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莎士比亚传 > 第九章 不朽的莎士比亚

第九章 不朽的莎士比亚

纪,莎士比亚在国际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更加突出。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莎学批评流派和令人眼花缭乱的莎剧舞台艺术。心理学、美学、语言学、社会学等新兴的学科都以莎士比亚的作品为研究对象,使莎士比亚的作品在新的时代产生了新的价值。

    现在全世界有众多的莎学研究机构,每年都举行世界性的莎士比亚研究会议,会上学者们宣读论文,交流思想,共同促进莎学的发展。全世界还有各种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刊,莎士比亚图书馆等。日本1997年还在丸山建成了一座莎士比亚公园,在公园里仿造了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福镇。在人类文化生活中,一个作家产生如此广泛深远的影响的确是非常少有的。

    从18世纪起,几乎所有的大音乐家,贝多芬、柏辽兹、李斯特、罗西尼、瓦格纳、勃拉姆斯、门德尔松、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等,都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为题材创造过音乐作品——歌剧、舞剧、幻想曲等。

    在中国,莎士比亚是中国人民最熟知、最喜欢的外国古典作家之一。早在19世纪下半叶,莎士比亚就被一些外国的传教士介绍到中国来。起初莎士比亚的名字有各种不同的译法,直到梁启超用了“莎士比亚”这个译法,“莎士比亚”才成为通用的译名。1904年,林纾和魏易把英国19世纪散文家兰姆姐弟编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翻译出版,题名《英国诗人吟边燕语》。这个译本在当时的中国影响很大,广为流传。

    莎士比亚的戏剧,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才以白话文和剧本的形式翻译介绍过来。1921年,田汉翻译了《哈姆莱特》,1924年又翻译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此后,莎剧的中译本便不断问世。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翻译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翻译莎剧。我国现在的最通行的散文译本,就是由朱生豪先生在1935年—1944年间完成的。他在身体病弱、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独自翻译了37部莎剧中的31部,是所有莎剧翻译者中成就最高的一个。他的译本为莎剧在中国大众中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电影和电视出现以后,莎士比亚的戏剧更是不断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据统计,《罗密欧与朱丽叶》被改编成电影达19次,《哈姆莱特》被改编成电影也达17次。

    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今天,莎士比亚作品中洋溢的乐观向上的人文精神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对我们仍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让我们热爱莎士比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