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莎士比亚传 > 第八章 莎士比亚的艺术风格

第八章 莎士比亚的艺术风格

贝特丽丝、鲍西娅、福斯塔夫、麦克白、罗密欧、朱丽叶、哈姆莱特……提起这些名字,我们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夏洛克吝啬、狠毒,却又有被欺侮、值得同情的一面;麦克白野心勃勃而又良心未泯;哈姆莱特决心担负重任却又常常耽于思考;奥瑟罗勇敢正直但又轻信嫉妒。这些人物的性格都不是单纯的,他们都是多重性格的复合体。这正是莎士比亚深刻观察人性的结果。

    莎士比亚运用各种方法去刻画、塑造人物,内心独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介绍情节的作用之外,还能直接地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给观众,推动情节迅速发展。哈姆莱特著名的六大段内心独白,李尔王醒悟之后的呼告,麦克白杀人之后内心的恐惧的呼喊等等,这些都对塑造人物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理解人物的一把钥匙。

    莎士比亚笔下的许多人物的性格不仅是复杂的,而且还是发展、变化的。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譬如麦克白一开始是个英勇善战、正直善良的人,当权势欲吞噬了理智,野心无限膨胀之后,他逐渐变得冷酷、残忍,一步一步走向罪恶的深渊。整个灵魂毁灭的过程令人感到震惊,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丰富性历来被人称道。莎剧中一般都有两条或多条线索平行发展或交错进行,有的主次分明,有的互为补充,彼此衬托。这使得剧中的人物、事件以及矛盾冲突变得丰富和复杂,容易取得生动的戏剧效果。如《威尼斯商人》中有三条线索,《哈姆莱特》中也有三条复仇线索,《李尔王》中有两条线索等等。但这多条的线索又总是为一个共同的主题服务的。

    在16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戏剧一般都是用诗体写的。大学才子马洛采用了无韵诗体,并大大提高了无韵诗体的表现力,以夸张、壮美、气势宏大的语言适应了文艺复兴时代戏剧创作的需要。莎士比亚继承了马洛的无韵诗体,同时又注意到马洛的这种风格的不足:只适用于在堂皇、庄严的场合,表达严肃、高尚的情感。莎士比亚将无韵诗体做了重大改造,使诗歌语言真正变成了戏剧语言。他不受音节限制,使语言节奏服从于动作节奏,服从于人物的情绪变化,并且在用词和语气方面口语化、日常化。

    莎士比亚的语言形象、生动,大多来自于日常生活,赋有极强的感染力。例如,奥瑟罗把苔丝狄蒙娜的肌肤想象得比白雪更皎洁,比石膏更腻滑;他把生命比作灯火,把沉睡的苔丝狄蒙娜比作一朵蔷薇;面对死去的苔丝狄蒙娜,奥瑟罗的眼泪“就像阿拉伯胶树上涌流着的胶液”。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戏剧中的许多句子后来都变成了英语中的成语和常用的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