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科尔传 > 第十七章 又是一个胜利者

第十七章 又是一个胜利者

    施特劳斯决心不再放过这一次机会。他已经快65岁了,他明白,自己的政治生命是十分有限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必须叫赫尔穆特·科尔从总理候选人的位置上滚开,否则,他将永远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施特劳斯只要想到这一点,心中那股追求事业的火焰就熊熊燃烧起来。1980年10月5日——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联邦德国将从无数英雄中角逐出一位新总理。他要向世界证明,这位应运而生的新总理,非他施特劳斯莫属。在比登科普夫和汉斯·卡策尔等人的策划下,1976年的联邦议院选举科尔成为了联盟党的候选人,以48.6%的选票败给对手施密特。施特劳斯不只一次地认为:如果当时他能代替科尔领导联盟党进行竞选,他将胜券在握,使施密特一败涂地。在一次被泄露给公众的谈话中,施特劳斯断言,科尔缺乏成为联邦总理的性格和头脑。而基民盟的政治家们,也缺乏一种足以压倒对手的战略战术。

    从那以后,施特劳斯处处同科尔作对。甚至示威性地宣布结束27年以来同基民盟组成的共同议会党团。但是,施特劳斯知道如果他想击败所有的对手成为联邦总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的基督教社会联盟只存在于巴伐利亚州(基民盟在这里不提出自己的候选人),最多只能赢得相当于全国选票的十分之一。因此,施特劳斯一直酝酿着,在巴伐利亚州之外组建一个新党,来扩充他的势力。

    但是,施特劳斯的计划刚刚问世就遭到科尔的强烈反对。科尔声称,如果基社盟执意那么干的话,基民盟将首次在巴伐利亚州提出针对基社盟的候选人。施特劳斯退缩了。如果惹恼了拥有80万党员之众的姊妹党,他将什么也捞不着。虽然在他看来科尔是那样无能。但是,施特劳斯有时不得不依靠科尔,利用科尔。为了两党的共同利益,基民盟和基社盟又站到了一块儿。然而,两党间的这场明争暗斗却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

    1979年上半年,基社盟许多代表人物对施特劳斯的建树大肆吹捧,力图将他推到总理候选人的位置上。与此同时,库特·比登科普夫——这位在科尔的提携下成长起来的路德维希港人、科尔的同学、一年后的威斯特伐伦—利珀州委员会主席的前秘书长,这时候也反戈一击,要求将科尔党的主席职务与议会党团领袖职务分开。

    眼前的形势对科尔来说,显然是不利的。这时,这位反对党领袖不得不当机立断作出战略抉择。是暂时放弃总理候选人的资格以求息事宁人;还是接受以“施特劳斯—比登科普夫为轴心”的联盟党反对人士的挑战?科尔想到这些,不由暗自苦笑,这个抉择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魄力。

    尽管许多人对科尔寄予厚望,但是,科尔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决定放弃竞选总理,而在5月28日提议恩斯特·阿尔布雷希特为联盟党总理候选人。基社盟则一致推举弗朗茨·约瑟夫·施特劳斯。7月2日,联盟党通过一次投票表决,结果施特劳斯以135票的多数获得该党总理候选人资格。

    这个结果公布之后,立刻引起相当多的基民盟成员的不满。他们不甘心也不愿意看到这个好处落到比基民盟小5倍的基社盟手上。阿尔布雷希特和维尔弗里德·哈塞尔曼在下萨克森州带领96000名情绪激动的基民盟成员示威性地举行联名信行动,责问科尔,为什么扮演了一个“低头忍让的联合议会党团主席”的角色,拱手把总理候选人让给基社盟?阿尔布雷希特提议,要求在基民盟和基社盟各自推举一位最高候选人参加联邦议院竞选。

    但是科尔理智地拒绝了阿尔布雷希特的要求。他认为这是原则问题,作为基民盟联邦主席他应该尊重选民的决定,而不能像一个肤浅的市井小民那样出尔反尔。

    科尔开始兑现自己的承诺,着手筹备1980年10月的联邦议院竞选工作,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位曾经欲问鼎联邦总理的雄心勃勃的反对党领袖不但没有因为失去竞选的资格而垂头丧气,反而显得轻松、自信。他一方面全力以赴地参与竞选,仿佛此次会战的主角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另一方面则有条不紊地处理日常事务,履行一个政治家的职责。一位自称“科尔密友”并“十分知情”的人士在1980年5月18日的《明镜》周刊中证实,科尔在暗中全力支持施特劳斯参加竞选。

    科尔对他的命运到底是怎样想的,观察家们和好奇的民众挖空心思,推测各种可能。他们对科尔的真正意图却不得而知。但是人们不得不佩服他,甚至连那些昔日对他存有偏见的新闻媒介、政治对手们都认为,应该重新看待、评论这个法尔茨人。1980年4月3日,是科尔50岁生日,在这一天《斯图加特日报》向他表示祝贺时,欣喜地评说,科尔是一个“虚怀若谷、气度非凡的人”。

    当然也不乏冷嘲热讽,但是科尔在舆论褒贬面前不亢不卑。他不想在这方面花费太多的精力,他需要的是权力、是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

    1980年初,科尔重新组建了议会党团领导班子,力图打破官僚程序,加强公民对联盟党的信任。新的领导机构中有6位基民盟副主席和2位基社盟副主席,在组建不久,他们就按部就班地履行各自的职责。

    这时,施特劳斯作为联盟党1980年总理候选人已经成为既成事实,“战略委员会”和“竞选委员会”已经开始运行为他效劳。一些基民盟人士成为了施特劳斯的追随者,他们的想法和施特劳斯一样,认为科尔是个庸才。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让施特劳斯试试吧,他很可能会失败。了解施特劳斯的人难免会为这位基社盟领导人产生几分忧虑。他们知道,这位联盟党的候选人远不如他所吹嘘的那样受欢迎。但是,不管怎么样,施特劳斯已经为自己投下了赌注,决心同施密特背水一战。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机会。

    或许是施特劳斯流年不利,所有的情况都那么糟糕,令人嗟叹不已。在施特劳斯的导演下,联盟党迎来了30年来最惨痛的选举结果。

    在竞选过程中,施特劳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他风尘仆仆地从一个竞选集会赶到另一个竞选集会,汗流满面地高呼着1976年科尔在联邦议院竞选时所使用的口号“要自由不要社会主义”。有时候,施特劳斯松开衣领手舞足蹈,毫不留情地对政府加以抨击。但是,他有时又变得小心翼翼,看上去像一个胆小怕事的谦谦长者。人们弄不明白,施特劳斯怎么了?

    结果令人遗憾,施特劳斯进行宣传的地方,得票率反而下降。从这位巴伦伐利亚人的演说词中,人们很难找到值得信服的地方。例如在埃森,选民们居然以历史性的突破第一次将信任的目光全部倾向了社民党。

    施特劳斯失败了,而且败得非常惨!他说,这一切完全是天意。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的领导人海因里希·克普勒的猝死,给他的竞选带来了料想不到的晦气。与1976年相比,下萨克森州、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巴登—符腾堡州的选票都明显下降。联盟党内约60万前选民竟然把信任的目光转向社民党和自民党。施特劳斯找不到任何口实来责怪科尔或其他人。

    在大选的当晚,施特劳斯拖着疲惫的身躯出席了记者招待会,他心口不一地说,他——施特劳斯将来一定会是巴伐利亚的总理。谁都知道这是一个用以慰藉的谎言,这位巴伐利亚人很早之前就吵吵闹闹要当联邦总理,可是,事与愿违,他得到的选票比被他称之为“无能”的科尔1976年的48.6%更少,甚至连巴泽尔在1972年所取得的44.9%选票都未达到,他获得的选票只占44.5%。

    施特劳斯是一个失败者。他在回答电视记者的提问时承认,他可能犯了错误。但是,当他领悟的时候,已经为时晚矣。在这之前,科尔和盖斯勒曾经提醒过他,可是他却充耳不闻。

    施密特再一次成为了联邦总理。社民党获得了42.9%的选票,较1976年减少了0.3%,而自民党的选票却增加到了10.6%。

    “两个巨人的搏斗”已经降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