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卓别林传 > 第十五章 《城市之光》,肖伯纳的评语

第十五章 《城市之光》,肖伯纳的评语

    1927年发生的事是那么多,一种挑战在这年年底来临。它带来了一次持续数年的巨大的风波,引起了一场巨大的变革,这就是有声片的出现。

    电影从无声变为有声(即演员对话、歌唱等),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必然性是,所谓无声片是指影片的人物没有对白,靠表情、动作、字幕说话,实际上在早期的默片上映时,就有声响了,是由一台钢琴或一支乐队在银幕下演奏音乐,配合放映;以后则给影片配上了音乐。因此终有一天,影片中的人物是会发出声音的。偶然性是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因为没有自己的放映网,当时面临破产。为了走出困境,这家公司采用了其他公司怕在商业上遭失败而不敢问津的试验。他们拍了一部古装片《爵士歌王》,在1927年10月6日上映,它实际上是无声片加进4首歌曲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

    有声电影与别的新鲜事物一样,刚出世时还带有许多不足。制作者只是让它发出声音,而不知道怎样控制:门上的把手扭动,像是拖拉机在开着。骑士身披铠甲,观众听着像来到钢铁厂。人物的台词,如同在沙土中说话。如此一来,许多电影界人士,包括影评家和导演们,对它表示怀疑甚至反对。他们唯恐这个大胆的新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会起反作用,因为存在30余年的无声电影正在改良、趋于成熟,许多人正在献身于这门事业。卓别林是持反对态度最坚决的人之一,他公开宣称:“对白片?你们可以说我是讨厌它的,它会毁坏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即哑剧艺术。它消除了无声片的巨大美感。”

    最初的有声片,由于技术性的大改变,也的确干扰了摄影构图的完整性和故事情节,使演员无法将对白同自己的表演风格结合起来,这一点反映在喜剧演员身上尤为突出。但是,观众热烈欢迎这种新样式的影片,因为声音使电影成为与人的情感更直接的交流工具。这一点在《爵士歌王》问世后的一个多月后得到证实,米高梅公司不甘示弱,拍出了一部大型音乐片《轻歌曼舞》。映出时极为轰动卖座,这是有声电影的发轫。

    1928年8月,俄罗斯3位著名的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亚历山大洛夫,对有声电影发表了一篇宣言,透彻地看到了音响的丰富表现力。认为必须意识到无声电影的不足之处,认为有声片的出现使梦想成为现实。这些,使世界各国的影片公司、制片厂,纷纷转向对有声片的投拍,各电影院都开始争订有声片。卓别林和爱森斯坦等电影家及那些电影公司都有接触,这些电影院过去也都是争订他的影片的。如今他面对这开始到来的技术革命,自己问自己难道要成为明日黄花了吗?

    但是,他观看了最初的几部有声片走出影院时,他固执地认为有声电影的日子是不可能维持多久的。所以1928年,他继续创作、拍摄了那部由自己主演的喜剧默片《马戏团》。20年代是喜剧片和西部片的年代,它们代表了当时两种典型的美国影片的样式,卓别林以上述影片保持了它的独立性和显赫地位。

    有声片的浪潮席卷着全球的电影界,它使默片时代的喜剧大师几乎无一幸免地消失,除了卓别林。因此,朋友们、专家们、影迷们都在注意着他的动向,就连以前公开表示不喜欢有声电影的朋友乔·申克也提醒卓别林:“恐怕以后是它们的世界了,查理。”但卓别林针对自己的情况,这样说:“我不相信我的声音会丰富我的任何一部喜剧片,相反的,我的声音将会破坏我所希望创造的形象,使人感到我的人物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是一个幽默的思想,一个喜剧性的抽象品。”

    他决定再拍一部无声电影,这引起了众多报刊杂志的评论文章 ,对他的影片的前景表示担心和怀疑。以往一听说他要拍片,就迫不及待登门订单的制片商,现在也似乎提不起很高的兴趣了。他们明白地告诉卓别林,想要看到他精彩的有声片。这使卓别林感到自己似乎已宛若隔世,一时担心自己是否踏上了没落之途。

    这段时间,可想而知在他倔强的外表下,内心世界正遭受多么大的痛苦。他回顾了自己从影的历史,思索着为什么以前拍出的好多无声片,能具有世界性的魅力,能吸引包括知识分子、白领阶层、工薪阶级在内的观众对象……他想到,既然不同类型的娱乐可以同存,那么不同类型的电影也是可以并世的。再则,他坚信自己的哑剧艺术是首屈一指的。为什么不能再拍出一部理想的无声片呢?

    于是,他创作、主演了他一生中最杰出的艺术片之一《城市之光》。这部影片后来在好莱坞庆祝它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由著名的电影史学家、影评家组成的评委会,把它评为美国电影史上的“十佳影片”之一。

    影片的主题是:当城市繁荣起来的时候,城市里贫富悬殊的现象也更为明显。卓别林通过流浪汉与卖花盲女、百万富翁之间的关系,来展开剧情。他为拍摄《城市之光》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929年至1930年,他进行创作构思,用的是3个素材:

    一个是讲一个演小丑的演员,由于在马戏场上出了事故,导致双目失明。此人有个多病和神经质的女儿,医生在他出院时叮嘱他不要让女儿知道他已失明,应等到女儿身体康复后再说,以免刺激这孩子。后来,小丑走路、行动老跌跌撞撞,引得不知底细的女儿哈哈大笑。

    一个是他在1927年拍过的一个未完成的片子《自杀》,内容是一个人要投水自尽,为了保证能沉到水底,他在绳子一头捆了块大石头。正在这时,夏尔洛出现了,劝阻此人,不料自己被绳子缠住失足落水,被石头拉着沉下去。本来想自杀的人,反而笑着走开了。

    再一个是他酝酿了数年的故事:富翁俱乐部的两个会员,有次聊天时谈到,人清醒时的意识是不可靠的。于是他们决定,用河滨马路上一个流浪汉做一次实验。他们把流浪汉送进他们宫殿一般的豪华住宅,让他尽享声色犬马之乐。待他烂醉如泥熟睡后,又把他送回栖身的马路边看其反应。结果流浪汉清醒后不相信经历过的一切,还以为那不过是自己的一个梦。

    卓别林经过严肃的分析,认为这3个素材虽各有特点,但社会意义还不够深刻,艺术价值还不够高,人物形象还不够丰满。第1个素材的情节太伤感了;第2个素材的情节影院效果肯定不错,但场面过于阴暗、尖刻;第3个素材的情节内容都比较好,但人物之间的关系尚未展开与发展。

    于是,他把这3个情节移的移,合的合,经过再创作就成了如下这样:

    影片开头,是一个城市的市民和各界人士,正在广场上隆重地为一座大型的雕塑纪念碑举行揭幕式。碑座刻着一句碑文“和平繁荣,谨将此碑献给本市居民”,碑座上雕塑着3个铜像。胸前佩戴着出席证和小绸花的人们,喜气洋洋地观看几个大人物拉动细绳。罩在塑像上的帷幔绸布揭开了,人们惊愕地发现:女塑像的膝上酣睡着一个流浪汉。街心广场一片喧哗,庄严喜悦的气氛被破坏了。警察们恼怒,却不知怎样才能从高处把流浪汉弄下来。

    失业的查理终于被吵醒,等他明白发生了什么,又害羞地看清楚自己是睡在裸露的女塑像身上时,赶快慌张地沿着塑像腿部溜下去。他的裤腰却被塑像的大脚趾头挂住,整个身体吊在半空,徒劳地挣扎,广场上更加混乱,市民们忍不住大笑……

    查理在市内公园旁的大街行走,他想横过大街,却被不见首尾的长长车流挡住。十字路口的红灯亮了,他灵机一动钻进一辆没有人的汽车,然后开了那边的车门上了人行道。道旁卖花的盲人姑娘,听到前面的车门声,把从车里钻出来的流浪汉当成了富翁,便向他兜售鲜花。查理面对这位美丽的卖花女,无法拒绝,只好绅士般地付出他仅有的一个银币。姑娘拿到银币,赞扬“富翁”的好心。查理却不小心把姑娘另一只手里的花碰掉,她蹲下去摸来摸去,他指给她看,她扔摸不着。于是他捡起来,把花在她眼前晃了晃,这才知道这个睁着一双漂亮大眼的姑娘是个盲人。

    他不好意思地把她扶起来,把花塞到她手里。盲女摸到了他的手,一再感谢他的好心肠。查理与盲女“拜拜”,这时一个富翁正开走停在街边的那辆车。姑娘误以为流浪汉已走,但同情心仍使查理不忍离去,就坐在她身边。她不知道,把小水桶的水顺手往旁边一泼,泼了他一头一脸……

    一天晚上,查理经过河滨时,看见一个喝醉了的人正往绳子上捆石头,准备投水自杀。查理上前劝说,醉鬼与他争论生活的烦恼,查理安慰他说:

    “明天鸟儿将会歌唱。”醉鬼不由分说,把绳圈套在两个人的头上,接着搬起石头往河里一丢,自己滑出去而查理反被石头带着跌进河里。醉鬼一惊,赶快伸出手去拉他,也跌入河里。最后查理把醉鬼救上岸,醉鬼把流浪汉当作救命恩人,带他回到一处豪华宅邸。原来醉鬼是个百万富翁,他请查理喝酒,查理劝他别喝那么多。后来,醉鬼富翁慷慨地送给查理一些钱和一部汽车。

    查理买下盲女的全部鲜花,并开车送她回到贫寒住所。然后他去富翁家还车,这时富翁酒醒,根本不理流浪汉……

    盲女病了,查理去打工挣钱,然后到华丽的大百货公司买了一只鸭子送去。他为了维护自己富翁身份的神话、顺从盲女的心理,说鸭子是他打猎打来的野鸭。富有同情心的流浪汉,想帮助盲女重见光明。一位维也纳的医生给姑娘检查了眼睛后,说可以给她治好,但这需要一笔数额不小的钱。于是查理为挣到这笔钱,宁愿铤而走险去参加有奖拳击赛。他瘦小的个子,简直是职业拳师的小菜一碟。他巧妙地躲在裁判身后,把裁判当作挡剑牌并伺机击中对方几下。但当裁判退开后,他仍被恼怒的拳师打昏,从拳台上抬下来……

    查理再次遇见喝醉酒的富翁,富翁记起这就是救命恩人,于是亲热地拥抱他,带他回家,慷慨地给了他一笔钱,这钱足以给姑娘动手术。不妙的是,几个强盗刚好入室来抢东西,打昏了富翁又追赶查理……警察来了,没抓住强盗,却在查理的钱包里发现一大笔钱。由于富翁酒醒以后不承认他见过查理,查理被指控抢了富翁。

    查理心急如焚,夺回钱包,设法逃掉。他来到盲女家中,得意洋洋地把好不容易从富翁手中弄到的钱,交给盲女治病。他本来为自己留了几张,当姑娘感激地吻他的手时,他不好意思地把那最后几张全掏了出来。这样,他自己就一个子儿也没有了。

    警察在继续抓他。他偷了一个警察的警笛,免得一鸣笛来很多警察抓他。

    结果他自己无意中吹响了一声警笛,招来了一大群狗还有警察。查理在逃跑中慌张地把警笛塞进嘴里,结果警笛吞下肚子,引起打嗝,打个嗝警笛就吹响一次,终于暴露目标。他被抓住送进牢房,他说明了一切却毫无用处……

    当查理从监牢放回城里时,姑娘的眼睛已治好。并且靠查理给的钱,在街上开了自己的小花店。衣衫破烂的查理来到这条街上,到花店深情地隔着玻璃窗看望姑娘。他受到大街上小孩们的嘲笑和戏弄。卖花姑娘觉得这流浪汉有几分可笑,对他那样看她有几分不快,但她还是同情地施舍零钱给他。查理不要,但未告诉自己就是她的恩人。他准备转身离去时,姑娘送给他一束花,接触到查理的手。她感到它很熟悉,于是像以前那样凭手的触摩,终于回忆起这位流浪汉就是好心肠的恩人。她很激动,但又怅然若失,流浪汉毕竟不是她曾寄予幻想的富翁。

    “原来是你!”查理憨厚地咬着手指甲点点头,这个外表卑微、总不走运而内心纯洁、不求回报的男子,睁大忧郁、善良的眼睛,露出了使观众看了想流泪的复杂微笑……

    《城市之光》从1930年到1931年拍了一年多时间,当然也遇到几个困难。自从有声电影问世了3年后,一般演员几乎都忘记了怎样演哑剧,他们一心只在对白,顾不到动作与时间的配合。再就是拍片前为挑选一个既要装得像盲人、但又不致损及美感的女主角,卓别林就费了不少功夫。当时有许多姑娘自荐来演这个角色,但她们头抬得高高、翻露出眼白,只这一下就通不过了。

    有一天,卓别林经过圣莫尼卡海滩,有很多穿泳衣的姑娘在那儿拍电影。其中有一个向他挥手:“我什么时候可以给你拍电影呀?”这个叫弗吉尼亚·彻里尔的漂亮姑娘,他以前见过。因此,在他对几个女演员试过镜头仍不满意时,就把弗吉尼亚叫了来。他教她睁着眼要向自己内心里看,而不是看见与自己面对面的人。后来,弗吉尼亚果然能按导演的要求,扮好了这个着重表现心灵,而表情动作像个盲人的卖花女。

    卓别林的刻意求工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流浪汉从汽车中出来,盲女以为他是富翁这一场,在银幕上只放映了75秒钟。但为了拍好它,总共花费了7天时间,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拍,直到它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为止。在捷克斯洛伐克记者基许所写的《基许很荣幸地向您介绍美国天堂》一书中,很生动地回忆了在卓别林制片厂观看《城市之光》试拍片片头部分的放映:

    样片试映完毕,放映间灯光复明。卓别林对基许提出一个问题:“您可不可以跟我谈谈,您在银幕上看到了些什么?”基许回答说:“当然,我很愿意谈,一个女郎在街上卖花,这时查理走了过去,……女郎问他要不要买……”“等一等,等一等,你漏掉了一点东西。”卓别林用一种锐利但近似哀求的眼光,看着基许和他的同伴辛克莱:“要知道,这时候有一辆汽车开过来了!”

    基许说:“当然啰,有辆汽车开过来了,一位先生下了车,走过查理身边,查理向平常一样跟他打了招呼。”卓别林又问:“汽车后来又怎么样呢?”

    “不知道。”接着说,辛克莱补充:“我似乎觉得,汽车往前开走了。”“完了完了!”卓别林喃喃地嘟哝:“这下子全糟了。”他的助手们情绪也很懊丧。

    基许又谈到:“女郎送给查理一支花,这花掉在地上……这时查理才发现女郎的眼睛是瞎的……他买了一朵就走远了……后来他悄悄踮起脚回来,后来又买了一朵花。女郎想把花别在他身上,在他的衣扣眼上摸到刚才卖给他的那朵。她渐渐明白,这个人是专门为了她的缘故才回来的……”

    “还有呢?”卓别林问,“……他爱上了……”,“谁?”“查理。”

    “完了完了!”卓别林绝望地用双手捂住了脸。……怎么回事?偶然来参观一次的外国人,没有办法能够了解他的这场戏,它的独创手法,这该有多糟!

    啊!这岂是一场随意插入的戏。……大街,一条漂亮的大街,第一位买主先生和他的太太似乎就是这条漂亮大街的象征。由汽车里下来了这位先生,盲女把他当作已经买了她一朵花的人,而且认为是因为她的缘故又回来一次,在所有这段时间里,这一点我们根本没有发现……汽车一直停在大街拐角的地方。

    正当卖花女郎接受查理的请求,把第二朵花别上他的衣襟时,那位先生回来了,并且坐上了汽车。女郎对他,对这个有汽车的有钱人的爱,查理应该是看出了这场误会,而且在整个影片当中,假扮了这个受到爱慕的有钱人。……可是,如果观众不能察觉到这场悲剧性的误会……那么影片就搞糟了。

    卓别林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应该全部从头做起。”于是,“严肃的、艰苦的、费神的工作就开始了……”

    正如基许所说,卓别林花了那么长的时候,提出又否定了好几个方案,一再修改和试拍这场戏,一直到每个观众都把它看得一清二楚为止。

    电影导演亚历山大洛夫1944年回忆卓别林的创作态度和艺术观时,也举他在拍《城市之光》的一个例子来说明:“我很幸运地在好莱坞参观过拍摄《城市之光》的工作,看到卓别林如何给这个影片拍一场引人发笑的戏。流浪汉查理挣到了钱以后,就到自己所爱的盲女家中去,他在路上碰到一个乞丐,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平常的乞丐,而是一个特别的、拿着机器的乞丐:坐在人行道上,手里拿着一个镍制的小钱柜,每次得到施舍时,都打出一张收据交给施主。流浪汉对于这种玩艺儿很感兴趣,特别喜欢钱柜里发出的铿锵声音。于是,就一个接一个地把自己的硬币全都给了乞丐,当他一个钱也不剩的时候,手里就换成了一大把收据了。”

    在拍摄的时候,周围观看的人全都很喜欢这场戏。在试映厅里,大家看到卓别林采取了这段已经拍好的材料,都为这一片段俏皮而出色的戏感到高兴。可是,《城市之光》拍好之后,这一场戏并没有出现。卓别林对我解释说:‘这种场面在别的影片中有存在的权力,可是,我所追求的是另外一种效果。这场戏的效果是以机器的特殊效果为基础的,而我认为艺术中主要的东西还是人。’”

    拍完后,卓别林又自己作曲,用富有浪漫色彩的优美音乐来衬托流浪汉的个性。有人曾问他这是喜剧片,为什么不配滑稽有趣的曲子?他解释说,“我不要音乐喧宾夺主,我要它优美悦耳地配合着表达感情。一部艺术作品,如果感情没表达出来,它就是不完整的。”给前几部片子配过音乐后,这位会弹钢琴、拉提琴的演员已成内行。他主持了50个人的交响乐队来演奏自己谱写的乐曲,那场面、气势颇为壮观。

    影片基本制作好,他整整花费了2年时间和200万美元。由于他急于想知道此时他的无声片的效果如何,没有声张就在一家戏院试片。

    那晚戏院一半位子空着,一半的观众是去看戏的,没想到是看一部无声笑片。因此,电影放映了一半时,他们才从迷茫中醒过神来,发出一些轻微的笑声。电影还没放完,有几个出去了,虽然他们是去赶车的。结束后,戏院经理笑着对卓别林说:“查理,影片十分精彩。”但又暧昧地冒出一句:

    “下一次,我想看到一部有声的,查理,全世界的观众都在等着啦。”卓别林勉强挤出了笑容,心中思忖,难道这么多时间和金钱都白白地扔了?

    他的副导演、秘书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戏院外等着他。一向严肃的里夫斯经理轻松地对他说:“我认为它挺不错,要知道……”要知道些什么呢?如果戏院是满座,还是影片有几处要修改?大家想了一会儿,才省悟到,直到现在还没为这部影片作宣传推销工作。因为联美公司经理乔·申克曾警告过卓别林:“现在已不比放映《淘金记》啦。”曾对他每一部新片都很感兴趣的影院老板们,见他坚持不拍有声片,对他已不那么热心了。一般的电影院已不准备给他以前那么高的待遇,轮流上映的大电影院网也对他抱着观望态度,和他保持着相当距离。

    而最大的电影市场纽约方面通知他纽约所有的电影院都已被预定,他要放映新片只能排队等候下去。人们都慌了神,但卓别林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劝大家不要太着急。他希望自己的名字仍然具有票房价值,只要有了对策就好办。

    卓别林把工作人员派去纽约,跑遍这个国际大都会,只有一家不适合放映电影的戏院可以租借。人们都认为在这家叫科汉的戏院,放电影是赔钱的,而且戏院里一无所有,放映员、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