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泰戈尔 > 第十四章 家国之痛

第十四章 家国之痛

    1901年,为了实现自己毕生的梦想,罗宾·泰戈尔在和平之乡桑地尼克坦建立起一所学校,自己也将家庭迁到那里。在和平之乡仅仅居住了不到一年时间,罗宾的妻子默勒纳利妮就身染重病,他把她送到加尔各答就医,可是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1902年11月23日这一天,默勒纳利妮在加尔各答去世了。巨大的悲痛降临在泰戈尔和他的儿女们身上。

    默勒纳利妮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就嫁到了泰戈尔家。由于他们的婚姻是家人一手包办的,因此他们之间根本谈不上有任何感情基础。

    年幼而又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她当时只有11岁,而泰戈尔已经是一位22岁的俊美热情的青年,他们两人之间的差异与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可是,默勒纳利妮在结婚以后的岁月里默默地、坚持不懈地逐渐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心地高尚、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她,20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关心着丈夫的生活,支持和帮助丈夫的事业,她以纯朴而又勤恳的行动、真诚善良而又温存慈爱的心灵关怀着自己的五个儿女,热情地用她操持家务的非凡才干和精通烹调的手艺接待每一位来访的客人。生活中的她也极为朴素,几乎从没有戴过珠宝首饰。她以自身美好的心灵和爱心展现出她所特有的动人魅力。

    默勒纳利妮还通过努力的学习,不仅掌握了孟加拉语,而且学会了英文和梵文,并在丈夫的严格要求之下,以孟加拉语改写了梵文简易读本——《罗摩衍那》。此外,她还曾登台演出了丈夫编写的戏剧《国王和王后》,由于她对角色的深入分析与准确把握,演出获得了圆满的成功。她以她的努力和才干赢得了丈夫的爱。

    也正因为如此,泰戈尔在妻子弥留人世的最后两个月里,不分昼夜地亲自看护她,不肯让专职护士代替自己来照料妻子。那时还没有电风扇,有人曾亲眼目睹到这样的情景:泰戈尔一直坐在自己年轻妻子的床边,缓缓地为她摇着扇子。妻子辞世后,泰戈尔内心痛苦难当,他不让任何人靠近自己,通宵达旦地独自一人在阳台上踱来踱去。

    妻子的故去,使泰戈尔异常悲痛,二十年来相依相守、相伴相知又相濡以沫的往事无不历历在目。年轻的妻子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他,他却没来得及报答她的恩情。他的心中埋藏着数不清的遗憾、追悔和思念。他用诗人的笔抒写着心中情感,接连创作了27首诗歌,集为一册《追忆》,于1903年出版。诗集充溢着温柔深厚的情感,令人感慨不已。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在无望的希望中,我在房里的每一个角落找她;我找不到她。

    我的房子很小,一旦失去了东西就永远找不回来。

    但是你的房子是无边无际的,我的主,为着找她,我来到了你的面前。

    我站在你薄暮金色的天穹下,向你抬起渴望的眼。

    我来到了永恒的边涯,在这里万物不灭——无论是希望,是幸福,或是从泪眼中望见的人面。

    呵,把我空虚的生命浸到这海洋里吧,跳进这最深的完满里吧。

    让我在宇宙的完整里,感觉一次那失去温馨的接触吧。

    妻子去世后没有几个月,诗人的二女儿、童年时代就成婚的莱努迦也身患重病,医生劝她到高原地区疗养,换换空气。于是,1903年,诗人带着二女儿、三女儿米拉和小儿子萨明德拉,先后到了喜马拉雅山的哈扎利公园和阿尔莫拉。他不仅要照顾生病的莱努迦,还得照看两个失去了母爱的最小的孩子。为了给失去母爱的孩子们以欢乐,他不得不强忍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痛楚与哀伤,同他们一起嬉戏,注意地倾听孩子们幼稚而又充满童趣的言语。同孩子们在一起的这段日子里,诗人从孩子们的天真可爱而又浪漫的话语里汲取了许多乐趣,并受到启发,创作了很多美好纯真的儿童诗,这些动人的儿童诗后来集为一册,定名为《孩子们》,其中的大部分后来都收进了英文诗集《新月集》之中。

    1903年,在自己的母亲去世九个月以后,13岁的莱努迦也因病告别了人世。生性活泼敏慧的莱努迦,是个很有自己独立见解的姑娘,她富有才华,很得父亲的器重和喜爱,认为她将来长大以后一定会是个非凡的女孩。如今,莱努迦小小的年纪便夭折了,做父亲的心中那份伤悲与惋惜是可想而知的。

    就这样,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泰戈尔连连痛失亲人,可这些接连而来的打击并没有能够摧垮他的精神,他并没有将心中无限的悲痛表现在脸上,而是埋头在自己的工作中,不停地扩充自己编辑的《孟加拉观察》这一杂志的内容,增加其篇幅。同时,新作品也源源不断地从他笔底流淌出来。

    或许也就是在闭门创作、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泰戈尔学会了以真正宽容平和的心态来接受死亡,他明白了死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他之所以愈发努力地劳作着,则是为了将死去的亲人们未尽的人生活得更好一些。此时,泰戈尔似乎在精神上与死神达成了和解,并从死的悲痛中看到生命那和谐的运动规律。

    女儿去世后仅4个月,泰戈尔又面临着另一个悲痛的死别。他非常喜爱的萨迪什·拉易,一位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诗人,突然染上了天花,不幸死去。萨迪什·拉易在桑地尼克坦学校教书,在思想上他和泰戈尔有许多共同之处,泰戈尔像对待自己亲生子女一样对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