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诺贝尔 > 第二章 圣彼得堡

第二章 圣彼得堡

    1. 家庭教师

    1842年10月,诺贝尔一家离开瑞典,乘坐帆船,在海上颠簸很久以后,才到达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上的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是当时沙俄的首都。1924年列宁逝世后,曾改名为列宁格勒。

    一家人坐在马车上,绕过宽阔的广场,来到一个恬静的高级住宅区。

    新家是一座很大的、漂亮的住宅。

    庭院中,绿树成荫;喷水池内,鱼儿在畅游。

    同斯德哥尔摩那狭小、破旧的老家相比,生活条件不知要好多少倍。

    但是,父亲时刻没有忘记对诺贝尔三兄弟的教育。

    按照俄国当时的风气,有钱人家的孩子都不去学校读书,而是跟着家庭教师学习。

    况且,诺贝尔三兄弟即使去上学,因初来乍到,也听不懂用俄语讲的课程。

    父亲不惜重金聘请了一位优秀的瑞典教师拉斯·桑特森来讲授俄语,同时传授语言学、历史、数学,以及其他各门科学知识。

    孩子们粗通俄语后,父亲又改聘了一位俄国教师尼古拉·津宁。他是一名化学教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教学有方。他为诺贝尔三兄弟打下了牢固的知识基础。

    父亲很有眼力,他早就指出:老大——罗伯特最富天才,老二——路德维希具备经商的魄力和能力,老三——阿尔弗莱德则勤奋过人。

    正是这“勤奋”二宇,始终是诺贝尔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诺贝尔在学习外语时,尤其勤奋,认真,刻苦。

    譬如他在学习法语的时候,为了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他先将德国名著译成瑞典文,再转译为法文,然后再认真核对两次翻译的手稿,反复比较、查对,一旦发现错误就加以改正,直到完全熟练掌握为止。

    他把这种学习方法,又推广到学习其他语种之中。结果他通晓了俄、法、德、英等多种外文。

    他借助这些语言工具,能够熟练地阅读科学著作和文学名著。

    他对雨果、莫泊桑、巴尔扎克、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等人的著作,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

    他还非常崇拜英国大诗人拜伦和雪莱,甚至在他晚年时,也能清楚地背诵其中的一些章节。

    2. 耳儒目染

    诺贝尔一家来到圣彼得堡的第二年,1843年,弟弟埃米尔出世了。

    埃米尔是个结实的孩子,性格也很稳重,和诺贝尔的关系最亲近。

    一家人都很喜欢小埃米尔。可是,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将来悲惨的命运在等待着他。

    1846年,父亲建立了一座更大的工厂,生产蒸汽机、水管和铁器制品。这家工厂在俄国的国营和私营企业中,享有很高的信誉。

    几年后,父亲就把在瑞典欠下的债款还得一干二净了。这个家庭日渐昌盛起来。

    父亲的工厂在河对岸。

    诺贝尔做完功课后,总要和他的两个哥哥一起,乘船到工厂去。

    父亲只要有空,便带着他们在工厂中到处转。把机械的构造原理详细地讲给他们听,有时还让他们亲手操纵一下。

    当时,沙俄皇帝尼古拉,出于对俄国将来的考虑,想拥有威力强大的武器,所以对父亲的地雷研究很感兴趣,并且为此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诺贝尔还亲自目睹了地雷实验。

    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飞沙走石,烟雾弥漫。地雷爆炸实验成功了。

    然而,孩子们都相当担心,因为地雷实验经常伴有爆炸产生的种种危险。父亲却很有胆量,并不那么惧怕危险。他告诉孩子们说:

    “如果做到沉着、谨慎、认真进行实验,就决不会出现危险。”

    诺贝尔在同他这位精力充沛、大胆无畏的父亲的接触中,深深地受到父亲发明创造精神的感染。

    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不知不觉地萌发了献身科学的理想。

    “我长大后,也要当个像父亲这样的发明家。”

    虽然诺贝尔没有上过大学,但社会和生活本身就是他的大学。

    他曾经说过,生活无疑是艰难而忧虑的,但是“我却把它看成是一份珍奇的礼物,大自然母亲亲手赋予我们的一颗宝石,我们应当将它精琢细磨,直到它熠熠发亮使我们的辛勤劳作获得报偿”。

    1848年,诺贝尔15岁。

    这年他的二哥路德维希要回瑞典,他们三兄弟同时停止了学业。

    不久后,父亲让诺贝尔在自己开办的工厂里当助手,料理一些事务。

    3.欧美之旅

    父亲在美国有一位朋友,名叫约翰·埃里克森。

    他是瑞典海军工程师,曾发明热式发动机,还改进了螺桨推进器。

    后来,他设计了“莫尼塔号”新型船舰。在美国南北战争中,这种船舰使北军取得了胜利,埃里克森也因此而扬名。

    由于埃里克森的兴趣和发明,多与机械化战争以及蒸汽和热力技术有关,而这些技术又正是诺贝尔父亲在圣彼得堡的机器工厂所应用的,因此,父亲决定让诺贝尔去美国,学习某些设计的思路,顺便考察各国最新的科学和技术。

    1850年,17岁的诺贝尔,首次独自开始了冒险旅行。

    这不能不使得他的母亲再次为他牵肠挂肚。

    一番话别后,诺贝尔充满信心地向他的父母点了点头,启程了。

    他首先去的是德国。接着去了丹麦,然后又绕道去了意大利。后来,他终于到了他向往已久的法国首都巴黎。

    在巴黎,他拜访了大学的研究所,参观各种实验,并且结识了不少科学家,通过他们,勤奋好学的诺贝尔,了解了发达国家大量的科技新成就。

    告别巴黎,他来到英国,参观了这里的世界博览会。旋即前往美国纽约。

    来到纽约,前来迎接他的,正是他父亲的朋友埃里克森先生。

    在埃里克森的实验室,诺贝尔学到了许多东西,积累了许多新的研究和实验方法,大大开阔了视野。

    诺贝尔学习勤奋,求知若渴。凡是经他耳闻目睹的重要事情,都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

    当时还流传着一则这样的佳话:

    有次吃饭的时候,诺贝尔还在集中精力思考一个问题,竟然错把饭桌上的小餐刀当作汤匙舀汤喝。

    埃里克森先生在惜别之际,曾经对这位有着远大前途的青年说:“你的天资极好,只要你有勇气,勤奋努力,一定会成为卓越的科学家。我企盼着你成功。”

    诺贝尔,你的理想是什么。

    “我还是当个科学家,用我的发明成果为人类造福。”

    对于这次远足旅行,诺贝尔在1851年写下了如下的诗句:

    我在青春年少时,

    毅然离别家乡,

    远渡重洋,

    到异国旅行;

    漫漫大海并未使我留连,

    因为我胸中的海洋更加浩瀚激荡!

    我来到巴黎,

    此处也是一片汪洋。

    **卷起了惊涛骇浪,

    触礁沉船的残骸,

    充塞了真正的海洋。

    任何人要在这污泥浊水中寻欢作乐,

    都须将礼品贡献给那个迷人的偶像,

    直到他幡然醒悟,

    看破偶像身后的堕落景象。

    4. 苦涩的初恋

    人们在解释为什么没有数学方面的诺贝尔奖时,往往喜欢谈论诺贝尔与瑞典数学家米塔格-勒夫内同时向一个佚名的女士求爱的故事。

    故事中说,诺贝尔成了情场上的失败者,于是诺贝尔通过把数学排斥在获奖范围之外来进行报复,从而使米塔格-勒夫内永远不能获得他所设置的任何一种奖。

    然而,这个传奇故事并非事实。

    它是杜撰的。因为任何标准的数学史记载中,都没有见到过这个故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