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汤川秀树 > 第三章 染殿町的学校

第三章 染殿町的学校

    1. 历史久远的小学

    明治时代不知不觉地过去,大正开始了。对于幼年的秀树来说,明治时代似乎是放在酒精灯上的烧瓶里的水,在恍恍惚惚中渐渐发热,不久就沸腾以至于完结。明治结束,秀树的幼年时代也到了末尾。无忧无虑的年月一去不复返,秀树应该背起书包上学了。

    1913年 (大正二年)4月,秀树进了小学。

    在京都的小学中,历史最久的是柳马场御池上坡的柳池学校。它始建于1869年 (明治二年)5月。然而在这一年中,京都有六十多所学校相继开学。那是教育事业的兴隆时期,政府对基础教育极为重视。京极小学就于这一年诞生。开始,它称为上京二十八、二十九地段共立学校,迁往染殿町之后,改为梨树小学。1883年 (明治十六年)改建后,把正 门由北改向东,面向京极大街,而改称京极小学。

    如以居住地划分学区,秀树应该进春日小学。但秀树和他的哥哥们一样,没有按学区入学,而进入声誉较高的京极小学。

    看来跨学区入学,寻求好学校,以便于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做法,很久以前就有了。当时普遍认为,京极小学比春日小学好,希望升入上一级学校的机会多。并且,那里多半是学者们的孩子在读书,学生素质高,老师教育方法得当。从京极小学出来的学生,似乎也要神气得多。

    其实,当时京极小学的学生也有一些粗鲁的地方。他们一见到春日小学的学生就喊道:

    “呀,春日学校,就是渣滓学校!”

    “春日”,按照日语的发音,就是渣滓,意思是说“废物学校”。

    但是,尽管遭到这样的侮辱,春日小学的学生没有进行过报复,没有与京极小学的学生打架骂架。也许是有些自惭形秽,或者从另一角度看,他们修养更高,更善于忍气吞声。

    京极小学的学生自己取名为“下雨学校”。因为有一次老师决定春游,但第二天下雨。老师改了时间,但第二天仍然下雨。一连改了几次,才盼来了晴天。于是,调皮的同学就给学校取了这个名字。秀树入学后,也碰到过这种情况。因此,他感到“下雨学校”的名字取得太妙了。

    京极小学位于寺町今出川下去的染殿町。准确地说,是在染殿町的范围之外。但是,在京极小学的校歌中,有“因绿色染的宫殿”句子,因此,也把那一带称为染殿町。

    京都是个古老的城市,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些历史遗迹。特别是靠西皇宫一带,有众多的平安时代的文物古迹。

    例如京极土御门殿的遗迹,好像是藤原道长府邸的所在地,也有人说是写作《源氏物语》的紫式部住过的地方。藤原良房府邸的遗址,就是染殿院遗迹。由此,人们把这一带叫做染殿町。

    刚进学校,秀树的印象是它比家要大得多。在学校的大家庭里,他迈出了接近复杂的外界的第一步。但是,他还没有从封闭的个人圈子中走出来。也许是继承了到了京都后的母亲的深居简出的性格,秀树仍然沉默寡言。但他很能吃苦,在这一点上,他超过了同龄的其他孩子。

    尽管能吃苦,但常常羞于交往,家里的人认为秀树的精神年龄是否偏低。但是,一次京都大学岩井次郎副教授搞心理测验,秀树与一个叫斋部爱子的女生被选作代表。测验时间较长,回来穿过京都大学那寂静的校园时,已经是暮色苍茫了。事后得出结论,秀树的智商很高,家里的人也就放心了。

    大哥芳树读六年级,二哥茂树读三年级。刚进学校的时候,大哥天天领着秀树上学。从河原町的家里走出来,马上往左拐,走过清和院御门,由寺町大街往北,顺着电车大街走,十分钟不到就到了学校。

    本来寺町大街就有些狭窄,大街的西边又铺了这条电车道。车道紧挨着西侧人家的围墙,上学、放学的孩子只有在东侧的路上往返。老师们轮流地站在学校门前,维护交通秩序,防止孩子们发生意外。

    其实,那电车似乎从来没有压到过人。原因一方面是车身小,另外是速度慢。晚上有人在车轨上走,乘务员就会从车上跳下来把人赶开:

    “危险,危险,请让开!”行人走开以后,乘务员再跳上电车,电车就 咕咕咚咚地一路行驶过去。

    这种情况,在京都的大街上并不少见,甚至京都市市长乘坐的马车也是这样。来到人群拥挤的地方,马车夫便从涂着黑漆的车体尾部,轻盈地跳下来,绕到马车的前边,边跑边拼命地分开人群。开出道之后,又飞身上车。其动作像小鸟一般敏捷,让人觉得极其潇洒。

    2. 令人难忘的班级

    对新生来说,学校从校门起,就是一个威严的存在了。

    校门的山形墙是前几年修的,模仿了桃山城内的一个城门而做成。

    才六岁零两个月的秀树看到这扇巨大的校门,心中的恐惧感油然而生。

    新生约80人,分为甲、乙两班,每班约40人。一二年级时,男女生混合编班。一进学校大门,穿过主要建筑物,就是运动场。运动场左边是花坛,后边是理科、裁缝、音乐等特别教室,以及白色墙壁的仓库式的器材库。右边是按本州岛造型的水池,往前是一棵很大的八重樱的老树。校长每天在这棵大樱树前举行朝礼。那时还没有校歌,就用 《金 刚石之歌》来代替:

    金刚石不磨,

    就不会发光;

    人要学习后,

    道德才高尚。

    ……

    这是一首令人怀念的明治时代的歌曲。全体学生齐声唱着它,使人感到一种积极奋进的力量。

    在校园西面,仅隔着梨木大街,是富丽堂皇的皇宫。从校园看过去,只见一片红墙绿瓦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阴之中,格外好看。

    秀树分在一年级甲班,教室在校舍北边的中部,从教室的窗子边可以看见那棵老樱花树。

    男女生同坐在一个长课桌椅上,秀树的同桌是成川美纪子。

    美纪子扎条小辫子,长脸,长得小巧可爱。由于是同桌的原故,秀树常常与她交谈。算起来,美纪子是秀树除了亲戚的孩子之外,第一个有较亲密关系的女孩。那时,学生的服装基本上是一致的。女孩子多穿棉碎白道花纹布衣服,在整幅布腰带的外面系着薄毛呢的围裙。也有少数人穿裙裤。但只要不是有什么庆典,大多数还是穿围裙。冬天也有的穿圆领短和服罩衣,但多半是富裕人家的孩子。她们在胸前系一颗紫色带子做装饰,格外醒目。爱时髦的女孩子都爱在辫子上下功夫,有的别一颗精致的别针,有的系一颗鲜艳的缎带,显得与众不同。

    男孩子的衣着要随便一些,大都是天蓝色的碎白道花纹布的衣服,足登竹皮草履。草席面上贴着花色的胶皮。有一段时间流行钉了钉子的竹皮草履,因它发出的声响太吵人,被学校禁止了。

    秀树一直穿裙裤,像他这样穿裙裤的男孩很少。因在来回的路上穿木屐,他把竹皮草履装进口袋提着,到学校后再换过来。有时将饭盒也一起放在口袋里,也不管卫生不卫生。

    有极少数的学生坐包用的人力车来上学,这些学生通常穿着芝麻布的学生服。当他们洋洋自得地从人力车上跳下来时,常常让旁边的同学看得目瞪口呆。那时,穿皮鞋、西服的学生极为罕见,只有一个叫嗵口清康的子爵的孩子像这样穿着。一年级甲班的班主任是川村老师。

    教室是木质房子,桌子用的时间太久,显得陈旧、肮脏。把桌子的盖子向前一翻,书包和文具盒就可以放在里面。右边有个小抽屉,是装墨盒和毛笔的。

    秀树的桌子常常是装得整整齐齐的。这是他在家里养成的习惯。秀树十分细心,桌子腿如不与铺席面放平稳,他心里就不踏实。这种习惯走向极端,就会为极细小的事情而牵动神经。为了抑制这种习惯,他在后来做了长时间的努力。

    秀树是苦读过四书五经的孩子,一年级的国语教科书对他来说,难度不算什么。看着国语书在古色古香的插图上边并排写着的片假名的字:“鸽子、风筝、陀螺、豆子……”他觉得有点无卿。于是,课堂上有时候就心不在焉了。

    一天,秀树一面听着老师的朗读,一面看樱花树在窗子上的反照。

    忽然听到老师在叫他:“小川!”

    秀树立即站起来,注意地听着老师的提问。不知为什么,虽然脑子里有一些印象,却理不出头绪,不能断然做出回答。

    他知道全班的视线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只有下意识地用手指尖摸索着裤缝。看着老师责怪的表情,他的脸渐渐地红了起来。

    坐在旁边的成川美纪子,小声嘀咕道:

    “你答得起的呀。”

    秀树的脸越发红了。

    从这天起,秀树常常出现答不出问题的状况。并不是没有听懂,而是个性的原因。追根溯源,还得从小谈起。由于父亲的性格暴躁,秀树常常为说错一句话而挨训斥,从而养成了干脆不说的习惯。加上京都的相对封闭的环境,形成他的内向性格,于是就有了“有话说不出”的现象。长大以后,秀树为克服这种心理障碍花了很多的精力。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种心理障碍难以彻底根除。

    终于挨到了下课。秀树来到樱花树下,想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

    樱花树正在盛开。美纪子在树下捡樱花瓣儿,把它们一个个用松针串起来。她发现秀树向她走来,就递给他一串樱花瓣儿,笑着说:

    “把它送给你吧。”

    秀树默默地接过来,问她:

    “你家住在哪儿?”

    “在寺町今出川。”

    见腼腆的秀树接不过话来,美纪子又说:

    “我哥哥和你的哥哥是一个学校的同学。”

    听着美纪子的话,窘迫的秀树的心里感到一丝慰藉,刚才在教室里的难堪也被冲淡了不少。他的眼光忽然被美纪子那淡粉色的耳垂给吸引住了,那颜色和刚才从她手里接过来的花瓣一模一样。

    有一天上算术课,美纪子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她由于对这个问题不太明白,一时答不出来。秀树连忙在笔记本的角上写了答案,然后把它悄悄地推到美纪子的那边。

    美纪子有些脸红,她很快地扫了笔记本一眼,然后圆满地回答了问题。坐下之后,她忽然看了秀树一眼,眼睛里闪着泪花。在闪光的泪眼深处,饱含着纯洁的感情。

    有了这样一些交往,两人的关系就逐渐密切了。

    但是,和其他同学的交往,就不那么顺利了。

    刚入学不久,秀树就和一个叫远藤的同学成了要好的朋友。远藤的父亲是一个警官。有一次,远藤把父亲的军刀抽出来玩,被狠狠地骂了一顿。秀树和远藤形影不离,下雨天也和他并肩在操场上奔跑。但是,没过多久,远藤因父亲调动工作而转学,秀树为此难过了许久。

    接着,秀树又和叫中村让的同学亲近起来。中村让很老实,但脑袋特别好用。他家在寺町大街的本禅寺,秀树到他家去做过客。本禅寺里有一个笑阎王,看上去有些滑稽可笑。可是,中村让也由于搬家,读完一年级后又转学了。这又让秀树深深地失望。

    二年级时,班上转来一个叫内江久子的女同学。她头脑灵活,长得又非常漂亮。班主任老师很喜欢她,对她有些偏爱,其他女生出于嫉妒而议论纷纷。秀树认为,老师的偏袒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她既聪明又漂亮。谁知这个漂亮女孩在二年级结束时又不见了。

    转学的都是秀树的好朋友或引人注意的女孩。这种情况在一二年级反复出现,使本来就内向的秀树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连他自己都怀疑,是不是因此而消失了交友的热情了呢?分析起来,以后的不善交际,和一二年级的遭遇有一定关系。

    3. 各具个性的老师

    一年级的班主任川村老师很年轻。他穿着黑色的立领制服,里边露出白色衬衣的衣领,在当时,这已经是很时髦的了。

    男老师在节庆时都穿男子大礼服。那时候,蓄着胡子的绅士较多。

    穿着大礼服,蓄着大胡子的男老师们,在孩子的眼睛里有难以接受的威严。

    女老师则穿下摆很长的衣服和多褶的裤裙,并留起头发向前蓬起的发型。这种穿戴的老师看上去年纪相当大了。

    学校的教员室里,有一张学生的“心性观察表”,对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简明的评价。对秀树的评价是“内刚,自我意识强”。老师的评价相当准确。的确,尽管秀树的个头偏低,肤色有点发黑,脸上胖乎乎的,看上去孩子气十足,但他有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争强好胜的少年气质。

    到了三年级,学校重新编班。从这个年级起开始男女分班。

    班主任也换了,新班主任叫盐尻信。他三十岁左右,高个子,对学生很严。他鼻子下边的胡子发红,一个顽皮的同学就给他取了个绰号叫“玉米缨”。

    听到这个绰号,全班学生非常兴奋,“玉米缨老师”、“玉米缨老师”地闹开了。

    恰好盐尻老师来到教室门口,听到这个称呼不由得愣住了。他想:

    “谁是玉米缨老师?该不会是给我取的绰号吧。”

    想到这里,禁不住气鼓鼓地推开门,脸色难看地走上讲台。

    教室安静下来,同学们低着头一动不动。有的用书遮住脑袋,有的偷偷地抬起眼皮看生气的老师一眼。老师厉声说道:

    “怎么不讲话了?刚才那股劲到哪里去了?谁是玉米缨老师?知道的同学举手!怎么,没有人知道吗?”

    谁也不敢举手,都怕挨老师批评。老师盯着一言不发的同学,火气更大了。他扫视着整个教室,说道:

    “好吧,既然这样,也不勉强。不过,在说清楚之前,我就不讲课了。”

    沉默了一会儿,有人举起手来。举手的是秀树,他现在已经当上了班长。

    “怎么,是小川君?”老师感到意外。

    “是的,都是我不好。请老师原谅。”小川镇静地回答。

    谁知老师不但没有发火,反而微笑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