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列夫·托尔斯泰传 > 第一章 名门望族

第一章 名门望族

    引言

    世界著名的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终生追求真善美,道德文章皆为世人所景仰。他的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问世已逾百年,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在世界各国均有众多读者,而且被俄、英、法等国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从本世纪初,我国就开始介绍他的作品,现在他的重要作品都有多种译本。我国读者对他的作品也颇为熟悉。他的作品中有许多人物是以他的父母两边的亲属作原型的,许多情节也跟他个人的经历有联系。因此,要了解他的作品,研究他的写作方法,不能不了解他的生平。

    另外,托尔斯泰也是一个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他不仅有一整套理论主张,而且也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和众多信徒。他的思想方面的著作和身体力行的情况,我国介绍得很少,这对全面了解托尔斯泰的为人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他至今仍然被公认为19世纪重要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活动,当时乃至于现在在俄国和世界各地都有很大影响。人们那么景仰他,爱戴他,不仅因为他是一个伟大作家,而且——我们认为尤其是他在世的时候——可能更因为他是一个高风亮节的社会活动家。因此,我们认为,对他的思想主张形成过程以及他身体力行的情况,决不能因为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加以轻视。至于他的思想主张的对错,那自然应当由历史来下结论。

    托尔斯泰自幼父母双亡,可以说是在一种无人严格管教的情况下长大的,不断受到邪恶环境的腐蚀,但他终于能通过自我完善的途径,出淤泥而不染,成为一代伟人。这个过程,也是一般读者感兴趣的,而且对于立志向上的青年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鼓励。

    论述托尔斯泰生平的著作虽不能说汗牛充栋,但也的确是卷帙浩繁,不知凡几。不仅有俄国人写的,也有其他国家的学者写的。由于作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且为了适应不同读者的需要,自然会有不同的写法。

    我们这本小书是为普通读者编的通俗读物。我们只是在前人提供的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剪裁、编排,用流畅的文字准确地向中国读者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本书虽不是深入研究托尔斯泰生平的专著,但也完全可以满足一般读者的需要,而对于有志深入研究托尔斯泰生平的读者,则可以作为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入门向导。读者如想做深入研究,自然应当去读更专门的著作。这里我们想提出两部系统研究托尔斯泰生平的著作供读者参考。一部是他的秘书古谢夫写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传记资料),第一卷涵盖的年限是1828—1855,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出版社(下同)1954年出版;第二卷涵盖的年限是1855—1869,1957年出版;第三卷涵盖的年限是1870—1881,1963年出版;第四卷涵盖的年限是1881—1885,1970年出版。以上各卷自然都是俄文版。

    这是我所知道的全世界篇幅最大的人物传记。这部著作的最大优点是对托尔斯泰的生平几乎事无巨细,罗列无遗,而且叙述清楚,言必有据,连托尔斯泰本人说错记错的事也一一加以辩正,实在是一部很有分量的学术性著作。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续编。我们想向读者推荐的第二本著作是托尔斯泰的女儿亚历山德拉·托尔斯泰娅写的《父亲》,此书我国已有译本,全书60多万字。尽管作者没有像古谢夫那么进行严密的考证,而且叙述也不十分有条理,但作者对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写得十分生动具体。

    本书借用了前人提供的大量资料,同时也使用了许多现成的译文(有些地方使用时还稍稍做了修改),因为它是一本通俗读物,所以无法一一标出,只能在这里向被引用的作者、译者致谢并道歉。

    本书既是一本通俗读物,自然不能不重视可读性。在行文中力求照顾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尽量做到雅俗共赏,这是不言而喻的。我在这里特别想说明的是,俄国人跟中国人在称谓习惯上差别很大:俄国姓名太长,名、父称和姓加在一起往往超过十几个乃至二十几个字,而且变化很多,一个人可以根据情感和关系亲疏有许多叫法;既可以直呼其名(名字还有正式名字和种种爱称之分),也可以直呼其姓,还可以称呼名加父称。一般读者不易记住,还会影响阅读兴趣。因此我们对书里称谓根据中国人的习惯采取了两项措施:1)在不影响知识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加以简化,2)必要时在姓名前面点出该人跟托尔斯泰的关系。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译名问题。我国关于托尔斯泰的译著里译名不统一的情况时有所见。我们在这本书里尽量采用流行的权威译法,其目的也是为了方便读者进一步研究其他著作或使用权威性的工具书。

    在编写这本小册子的过程中得到郭锷权、李锡胤、郝建恒等先生的鼓励和支持,并帮我找到了很多参考资料;辽宁图书馆黄丽华馆长也为我们查阅资料提供了特殊方便: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祖父和外祖父家对托尔斯泰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托尔斯泰在作品里也常以他祖父和外祖父家做原型,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他祖父和外祖父家的情况做些简要介绍。

    托尔斯泰的先祖彼得·安德烈耶维奇·托尔斯泰①生于1645年前后。

    ①托尔斯泰是姓,彼得是名,安德烈耶维奇是父称,意思是安德列的儿子。一个家族之间的区别在名和父称上,兄弟姐妹之间的区别则在名上,因为父称是一样的。在下文里,为了方便读者,除非必要,我们不再名、父称、姓全提,而只提其中一项或两项。

    1676年被任命为御前侍臣②。1697年受彼得大帝指派随同另外60名御前侍臣到威尼斯去学数学和航海。1701年被任命为俄国驻土耳其大使,1714年回到俄国后被任命为“秘密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授三等文官衔,积极参与解决了许多外交政策问题,1716、1717年两度随同彼得大帝出国,并于1722年随同彼得大帝远征波斯;1718年受彼得大帝委派劝说皇太子阿列克谢回国并以刚被任命的参政员身份参加对皇太子阿列克谢的死刑判决。为表彰他在处理皇太子阿列克谢问题上的贡献,彼得大帝赐他二等文官衔和一块领地。除了外交工作外,他还参与领导了“秘密办公厅”即特务机关的工作。他还同另外两个高官显贵创办了绸缎纺织厂。

    ②俄国古代宫廷官职,低于大贵族。

    据认为,此事可能跟彼得大帝的计划有关。彼得大帝对他的功绩评价极高,赐给他彼得堡和莫斯科两处住宅,几块领地(共1695户农奴),并封他为伯爵。彼得大帝死后,叶卡特琳娜一世即位,他仍然备受重用,被任命为“最高秘密委员会”六个委员之一。在叶卡特琳娜一世病重垂危期间,他害怕皇太子阿列克谢的儿子彼得即位报杀父之仇,便密谋立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为帝,事败,被权重一时的缅希科夫永久囚禁于索洛韦茨修道院。托尔斯泰在1870—1873年间以及1879年酝酿写关于彼得大帝的小说时,对这位赫赫有名的远祖的情况曾极感兴趣。

    托尔斯泰家族里出了许多文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在一本《俄罗斯名人传记辞典》T字母里托尔斯泰家族被收入的人多达40位,占了95页。

    彼得·安德烈耶维奇·托尔斯泰的长子伊万·彼得罗维奇(1685—1728)是托尔斯泰的高祖父;

    伊万·彼得罗维奇的次子安德烈·伊万诺维奇(1721—1803)是托尔斯泰的曾祖父;

    安德烈·伊万诺维奇的儿子伊里亚·安德烈耶维奇(1757—1820)是托尔斯泰的祖父。

    托尔斯泰的祖父伊利亚·安德烈耶维奇生于1757年7月20日,在莫斯科士官武备学校毕业后,先在海军任海军准尉,后来进入禁卫军在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团服役,1793年以准将衔退伍。后来被选为图拉省良心审判法官。1791年同戈尔恰科夫公爵小姐结婚。1879年,托尔斯泰酝酿写一本18世纪小说时曾对戈尔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