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亚里士多德传 > 第六章 学术成就

第六章 学术成就

    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涉及他所处时代的一切领域,并且几乎在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成就。他是许多学科的创始人,为后人留下大量的、内容丰富的科学著作,对人类文化进步和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亚里士多德为科学做出了最根本的范畴分类,并建立了最根本的典范——重视经验事实与强调系统化的重要性。后来的科学与哲学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典范,而实现其种种特殊的要求与发展。因此,就此意义而言,亚里士多德的成就影响了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发展。

    1. 科学分类

    亚里士多德经过多年钻研,几乎掌握了当时所有各门科学的知识,并且是古希腊第一个对知识进行分类的科学家。他认为各门科学都是独立的(因此可以分类),又是统一的(有相关性),并认为这诸多学科并非都在一个平面上,根据其价值和目的可分为不同的层次。理论性的科学较之其他科学略高一筹,而神学又较理论性科学再高一层。因此,各门科学不但有其个别独立的内在系统,而尤其有结构、目的、价值之相关性,学科之间虽独立而又相连,虽杂多而又有其根本之目的与统一。他提出根据求知的目的不同,科学知识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求知本身为目的的属于理论的学科,包括形而上学(他本人称为“第一哲学”)、物理学(生物与无生物、生理与心理)、天文与地质等自然科学的总原理,也就是“自然哲学”)和数学;第二类是以寻求行为的标准为目的而求知的属于实用的学科,包括政治、经济和伦理等;第三类是以寻求创作有实用价值或艺术价值为目的而求知的创制学科,包括各种技艺,如建筑、体育、音乐、图画、雕塑等。他创立的逻辑学,他认为是求知的工具,是一切学科都必需的。他的逻辑学著作被后人总称为《工具论》。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分类,学者们用几种图示来表示:

    表1

    表2

    表3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对科学进行分类,对于推动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他一方面对科学进行分类,另一方面认为科学知识是一个统一的系统,知识之间有相关性。把人类知识系统化的思想源于柏拉图。柏拉图在建构他的理念论大厦时指出,理念世界的最高点是“善”,即“第一原则”,它是理念世界的本原,是知识的终极点,是理性的对象。一切知识都以第一原则为出发点。人们应该去把握第一原则,然后从中演绎出其他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老师的知识系统化思想深深地吸引了亚里士多德。但他不像柏拉图那样浪漫,并不相信所有的知识都可以从同一原则中推演出来,因为各门科学的独立性同样是十分明显的。但他确信,人类的知识绝不是散乱的、无序的,一定会有某种内在联系。这一思想,后来的科学家给予了肯定。德国物理学家,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M.普朗克说:“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的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打破的链条。难道这仅仅是臆想的吗?①”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把亚里士多德看成是系统思想的始祖,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论点‘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的总和’是基本的系统问题的一种表述,至今仍然正确。”对这点,很多人只是把这种系统思想看成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一个闪光点,其实这是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思想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他当时提出两点设想:

    ①(德)M.普朗克:《物理学世界图景的统一》,莫斯科出版社,1966年。

    第一,各类独立的科学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结构。他通过深入研究各门科学,把各类知识进行了分类,提出人类认识史上第一张科学分类表,如上述。

    第二,每门科学自身应成为一个公理系统。科学由知识集合而成。亚里士多德首先规定了知识的本性:“当我们认为知道了一件事物所产生的原因(知道了它是它的原因),并且也知道了它不可能是其他时,那我们便认为知道了一件事物(在绝对意义上,而不是在似是而非的或偶然的意义上)。”(《后分析篇》)这就是说,知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说明对象的原因,说明它为什么是这样的;2.说明它必然是这样的,而不可能是别样的。一门科学又是由一系列证明组成的,证明就是科学的三段论,它以一种知识为根据推出别的知识。作为根据的知识就是公理。公理除了要满足知识的上述两个条件外,还须:1.它们必须是“真实的”,否则便不能作为定理知识的依据,也不能使自身得到了解;2.它们必须是“原初的”,即直接的,不用加以证明的。如果它们是还须证明的,那就不是第一原则了;3.它们必须比结论知道得更清楚;4.它们先于结论并且是结论的原因,“没有这些条件可能会有推论,但却不能有证明。因为它不足以产生知识”。(《后分析篇》)从公理出发,人们必须按照三段论的格进行推论,推论出一系列前后相继的定理,从而构成一门科学。他说每种证明、每种演绎推论都必须通过我们所讨论的三个格而进行。①(《后分析篇》)

    ①参见易杰雄主编:《世界十大思想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9-152页。

    当然,亚里士多德的公理化系统也并未付诸实践,还只是一种设想,一种头脑中的模型。他的著作并不是这样推导出来的,而都是先广泛收集整理各种观点,将它们形成为问题,然后加以详尽的考察,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责备他是空想家。一个科学家提出问题不意味着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一种设想并不负有非实现的责任。提出问题、设想,那是长期观察、思考、研究的结果。科学家们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此都讲过很深刻的体会,如法国科学家贝尔纳说,问题的形成和选择,“是科研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地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②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③这些问题和设想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科学上所说的“问题”和设想,是以往实践和认识所没有解决的东西,属于未知领域,它决不是靠单纯的冥思苦想就能提出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进一步发展中产生、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捕捉到的。因此,问题和设想表现着人类认识已达到的高度,又表现着人类实践和认识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是知与不知的联接点;问题和设想反映着人们向未知领域探索和前进的广度和深度。可见,问题和设想不只是简单的几个字,不只是一个问号或想法,它反映了科学家的理论基础和已达到的科研高度,体现了科学家对科学前沿掌握的程度,对社会需求了解、认识的深度。显然,非一般人所能为。问题的解决,需要人才,需要条件,有些问题是在适遇其人、适逢其时才得以解决。总之,更多的问题是在提出后经几代人才解决,其间不知耗费了多少人的心血和精力!证明和证伪都非易事。

    ②《科学家译文集》,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9页。

    ③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66页。

    2. 学术成就评价

    亚里士多德在每一个领域都不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他的研究详尽、细致、深入,而且富于创造性。以生物学为例,可见一斑。亚里士多德作为科学专家的声誉主要是由他的动物学和生物学著作被确认的。他对动物的研究奠定了生物科学的基础,他第一次做了生物分类,把自然界分成高低不等的等级,解剖了50多种动物和人的胚胎,还观察到隔代遗传的现象,在他的著作中提到500多种动物。近代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曾说过,居维叶和林耐各有成就,对于他好像是两位神明,但这二人比起亚里士多德来,只不过是小学生而已。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研究成果直到他死后2000多年才被取代,这种科学成就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亚里士多德苦心研究的成果写成了《动物志》和《解剖》两部著作。

    《解剖》一书失传,《动物志》流传至今。《动物志》详细地讨论了动物的内在和外在部分;动物所由构成的不同成分——血液、骨骼、头毛、各种繁殖方式、饮食、习性、特征等;研究了野牛、绵羊、山羊、鹿、猪、狮子、鬣狗、象、骆驼、老鼠、骡子;描述了燕子、鸽子、鹌鹑、啄木鸟、鹰、乌鸦、画眉、布谷鸟、乌龟、蜥蜴、鳄鱼、毒蛇、海豚、鲸鱼及许多种类的昆虫。而关于海生动物(鱼)、甲壳动物、头足纲动物、有介壳的根足虫类的资料尤其丰富。而且,从人到乳酪中的蛆,从欧洲的野牛到地中海的牡蛎,都研究到了。总之,希腊人所知道的每一种动物都被注意到了,大多数种类都给予了详细的描述。对于某些种类,亚里士多德说明的细致、恰当、精确,简直令人吃惊。在研究中,他意识到他所说的一些内容是人们见过的、熟悉的,所以倍加认真、确切,完全是一种专业化的讨论。他还对某些动物作了比较,对内部器官作了细致的描绘,表明他是认真地做过动物解剖。说《动物志》是一部天才著作,是一座不懈勤奋的丰碑,实不为过。但这不是说他的研究白璧无瑕,结论都正确,只是说精辟的见解远远超过谬误。对不足,批评可以,指责大可不必。不要说古代,就是现代,谁又能保证著作百分之百正确?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方法总在改进,真理不能穷尽,所以一部著作中有错误,是在所难免,不能苛求。

    以上仅是亚里士多德富于创造性研究的一例。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也能看到他科学研究的严肃认真。他的确是把求知看作是人的本性,他有强烈的求知**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