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亚里士多德传 > 第一章 生平

第一章 生平

,与伊苏格拉底格格不入。

    ①德摩斯梯尼(公元前384-前322年),古雅典雄辩家,民主派政治家,极力反对马其顿入侵希腊,发表《斥腓力》等演说,谴责马其顿王的扩张行为。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征服希腊的决定性战役喀罗尼亚之战后,他被流放到埃癸那岛。公元前323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死,他重返雅典组织反马其顿运动。今存演说61篇。

    德摩斯梯尼雄辩的演说,阻止不了腓力普的进军。公元前348年秋,雅典北方重镇奥林索斯陷落,这引起了雅典反马其顿的怒潮,次年春反马其顿派在雅典当权。在这种局势之下,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个外邦人,马其顿宫廷御医的儿子,处境是不佳的。恰在这年,80岁高龄的柏拉图与世长辞。临终时柏拉图指定斯彪西波为学园继承人。于是,亚里士多德结束了学园的求学生活,与同学克赛诺克拉提东渡小亚细亚,回到希腊哲学的发源地。

    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学园生活了20年,在那里,他异常勤奋,学习有成。亚里士多德的见解,到后来,与柏拉图学说有出入,但在求学时期,对师说态度极为忠实,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也极看重,誉他为学园的讲师。这一点,在亚里士多德早期著作中有明显的反映,这一时期的著作,可以说是“柏拉图的模仿”。尽管此时亚里士多德也有独到见解,有创造,但毕竟不多。这是就哲学而言,对哲学之外,柏拉图不太看重的自然科学,而亚里士多德却有着独自的研究。

    3. 游历时期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斯彪西波继任院长;亚里士多德与同学克赛诺克拉提离开雅典,接受同学——阿塔内斯的统治者赫尔米亚的邀请,去了那里。

    对亚里士多德此时离开雅典的原因,后人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是因为斯彪西波被定为学园继承人,两人理论观点不同;也有人说是因为亚里士多德不是雅典居民,没有购置地产和房屋的权利;更多的说法是当时的政治形势所致,如:

    余纪元说:“公元前404年,伯罗奔尼撒战争①结束后,希腊世界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迅速衰落,在希腊北方的马其顿王国迅速强大起来。国王腓力普发明了马其顿方阵,大举进兵南下,攻城掠地。德摩斯梯尼向雅典公民发表反腓力普的演说,警告马其顿之患,激起了大众的反马其顿情绪。公元前348年,腓力普攻陷雅典北方重镇奥林索斯,并摧毁了希腊联盟。雅典人民掀起了反马其顿的怒潮。公元前347年,反马斯顿派主政雅典。在这种形势下,亚里士多德自然待不下去了。他与马其顿宫廷自幼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父亲尼各马科是马其顿王阿明塔三世的御医和朋友。亚里士多德幼年曾在马其顿珀拉宫廷生活过一段时间,与阿明塔三世的儿子腓力普一同相处玩耍,友情甚笃。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47年时与腓力普并没什么来往,在他的著作中也找不到亲马其顿的言论。但是,他仍然被视为亲马其顿分子而成为攻击对象。这样,亚里士多德只好收拾书箱,离开生活了20年的雅典城。”②

    ①伯罗奔尼撒战争指古希腊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分城邦结成的军事、政治同盟与海上强国雅典两大奴隶主集团为争夺希腊地区的霸权而发生的战争。战争使希腊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霸权转入斯巴达之手。后来斯巴达势衰,公元前370年伯罗奔尼撒同盟瓦解。

    ②易杰雄主编:《世界十大思想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6页。

    G.罗伊德说:“若说在斯彪西波被选上时,亚里士多德与他的关系相当尴尬,使亚里士多德决定离开雅典,这我们也没有证据,二人之间没有证据显示有敌意存在。我们也可能想到亚里士多德的离开至少有部分理由并未牵涉到与学园中其他分子之关系;很可能他的离去与当时政治情况有关,因为在公元前348年马其顿王腓力普掠夺了奥林索斯之后,雅典有着一股反马其顿人的气氛。”①

    ①(英)G.罗伊德:《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成长与结构》,(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第4-5页。

    乔纳逊·伯内斯说:“公元前347年,他突然离开了该城。关于他离去的原因没有可靠的报道。但是,希腊北方重镇奥林索斯于公元前348年落入马其顿军队之手。德摩斯梯尼及其反马其顿派在一片反马其顿的怒潮声中执掌了雅典的政权。很可能是政治上的问题使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47年离境而去,正如他们在公元前323年使他再次离去一样。”②

    ②(英)乔纳逊·伯内斯:《亚里士多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17页。

    不管怎样解释,反正亚里士多德是在柏拉图死后离开雅典前往阿塔内斯的。从此,开始了12年的游历生活。

    亚里士多德游历的第一个存身之地是密细亚地区的阿塔内斯,是受赫尔米亚之邀前来的。赫尔米亚是个声名不佳的人物。他开始依附于波斯,后来又和腓力普往来。作为一个朋友,赫尔米亚倒是忠肝义胆,精明强干。他出身于奴隶,学习了文化,作过内廷侍从。后来在密细亚地区伊达山中经营采矿,获了巨利,成为富豪,买通了波斯王朝,取得这一地带的主权。赫尔米亚曾在阿加德米学习过,对柏拉图的理想——或者哲学家为王,或者王者成为哲学家——很是向往。当他自身果然手握权柄,**一方的时候,就从阿加德米请来四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克赛诺克拉提、柯里斯柯斯、埃拉托斯。四人被安排在阿索斯海滨,让他们潜心讨论哲学,赫尔米亚提供一切必需品。他们似乎不曾开设讲坛,招收学生。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开始批判柏拉图的哲学,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在阿索斯,亚里士多德与赫尔米亚的侄女(也有说是女儿、养女、妹妹的)比娣娅结了婚。这次婚姻给亚里士多德带来一笔可观的嫁资。婚后生有一女,也取名为比娣娅。这个妻子早年去世,亚里士多德后来又和斯塔吉拉的名叫赫比丽丝的女子结婚,生一子,取名尼各马科,与祖父同名。关于第二个妻子的情况,包括何时结婚,在何地结婚,无处记载。其家庭生活,也无详细材料。

    时间不长,大概到第三年,亚里士多德移居累斯博斯岛东南角上的城市米提利尼。在这里他结识了此后25年共同合作,形影不离,又是他学园继承人的泰奥弗拉斯特。泰奥弗拉斯特大概生于公元前370年,比亚里士多德小14岁。亚里士多德研究者中最激进的人甚至认为,现存亚里士多德著作,多数出自泰奥弗拉斯特之手。他们二人在小亚细亚的工作,比较可靠的推测是,对这一带的海生动物进行了较广泛的考察,因为在他们的动物学著作里经常提到这一带的地名,特别是岛上的一处名为普拉的珊瑚礁地带。不过那些卷帙浩繁的动物学著作,恐怕也不是短短三五年所能完成的①。

    ① 参看王树人等主编《西方著名哲学家传略》,苗力田撰《亚里士多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5页。

    又过了二年,即公元前343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为13岁的儿子、未来的国君亚历山大物色老师,想到了亚里士多德。腓力二世写信给亚里士多德:“我有一个儿子,但我感谢神灵赐我此子,还不若我感谢他们让他生于你的时代。我希望你的关怀和智慧将使他配得上我,并无负于他未来的王国。①”亚里士多德应邀来到珀拉王宫,泰奥弗拉斯特一同前往。当时,亚里士多德刚过40岁,用现在的话说,不过还是个青年学者,能受到这样的殊荣,在当时很是轰动。有人说他和国王原是宫中的幼年伙伴,如今腓力二世主宰希腊,以嗣君的教育相托,是意中之事。另一些人认为二人关系未必有这样长久,亚里士多德被选中,是由于赫尔米亚的推荐。不管是不是由于赫尔米亚的推荐,亚里士多德来宫中后,仍然对赫尔米亚抱感谢之情,称颂他的德行,当他遭到不幸时,为之愤慨。

    ①转引自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72-273页。

    亚里士多德等人离开累斯博斯后的公元前341年,波斯军队侵入该地,赫尔米亚被俘,押解到波斯王阿塔泽尔士那里,受到严刑拷打,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前从狱中带口信给亚里士多德,表达他的敬意,说:“请告诉我的朋友和同事们,我没有做任何为哲学所不齿的事。”为了纪念这位忠勇的朋友,亚里士多德为他在台尔菲庙立了像,并写了挽词。从挽词中人们得知赫尔米亚是被奸计和叛逆所害才落入波斯人之手的。

    亚里士多德来马其顿后,先是和亚历山大住在珀拉宫廷里,后来移到一座名为梅札的古堡。教了三年,亚历山大就拿起刀枪打仗去了。老师无事可做,回到了故乡斯塔吉拉。亚里山大对恩师作了隆重的答谢,重建了在战争中被夷为平地的斯塔吉拉。在故乡,亚里士多德听到了腓力二世被刺身亡的消息,又得知亚历山大夺得了王位。亚历山大在安提帕特等掌握军权的将军的支持下,将另外两名争位者,亚历山大的异母兄弟和侄儿,很快除掉。

    局势稳定后,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35年重返雅典,结束了漫游生活。

    4. 教学时期

    亚历山大即位不久,就开始了对外的征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师南下平定了起兵反抗的底比斯城。南部诸城的反马其顿派迅速瓦解,纷纷投降。亚历山大要雅典交出反马其顿的领袖德摩斯梯尼及其主要伙伴,才能受降。据说是由于亚里士多德出面奔走,为了保存希腊文化,亚历山大才收回了成命,德摩斯梯尼只受到被流放的处分。在马其顿完全控制了局势之后,年已半百的亚里士多德和泰奥弗拉斯特重回雅典。

    回到雅典,不是再回阿加德米,而是在城东第奥勒斯城门前,一个名叫吕克昂的运动场自己开办学园,与城西北角的阿加德米隔城相望。这个地方原来是柏里克利为训练新兵而建造的游乐场,场内有许多林荫路,有树木、喷泉和柱廊。因邻近吕克昂神庙(即阿波罗神庙①,阿波罗的尊号之一为吕克俄斯,意即“光明之神”)故名。据说,以前有许多学者常常来此,是一个多才善辩之士所云集的地方。苏格拉底在世时多次来此,柏拉图有过这方面的记述,如他在《吕西斯》篇开头说:苏格拉底“为了走城外的路,沿着城墙从阿加德米直接走向吕克昂,在到傍着潘诺浦泉的后门口时,碰到了海朗尼莫斯的儿子希波泰利士”。这意思是沿着雅典城的北墙,经过后门,从阿加德米就直接走到吕克昂。吕克昂作为一个教学机构,也有一系列的共同规则,如每隔十日轮流值勤,每个月全体成员有一次会议。但它的要求似乎不像阿加德米那样严格,那样正规,在开始,设备也不齐全。他们只能在体育场的林荫路上边走边讲授课程,在漫步中讨论问题。也许是这个原因,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创立的学园的成员被称为逍遥学派,也有称漫步学派的。

    ①阿波罗,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主神宙斯的儿子。权力很大,主管光明、青春、医药、畜牧、音乐、诗歌,并代表宙斯宣告神旨。祭祀他的神祠很多。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信徒常往祈祷,请求预示祸福或消除罪孽。

    这个学园是“群星荟萃之所”,在亚里士多德主持下,它成为一所科学研究和教学之地,他们搜集到不少著作,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作。这一时期是亚里士多德一生真正的高峰期,希腊内部停止了无休止的各邦间的战争消耗,社会稳定,有了学习和研究的社会环境。经过十几年的游历,亚里士多德加深了社会阅历,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见解也逐步脱离柏拉图的固定模式,走上了独立探索的道路。在年龄上他虽年届半百,但作为教师,作为思想家,依然精力充沛,头脑敏锐,思想成熟,正是黄金时期。此外,他还有一位忠实、干练的助手泰奥弗拉斯特。此时,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每天身着华丽的服装,口吐机智隽永的言辞,激励着学生们走上智慧之路。上午,他与学生们一起在林荫路上讨论深奥的抽象的逻辑、哲学和物理学问题,下午和晚上以通俗的方式向校外听众讲解修辞学、论辩术、政治学。同时还编写了大量的讲义或教学提纲。无论是讲授深奥的道理,还是传授通俗的知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教导人们与无知作斗争。这一时期,真正是亚里士多德的人生辉煌期,思想充分发挥,观点任意展现,大量的著作,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等,都写于这个时期。除教学外,他还广泛收集各种资料,进行科学研究。所以吕克昂还是一个研究学术的组织。西方学者中有人说亚里士多德的这一学园是近代大学的滥觞,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不仅如此,学园里设立了欧洲最早的图书馆,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

    辉煌期并不长,安宁的时日不过十余载,公元前323年,横戈马上、东征西战的一代霸主亚历山大在远征途中染病身亡。雅典公民听到这个消息,反马其顿的活动已不可抑止,立即召开大会宣布独立,把被流放埃癸那岛的德摩斯梯尼接回来,反马其顿的怒潮再次掀起。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亚里士多德预感到危险将至,对他的老朋友、马其顿驻希腊总督安提帕特说,作为一个外乡人,与马其顿有过来往的他,无法再在雅典待下去了,不但工作不会安宁,生命也在危险中。确实,亚里士多德的罪名在罗织着,他被指控为“不敬神明”。为了生命的安全,不使雅典人第二次对哲学犯罪(第一次是处死苏格拉底),他只好将学园事务交给泰奥弗拉斯特,再次逃离雅典,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学园,离开多年相处的朋友和学生,来到优卑亚岛上的卡尔基斯城,住在他母亲留下的老屋中。

    其实,雅典人不放过亚里士多德是不公正的。他虽然与马其顿有过来往,当过亚历山大的老师,但这是过去的事。亚里士多德一心求知,从来不问政治,其思想与亚历山大相去甚远,加上亚里士多德的侄子因反对亚历山大而被处死,师生关系早已冷漠。可是雅典人不管这些,只把他当作马其顿的至亲。他的离开,确实出于不得已。在卡尔基斯,终日郁郁,惆怅伤感。这次动乱,时间并不长,同年底,马其顿驻希腊总督安提帕特借援军之力,击败反马其顿派联军,稳定了局面。其时,对亚里士多德的学术研究来说,其理智力量还正在峰顶。可是,遭此变故,他的身心蒙受了巨大打击,一病不起,于公元前322年溘然长逝,享年62岁。

    亚里士多德去世前,立下了遗嘱,并请安提帕特做他的监护人。在遗嘱中,他要求执行人给他的母亲、早年去世的弟弟阿里木奈斯托斯、抚养他成人的姐姐、姐夫立像。要他的女儿嫁给姐姐的儿子尼亚诺尔。对曾侍候过他的几个奴隶,不得出卖,要继续养育,待他们成年或可自立营生时给以自由。留给两个孩子的是家产,留给妻子赫比利丝的是他衷心的感情及热爱。最后,按早年去世的前妻比娣娅的意思将自己的尸骨与比娣娅合葬在一起。从这份遗嘱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责任感,设想周到,仁慈开明。“亚里士多德的遗嘱被第欧根尼·拉尔修全文保留下来,传记作家们,从这里看到他作为理智化身的另一面,他是一个孝敬的儿子,深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诚挚的兄长,真实的朋友,宽厚的主人。①”“他那留存至今的遗嘱充分体现了慷慨大方、体贴他人的品质。”

    ①王树人等主编:《西方著名哲学家传略》,苗力田撰:《亚里士多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页。此文是本章主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