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泰戈尔 > 第二十章 为祖国祈祷

第二十章 为祖国祈祷

    1917年3月,正是生命力蓬勃的春季,泰戈尔结束近一年的国外游访,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此时他看到的是一场新的民族解放运动业已在国内酝酿成熟的景象,青年们正准备为祖国的权力和自由献出鲜血以至生命。

    当时,有一位同情印度人民斗争的英国妇女阿尼·贝赞特夫人,勇敢地代表印度发出了自治的高昂呼声,结果她被马德拉斯邦的政府监禁。泰戈尔敬仰她伟大崇高的品德,于是公开发表声明,抗议拘捕这位英国女士,并组织了为营救她而举办的群众抗议运动。从此,他再次步入了政治舞台。

    目睹祖国同胞们轰轰烈烈的爱国浪潮,诗人不再保持沉默。在加尔各答的一个群众集会上,备受公众瞩目的他,用自己刚刚创作的爱国的民族歌曲打动了每位听众的心:

    你的召唤正越世上所有的国家

    人们都聚集在你的座前。

    这个日子来到了。

    但是印度在哪里呢?

    她还是藏起来,拖在后面么?

    让她背起她的负担和大家一同前进吧。

    传给她,万能的上帝,你的胜利的消息,

    呵,永远觉醒的主!

    革命的形势激起泰戈尔火一般的创作热情。这年年末,印度国大党在加尔各答召开一年一度的国民大会,在开幕那天,泰戈尔登台朗诵了他创作的名为《印度的祈祷》的著名长诗,诗中这样为祖国祈祷着:

    让这个作为我们对你们的祈求吧——

    给我们力量去反抗逸乐,在它奴役我们的时候。

    向你举起我们的忧伤如同夏天把握它的中午的太阳。

    使我们坚强,使得我们不去嘲侮那软弱和跌倒的人,使我们当周围一切都向尘土献媚的时候高举起我们的爱。

    他们为自爱而争斗杀戮,却把名义归给你,

    他们为争吃弟兄的肉而哄斗,

    他们和你的义怒争战到死。

    但是让我们牢稳地站住坚强地忍受,

    为着真,为着善,为着人的永存性,

    为着你的在人心合一中的天国,

    为着那灵魂的自由。

    这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内蕴的坚强的信念,使得当时出席会议的所有政界领袖向他致敬,欢呼。

    1918年,俄国十月的胜利革命和其他国家的革命大潮推动着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展开,印度再次出现了紧张局势。本已转入地下的孟加拉青年爱国者们采取恐怖主义的暴力行动。而此时的英国,由于美国的参战,在欧洲战场上势如破竹,信心正旺,于是英国驻印度政府便对印度爱国者进行了严酷的镇压。

    泰戈尔坚持认为,即便是为着合理的爱国的目的,也不应采取过激的暴力主义与恐怖主义。因为为镇压暴力需要倚仗暴力,而为平息仇恨会导致更多的仇恨,他痛恨以刀斧去开启野蛮之锁,于是公开表示反对暴力。因此,诗人与爱国者之间又出现了新的矛盾。

    尽管如此,对遭到英国政府镇压的勇敢青年们经受的惨无人道的折磨,泰戈尔绝不会无动于衷,置之不管。满怀人道主义精神的他,在自己健康状况很不好的情况下,仍旧想尽了方法力图营救被捕的爱国志士。不过,与革命者们主张的不同使他的心情紧张而且烦闷,以至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身心的疲乏增添了他的重负,而他最宠爱的大女儿贝拉又于当年5月不幸病重而亡,更使他的情绪极其低落。巨大的痛苦又促使他拿起心爱的笔继续进行创作。

    虽然教育和政治活动使得泰戈尔十分忙碌,但他在这段时间里写出了一部重要的孟加拉文作品——故事诗集《难获之物》。

    以诗文写就的故事《难获之物》,以朴素、自由又坦率的诗风和起伏跌宕的情节引人入胜。故事尽是生活中的悲剧,主人公多与拘束在闺阁中的女子相关。

    一个婚后任劳任怨20余年,却不幸未及中年就病重的临终妇女的独白,构成了《解脱》的内容,此外还有一则打动人心的故事《欺骗》:

    23岁时就身染绝症的妻子,听从医生易地休养的建议,与丈夫一同外出旅游。常年累月身系闺阁的她,在途中的一个车站上,为搬运工人妻子讲述的悲惨际遇所打动,请求自己的丈夫赠给那女人25个卢比。丈夫答应了,然而实际上他只给了两卢比。两月之后,妻子弥留之际,为丈夫在自己生命的最后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尤其是曾为满足她的请求,慷慨地赠钱给那陌生的女子的事,十分感激他。妻子去世了,丈夫的良心却极为不安,于是归途之中,他又来到了那个车站,想弥补这个过错,却发现搬运工人的妻子早已无处可寻。他只有带着心上永久的遗憾离开了那里。

    1919年3月,英国驻印度的殖民政府通过了所谓的“维持治安法案”,即臭名远扬的“罗拉特法案”,它规定政府拥有不经起诉即可逮捕人的权力,还规定警察有权制止公众集会。法案的颁布引起了印度全国上下一片抗议之声。阿姆利则群众集会、示威与罢工此伏彼起。4月13日,正当群众在查利安瓦拉·巴格广场举行抗议集会之际,军队向两万名手无寸铁的参加者开枪射击达10分钟之久,人们无处逃生。大屠杀中死亡1000多人,受伤2000余人。

    阿姆利则惨案发生后,殖民当局严格禁止新闻报道,妄图掩盖事实真相。几周之后,惨案的消息才得以传出。泰戈尔惊悉之后,万分不安,立即放下手中的一切工作,赶到加尔各答,希望能约请各界人士举行抗议集会。然而,人们慑于新颁布的“罗拉特法案”的威胁,无人敢起来响应。万般无奈的他毅然单独采取了行动。

    1919年5月29日深夜,他事前未向任何人透露,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没有告诉,就写信给当时英国驻印度总督,声明放弃英国政府于1911年授予他的爵位。信中沉痛而恳切地写道:

    ……我为我的国家所能做的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就是自己把这一切结果全部承担起来,把数百万吓得目瞪口呆的同胞的抗议表达出来。已经是时候了,荣誉奖章使所受的屈辱摆在一起就会使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因此,我要去掉一切特殊荣誉,站在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