾茫茫上接天际的水路可行,其必经之地则是她写《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时下榻的昌乐驿馆。其由青州至江宁虽系南行,但"三山"不用作江宁的代称,再说这段水路也远不及由温至泉舶行所给人的水天相连的感觉,而词之首句的"天接云涛连晓雾",即很象是温州瓯江孤屿水天云雾实景的幻化。至今虽仍未发现有关清照到过温州江心寺的记载,但因她一直追随高宗的逃亡路线,亦当到过江心寺。此词很可能写于被谢灵运形容为"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②的瓯江孤屿。词中"风休住",意谓风送行舟,这正是清照于建炎四年正月底或二月初抵温时,北风劲吹的季节。船借风力由温南行无疑。

    据上所述,拟将清照的这首《渔家傲》词作如下的解读和系年:此词虽题作《记梦》,却不一定完全是梦境的实录,倒像是作者上述那段特殊经历的艺术再现。后来清照的女弟子韩玉父,曾"自钱塘而之三山",她是从杭州到福建去寻找那位与其"有终身偕老之约"、"得官归闽"的"林君子建"①。可见宋代人对于清照的"三山"之意,是理解为南去福州的。

    福州不仅是由温至泉的水行所经之地,而且别称三山。所以词中"蓬舟吹取三山去"的语言意义虽是指东海三神山,而其言语意义则是指福州。同样的道理,词中的"帝所"、"天语",字面上是说作者在梦中听到天帝向她发问,实际是她殷切企望追及、陛见高宗心理的幻化。因此,不管清照的行迹是否到达福州或泉州,这首词的写作契机既与福州(三山)有关,更与"天帝"在人间的代表高宗有关。在这之前一、二年中,清照又确实"循城远览",寻得诸如《乌江》、《咏史》和"南渡衣冠少王导"等"惊人"和"后世皆当为口实"②的诗句。此词中的"学诗谩有惊人句",当是以上创作实绩的带有讽喻和牢骚意味的概括。由此看来,这首一向被认为表达理想的浪漫主义的豪放词作,却有着极为直接而深婉的现实内容。所以将它系于高宗建炎四年(1130 年)正月或二月,是有史、有事可稽,当可为人所接受的。作品系年既是作家研究的基础,在这上面多花一些气力是必要的、值得的。对《渔家傲》一词是这样,对传主其他作品的系年,也大都花费了一番九牛二虎之力,从而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掌握了作品系年这把钥匙,更便于打开传主心室的大门,为其隐衷找到现实可信的依据。

    ① 《庄子·逍遥游》郭庆藩集释本,中华书局1961 年版。

    ②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逮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 年版。① 《宋椠醉翁谈录》乙集卷之二,转引自《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 年版。② 庄绰《鸡肋编》卷中。涵芬楼排印本。

    (四)细审用事用典

    用事用典是一回事。对于作品中用典好,还是不用好,在古丈论家的眼中有两种绝然相反的看法。刘勰是主张用典的,他所说的"事类"①,比通常所说的"典故"的范围还要宽泛得多。而钟嵘针对"文章殆同书抄"②的弊病提出,有关治国巨著可以用典,而对于抒情诗则不应该用典。不知有意无意,李清照作品在用事用典方面,分别吸取了刘勰和钟峙的精辟见解和合理主张,从而扬弃了刘、钟之说的片面成分。在她的文章和叙事诗中大量用典,而在其写景和抒情的短幅诗词中,有的一个典故也找不到。刘勰见解的极为可取之处是在于"用人若己"③,即引用前人的故事,要象自出其口。这一准则,李清照在其身世词中运用得尤为出色。她在其《词论》中是主张,甚至强调使用"故实"的,而她的绝大部分词中的故实,就象是高钠盐溶解人水,味道很浓,却不见踪影,因而使得迄今为止的《漱玉词》的诸多注家和论者,大有失职之嫌。一方面是应该注出的典故没有注出,另一方面是即便注了出来,其训释也没有到位,甚至不少解说是穿凿迂腐的,致使传主的难言之苦未曾得到应有的同情,更使其许多超前的进步思想和对于社会人生的许多精辟见解,未曾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以往在解释李清照其人其作时所存在的似是而非的弊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出在对其用事用典的缺乏甚解上,尤其是对于《漱玉词》的研究,假如不从细审用事用典上入手,恐怕永远也解不开其中的"司芬克斯"之谜。

    对《漱玉词》的研究,笔者是从对分歧最多、被误解程度最严重的《声声慢》一词的解读开始的,此词的"文本"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中有一处重要异文,即"晓来风急"的"晓"字,其所以被多数学者误解为"晚来风急"的症结,是在于没能发现此句中包含着一个犹如盐溶入水的典故。这就是"晓来风急"系化用了《诗经·终风》篇的"终风且暴"之句。与这一发现同时被作为解读此词金钥匙的,还有前文所引"赵君(李)无嗣"之说。而与"赵君(李)无嗣"具有同一种含义的、《终风》篇所暗示的卫庄姜的被疏无嗣,不正是清照与庄姜的同病相怜之处吗?又何止是她们两人,打开那部血泪斑斑的中国妇女史,里面有多少"妇"老姐妹因"无后"而被作为不可饶恕的罪人!即使她们忍受着难熬的分娩痛苦、任凭生过多少个女儿,也不管这许多女儿有多么聪明伶俐、长得有多么好看,只要这个女子生不出一个哪怕是弱智的儿子,那么她同样会被认为是"无后"者、同样逃脱不了被茶毒和戕杀的厄运!!所以这个"赵君(李)无嗣"毫无疑问就是中年时期李清照的最大心病。词人最大的心病,往往就是词中最隐秘、包裹最紧的词核。把"赵君(李)无嗣"这样的"儿女事"作为《声声慢》①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范文澜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年版。② 钟嵘《诗品·序》,陈延杰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年版。

    ③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

    的词核,既符合当时的词材标准,也与传主的同学主张相一致,也当是对"晓来风急"句的入木三分的解释。此词中最大的难点被攻破了,其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与此同时,笔者还对《凤凰台上忆吹萧》中的"念武陵人远"句,作了前文所缕述的一番新解。1991 年5 月,为参加在山东莱州举行的李清照学术讨论会,笔者又对传主赴莱、居莱诗词的主旨故实寄意等作了新的解释。此后更曾反复考虑可否用类似于冶金术中的置换法,把本来浑融于《漱玉词》词境的前人故事给透析出来,从而为今人提供一架观察传主肺腑的透视仪和显微镜。

    既然用细审用事用典的办法解读《漱玉词》,已经尝到了不少甜头,所以便对现存近50 首清照词,一一作了"透析",又从中发现了不少过去未曾被注出过的故实。这些将在本书第四章《"压倒须眉"的<漱玉词>》中,联系具体词境,分别加以训释,以下仅以一、二实例,看看传主在使用故实时,所表现出的才华和睿智,以及从中所折射出的是一颗被损伤到了何种程度的心灵。这类实例之一就是传主在受党争株连过程中所写的一首调寄《满庭芳》词: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叉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此词大约写于崇宁四、五年间,是时作者二十三、四岁,在党争有所缓解时,她回到了汴京。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朝廷对元祐党人及其子弟的禁令还没有完全解除,清照当是冒着一定的风险悄悄回京探望丈夫,但她却遭到了冷遇,并敏感到自己已成了宰相府邪中不受欢迎的人,她只好回到婚前在汴京居住的"小阁"。这虽然仍是当年"理瑶琴"①的闺房,"闲窗"、"重帘"依旧,但主人公的心情却大不一样了。那时她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在急切的期待中,借"理瑶琴"略寄春情,现在则是在失望中备加伤感。当年的闺阁,如今仿佛变成了禁闭室,一颗尚未消逝的"春心"被锁进了"无限深幽"的"小阁"。聊慰寂寞的盘香已经燃尽,阳光也已西沉,整整一天,或云不管白天夜晚,总是"无人到"。这个"人",不同于李惺笔下泛指一切不诣其被软禁"庭院"的"谁"②,而是李清照专用于对赵明诚的呢称,当与"念武陵人远"、"人何处"①里的"人"同义。所谓"无人到",就是词人埋怨赵明诚应该到而不到她身边来。为了简练而确切他说明作者的这种心情,仅词的上片就用了明暗两个典故。一个是"临水登楼",一个是"何逊在扬州"。前者旨在强调主人公虽然心情很不好,但却不同于写《登楼赋》时的王粲。他在(湖北)当阳"登兹楼以四望",所产生的是怀才不遇和思念家国的忧戚,而词中的主人公,也就是生活中李清照的化身,那时她并没有什么家国之思,在汴京失陷,她由青州到江宁产生了家国之思后所写的《鹧鸪天》,就直接了当他说自己也有与王粲同样的"怀远"②之情,因① 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

    ② 李煜《浪淘沙令》上片云:"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① 李清照《点绛唇》(寂寞深闺)。

    ② 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有句云,"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为这种情感不存在不可告人的问题,而真正难以告人的是藏在"何逊在扬州"一句背后的情节。词人的睿智和苦衷也恰恰表现在对这一故实的婉转借取上。以往的注释仅仅为"何逊在扬州"句找到了这样的出处--指出此句基本上是杜诗原句③。只是到此为止,根本无法说明李清照的心情,也找不到其"寂寥"的真正原因何在。必须过细地审视此典才能发现,原来词人是借何逊的《咏早梅》诗,来表达自身的难言之隐。因为何逊诗中有这样几句:"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这类诗句,即使出自象何逊、杜甫那样著名的男性作者之手,也不外乎"美人香草"之喻,而对于女词人李清照来说,则具有真实感人的身世之慨,她此时与失宠的陈阿娇和被弃的卓文君完全是同病相怜的。所以她特别声明其内心况味与因其貌不扬,加之体弱,不为荆州刘表重用而产生桑粹之念的王粲不同,故云"又何必临水登楼"。紧接下去的"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诸句,可直译为:丈夫不肯到身边来,使自己产生寂寞(冷落、孤独)之感,简直就同何逊在扬州所写的《咏早梅》诗中的被废居长门宫的陈皇后,和被因献赋得官欲取茂陵女子为妾的司马相如遗弃的卓文君的心情完全一样。词的下片大意是说,谁都知道,从来都是以梅自况的作者,她也和江梅一样,以皎洁风雅取胜。由于所处环境优越,便经不起风雨的摧残。尽管如此、尽管江梅也有因失去白雪的映衬而香消色褪、甚至随风飘落之时,但因其浓香彻骨,即使将落花扫掉,却仍留有香气和情韵。这正如一对曾经沧海的夫妻,尽管经历挫折却仍不忘旧情。这一切"难言处",待到"良宵淡月"时,其"风流"、"韵胜",就象江梅(疏影)一样,会得以再现!

    这首词的语调平缓,文字从容柔曼,但其语义深层却含有峥嵘筋骨,简直就是传主为自己写的《长门赋》和《白头吟》!由此可见传主的苦心,亦可见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是多么没有保障、多么可怜!《漱玉词》中有不少篇目不仅具有类似于《长门赋》和《白头吟》的性质,而且更凄楚感人、更值得同情。细审传主的用事用典,可大大加深对其人其作的理解,而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诚然,笔者在对传主的命运有了一个较符合实际的总体理解后,就较便于发现并挖掘出其所用典故的深义。这一情况表明,对这位既令人服膺、又令人同情的"扫眉才子"的研究,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大大有利于这一评传的写作。

    ③ 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亿见寄》一诗中,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等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