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叶卡特琳娜大帝传 > 第一章 俄国情结

第一章 俄国情结

    引言

    1796年11月,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去世了,她的一生中,幸运与不幸,痛苦与欢乐总是同时存在。她的身世,她的遭遇,她的性格和思想无不充满了令人疑惑的矛盾:

    在她67年的生命历程中,前33年完全是一个可怜的被损害者的形象,童年时得不到父母的垂爱,15岁就离乡背井从普鲁士来到遥远而陌生的俄国,身不由己地成为了俄国未来沙皇的夫人,在伊丽莎白的严密监视下度过了18年痛苦和孤寂的漫长岁月;但她在登上皇位后的34年里,却“集一切尊贵、幸福和威严于一身”,成为统治者的主宰,君主中的君主。

    她崇尚自由主义,说自己有一个“共和主义者”的灵魂,甚至聘用有“雅各宾派①”之称的拉阿尔普担任皇孙的家庭教师;但她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却深恶痛绝,称之为“一千二百个头的多头蛇”,还血腥镇压了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

    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个左派组织。

    她公开保护外国作家和艺术,同伏尔泰、狄德罗等著名学者以朋友相称,长期保持通讯联系,购买外国艺术品一掷千金;但她却让俄国的艺术家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她水性杨花,生活极为放荡,一生拥有无数的情人和面首,但她谈起两性关系时却显得娇羞难掩,从不允许任何人在她面前开低级下流的玩笑。

    她有时仁慈、善良,能容忍迫害过她的人官居原职,但有时却又喜欢皮鞭和绞架,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

    她尽情享乐,纵欲无度;却又勤奋工作,精力充沛。

    她既有女人的温柔与妩媚,又有男人的刚毅与野心。

    她的血管里没有一滴俄罗斯血液,但她却成为了俄罗斯人的“小母亲”和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她酷爱读书,书籍是她一生中患难与共的朋友。当她孤独痛苦的时候,书籍给她带来精神的慰藉;当她遇到巨大困难和压力的时候,书籍给她带来力量和信心。伏尔泰、狄德罗和孟德斯鸠等同时代的思想巨人,不仅是她的朋友和崇拜者,而且也是指引她走向崇高的老师。她执政后所有能称之为进步的想法和做法,无不打上了这些思想家的烙印。

    她具有非凡的忍耐力和乐观自信的精神。无论遭遇到多么大的打击和痛苦,她都能勇敢地承受,决不悲天悯人。她说:“人应当快乐地生活,只有乐观的情绪才能帮助我们克服一切,承受一切。”“勇敢!向前!——这是我无论在幸运的年代,还是在险恶的年代都信守不渝的格言。”在这种乐观自信的精神支配下,当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席卷伏尔加河流域的时候,她能镇静地和狄德罗大谈共和主义;当瑞典人的炮弹落到彼得堡城门口的时候,当1.6万俄军去进攻15万土耳其军队的时候,她都坚信胜利必将属于自己。

    她一生工于心计,充满了冒险精神和勃勃野心。初到俄国时她才15岁,就“拟定了取悦丈夫、伊丽莎白和人民三方面的计划”。她拼命学习俄语,了解俄罗斯的民族习惯,信仰东正教,讨好每一个人,很快就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她敢于无视“大公夫人不得干预政治”的禁令,拉拢朝中大巨和下级军官,组织阴谋团伙,为夺权做准备。

    她对外实行扩张政策。在正义和国家利益的幌子下,她发动了六次大规模对外战争。这就是三次瓜分波兰,两次对土耳其发动战争,一次对瑞典的战争,把俄罗斯的版图扩大了三分之一,从而确立了俄罗斯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所有这一切,在叶卡特琳娜的身上被非常奇妙地糅成一体,表现得极为自然,就像春来草长,冬至雪飘一样,丝毫看不出矫揉造作的痕迹。也许,你正准备恨她的时候,却发现她显得非常可爱;你正准备大唱赞歌的时候,她又露出狰狞的面目。毫无疑问,她决不是一个完人,但她肯定是一个有魅力的人。

    1. 俄国未来的女皇原来却是个普鲁士的灰姑娘

    1744年1月,凛冽的寒风在俄罗斯帝国的大地上任意肆虐着,仿佛向人们宣告寒冷的冰雪世界即将来临。现在绝不是观光旅游的季节,更不是探亲访友的佳期,路上已少有行人来往。因此,从普鲁士驶往俄国的一队马车特别引人注目。这是四辆笨重的轿车式马车,车上的两位女主人显得兴奋而紧张。一位是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一位是俏丽端庄的少女。跟随她们的有七八个穿着整洁的佣人。车队缓缓行驶着,在普鲁士边境检查站简单地办理手续后,便驶向广袤无边的俄罗斯帝国……

    谁也不会想到,眼下这支不起眼的车队将在俄罗斯的历史上辗出深深的巨辙。车上那位稚气未脱的少女,18年后奇迹般登上俄国皇位,成为震撼欧洲的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

    这位未来的俄国女皇现名叫索菲亚·腓特烈·奥古斯特。1729年5月2日降临在普鲁士的一个小城什切青,今年刚满15岁。索菲亚出身于普鲁士的一个亲王家庭,但她的童年生活却十分灰暗。父亲是德国的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的亲王凯斯蒂昂·奥古斯特,是位很不起眼的普鲁士军队的陆军少将。他37岁才结婚,本来期望生个王子,却盼来了一个公主,加之长期戍边在外,实在难得对小索菲亚表示爱怜。她的母亲也总是忘记自己是个女人,对生个公主极不满意。第二年生了儿子后,可怜的索菲亚就连母亲的白眼也得不到了,她的母亲干脆把她交给保姆,而自己一心照看宝贝王子了。

    越是缺少父母的疼爱,索菲亚越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抚爱与奉承,越是遭到母亲的另眼相看,她越是自尊和倔强。不过,最令她伤心的还不是父母过于吝啬自己的爱心,而是她作为一个女孩子连最起码的骄傲资本——美貌也没有。她常常对着镜子顾影自怜:为什么鼻梁这么长,好像要贯穿下巴似的;而下巴又尖尖的,向前挺出,如不小心,有可能会戳着对面谈话的人,以致她最钦佩的老师卡德尔小姐不得不要求她时刻注意收缩下巴。这还不是索菲亚的所有不幸。四岁多的时候,她患了脓疱病,为了取掉痂盖,只好几次剃光头发,头上的疤痕使她抱憾终身;七岁那年,一场胸膜炎几乎夺走了她的性命,虽然侥幸战胜了病魔,却留下了残疾;脊柱发生了偏斜,右肩高,左肩低,左胸骨凹陷。看见自己这副尊容,可怜的小菲辛(人们对她的爱称)不禁泪流满面。不,上帝不会如此捉弄一个无罪的孩子,不,我一定会好起来的,一定会变得健康、美丽而且聪明。她幼小的心里时时涌起一股战胜命运的信念。

    为了矫正变形的身体,索菲亚随父母走遍了大半个普鲁士的医院,但所有的医生对此都束手无策。最后,还是什切青的一个土法正骨的大夫救了她。这个果断固执的男人不顾他人的反对,坚决采取一种古怪的措施:“他叫一个空腹的姑娘每天早晨六点钟用唾液擦洗孩子的肩和背。然后,他为索菲亚制作了一件必须日夜穿在身上的紧身褡,只有在更换内衣时才脱下。这样她经受了将近四年的折磨之后,终于在11岁的时候,脊柱骨得到了矫正,身体也日益好转,她感到欢乐和力量重新又回到了自己身上。①”与其说这是土郎中的医疗方法取得的成果,不如说是索菲亚的意志和恒心取得了胜利。

    ①引自卡·瓦利舍夫斯基《叶卡特琳娜二世》。

    索菲亚的这种意志和恒心同样地表现在学习方面。尽管家境并不宽裕——像奥古斯特这样的亲王,在18世纪分崩离析的德国,大多过着艰难的日子——但是亲王的体面还是要保持的。像其他所有上层的德国家庭一样,索菲亚的父母也给她聘请了一支庞大的教师队伍,有法国家庭女教师卡德尔小姐,有法国家庭牧师彼洛,有法国书法教师罗兰。此外,也有几位本地教师,如德语教师瓦格纳,音乐教师洛里等等。在这些教师中,索菲亚惟独对巴贝·卡德尔小姐称颂备至,她在回忆时说:“她是德才兼备的楷模,她的灵魂生来高尚,她学识渊博,心地善良,很有耐心,她性情温柔、开朗、正直,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自称“将永远是‘卡德尔小姐的学生’,并为拥有这一称号而感到自豪”。①

    ①引自《叶卡特琳娜二世回忆录》。

    这也难怪,对于缺乏母爱孤独的索菲亚来说,还有什么比关怀和信任更可宝贵呢?应该说,卡德尔小姐首先是以一个母亲,一个姐姐,一个朋友的身份出现在索菲亚面前,赢得了她的感情,其次才是一个家庭教师。每天清晨,她们一起朗读高乃依、拉辛、莫里哀和拉封丹的作品;傍晚,她们一起散步,用法语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卡德尔小姐似乎没花什么功夫就使她的学生能够流畅地用法语写作和演说了。在当时,法语可是上层人物的一个标签。卡德尔小姐还时刻注意纠正菲辛的不良习惯,培养她优雅的法国风度和端庄得体的仪态。卡德尔小姐把索菲亚从她母亲手里彻底解放出来了。因为她的母亲不仅没有给她应有的慈爱,而且动不动就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打菲辛耳光。卡德尔小姐使未来的女皇躲开了耳光,走进了知识的殿堂。或许是卡德尔小姐的功劳,或许是索菲亚过于早熟,她一点也不像同龄的小女孩喜欢玩布娃娃,惟独对读书和知识最感兴趣。

    卡德尔小姐的成功,使得其他教师都相形见绌。在索菲亚的眼里,教德语的老师瓦格纳迂腐又迟钝,而音乐“不过是一些噪音而已”。在所有老师的眼里,索菲亚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对人类的一切知识都能够兼容并收。当然,音乐老师例外,他认为他的这个学生太缺乏欣赏音乐的能力,即使最优美的旋律也无法引起她丝毫兴趣。

    读书抚慰了索菲亚孤寂的心灵,知识启迪了她的智慧。她时常觉得自己有很多话要说,有许多观点要发表,于是她便常常站在镜子面前,与自己的影子对话,激动的时候,她发现自己两眼炯炯有神,甚至容貌也越来越讨人喜欢了。智慧可以使人变得自信,而信心可以使人变得漂亮。索菲亚坚信自己会成为一个杰出的漂亮的女人。

    2. 关于三顶王冠的预言使索菲亚对那个有点畸形的小表兄一往情深

    旅行是索菲亚童年生活的重要内容。她那热衷于社会活动的母亲对什切青这个小地方的生活深感厌倦,因此总是找种种借口拉上丈夫和孩子到处旅行。好在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和荷尔斯泰因—哥道普家族在普鲁士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庭,各种各样的亲戚多如牛毛。他们有时一个月要外出旅行四次,有时一出去就是半个月二十天不回家。他们差不多走遍了大半个普鲁士,从采尔布斯特到汉堡,从不伦瑞克到奥廷,从基尔到柏林,索菲亚眼界大开,她习惯了宫廷气氛,学会了各种礼节,熟悉了所有欧洲的国王和亲王的家谱。但在所有旅行中,给她印象最深的是和表兄彼得的相遇,以及关于王冠的预言。1739年她随父母到基尔参加一个由她母亲的表兄弟,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的阿多发·腓特烈(未来的瑞典国王)举行的宴会。在这个宴会上,她第一次遇见了她的表兄彼得大帝的外甥——彼得·乌尔里希。尽管当时她才10岁,乌尔里希才11岁,尽管他们只交谈了几句,尽管那位小男孩身材瘦弱甚至有点畸形,但索菲亚却因另一次旅行而对乌尔里希难以忘怀。那是1742年,她在不伦瑞克旅行时,有位专门研究手相术的天主教神父拿着菲辛的手仔细地看了两遍后说:“祝福你,公主,我在你的手上看到了三顶王冠。”当时所有的普鲁士公主都想能遇上一顶王冠,而索菲亚却有三顶!从此,见多识广的小姑娘坚信自己一定能戴上凤冠。传说三年前她遇见的表兄乌尔里希有可能继承瑞典或俄罗斯的王位,而大人们常拿他们开玩笑,认为他们是很般配的一对儿。渐渐地,索菲亚也觉得自己是属于他的了。

    聪敏的索菲亚为什么对这个畸形的小男孩情有独钟呢?显然,这和不久前北方宫廷①的惊人事变有密切联系。1741年12月16日,彼得大帝的次女伊丽莎白一世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小伊凡的统治和他母亲梅克伦堡公爵夫人的摄政,登上了俄罗斯的皇位。就是这个伊丽莎白曾经差点成了索菲亚母亲的嫂子,她曾和索菲亚母亲的一个哥哥定亲。但定亲不久,小伙子就被一场天花夺去了性命。伊丽莎白对未婚夫的暴卒深感悲痛,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而没有结婚,并且继续和奥古斯特一家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就在她登上皇位前不久,她还要求把那位英年早逝的未婚夫的画像寄给她。1742年1月,又传来了更加令人振奋的消息:伊丽莎白把年轻的彼得·乌尔里希接到了圣彼得堡,并把他立为皇储。乌尔里希是彼得大帝的长女安娜和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的查理·腓特烈公爵——也就是索菲亚母亲的表兄的儿子。多么有趣的巧合啊,索菲亚一家一下子便和俄罗斯宫廷亲近了许多。1742年7月,菲辛的父亲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提为元帅。显然,敏锐的国王想利用这个关系,便主动讨好伊丽莎白和她的外甥。聪明的、早熟的小菲辛冥冥之中觉得有股巨大的力量正把她引向遥远的神秘的俄国。那个关于王冠的预言不时在她心里燃起希望的火花。

    ①当时欧洲对俄国宫廷的称呼。

    索菲亚的母亲也许更希望女儿梦想成真。她母亲叫做约翰娜·伊丽莎白,出身于普鲁士的一个大家族荷尔斯泰因—哥道普。她从小聪明伶俐,月貌花容,一心只想攀龙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