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蒙哥马利传 > 第六章 未雨绸缪

第六章 未雨绸缪

    1. 战场比官阶更令他心动

    蒙哥马利于6月1日晚返回伦敦后,稍事休整,便去拜见了新任帝国副总参谋长迪尔。

    在迪尔的办公室,神情沮丧的迪尔对蒙哥马利说:“你明白吗,我们国家一千多年来正第一次遭受入侵的危险?”

    蒙哥马利却笑了,他不无揶揄地说:“英国人民如果看到某些不中用的将军还在掌握着国内军队时,是不会相信英国正面临被入侵的危险的。”

    迪克告诉他:“我们是不会放弃法国的。我们正准备组建一支新的远征军,布鲁克将统率这支部队。刚才,布鲁克已经来过了。”

    原来,布鲁克刚刚离开。他来这是想打听一下对自己新的任命的。迪尔告诉他,已经作出决定让他领一支新的远征军回到法国去。布鲁克对这项任命并不满意,他认为法国已经完蛋了,这样做会把他匆匆组成的任何部队拖进深渊。但是,命令已经下达,他已没有选择。于是,他向迪尔要求得到第3师。迪尔同意了,答应他只要第3师重新装备完毕,即重渡海峡返回法国。当时英国仅存的军用车辆和其他必要物资刚够重新装备一个师。

    得知第3师将要重返法国战场,而且是在老朋友布鲁克指挥下,蒙哥马利一下子兴奋起来。对他来说,战场比官阶更使他心动。

    “迪克,我请求你免去我的军长职务,我要回第3师去。”

    “你疯了吗?”迪克很是不解。

    “绝对清醒。”蒙哥马利答道。

    迪克被说服了。这样,蒙哥马利军长又变成了蒙哥马利师长——他的第3师师长。

    在萨默塞特,第3师领到了新装备,并作好了重渡海峡的准备。对即将到来的行动,蒙哥马利并没抱什么幻想,但他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自贝蒂去世以来,荣誉感成了他惟一的精神支柱。

    重返法国作战的计划最终未能付诸行动。6月17日,法国向德国投降了。

    英国孤立了,德军对英国的入侵看来已迫在眉睫。第3师奉命向南海岸转移,驻守被认为是最容易遭到入侵的地区——布赖顿及其西面乡村的滨海地区,并在那里构筑必要的防御阵地。

    蒙哥马利对这一任务感到并不满意。他的师是英国本土当时惟一的一个齐装满员师,是个擅长打运动战的师,而现在却要执行一种静止的任务,挖壕据守。蒙哥马利认为:马奇诺防线的被突破证明,在现代战争中,战壕和掩体起不到永久的防线作用,要防御进攻之敌,必须保持机动灵活的兵力,否则防线一旦被敌人突破,后方又无援军进行阻遏,则防守一方就要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为此,他自作主张地在自己的防区内停止了挖掘壕沟的活动,把他的部队由海边向内陆后撤了一段距离,并要求提供更多的车辆,以便使他的师能够作为一支强大的机动预备队,趁登陆之敌立足未稳之际,将其消灭在滩头,阻止其建立桥头堡。

    有趣的是,他在北非的对手隆美尔1944年制订西欧防御计划时,采用的是和蒙哥马利相同的作法。这也许就是英雄所见略同吧。

    蒙哥马利的这种机动灵活的防御战术,在当时很少有人表示赞同。一般英国民众的心理是一旦敌人来犯,就得寸土必争。而在军界,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单纯固守要点的线式防御。这使得蒙哥马利一下子成为众人注意和议论的目标。只有布鲁克站在他这一边。因为这一机动防御的理论,实际上是布鲁克和他共同研究得出的。

    丘吉尔也注意到了蒙哥马利。他决定去见一见这位据说很固执的将军。7月2日,他来到了第3师。蒙哥马利很好地安排了丘吉尔的这次视察。两人一见如故,从此成为朋友。

    那天晚餐之前,丘吉尔与蒙哥马利之间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

    丘吉尔:“蒙蒂,喝点什么?”

    蒙哥马利:“水。”

    丘吉尔有点儿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不喝酒?”

    “是的,我不喝酒,而且也不抽烟,百分之一百的健康。”蒙哥马利幽了一默。

    “哦,我既喝酒又抽烟,百分之二百的健康。”丘吉尔不假思索地应道。

    两人都笑了起来。

    趁此机会,蒙哥马利向丘吉尔宣传他的机动防御理论。丘吉尔在这些黑暗的日子里,一直在到处寻找有进取精神的人与他共事,蒙哥马利的话显然很对他的胃口。他对蒙哥马利的做法表示赞许,并允诺帮助第3师得到所需的车辆。蒙哥马利终于如愿以偿,第3师正式退为预备队,机动性百分之百。

    2. 与奥金莱克之争

    1940年7月,蒙哥马利获得提升,再次担任军长,从奥金莱克手里接管了第5军,并晋升为中将。奥金莱克则担任南方军区司令,成了蒙哥马利的直接上司。蒙哥马利与奥金莱克间的冲突就此开始,两人一生都未和解。

    这场冲突最早源于两人在防御观念上的差异。促成蒙哥马利出任第5军军长的是艾伦·布鲁克(此时已升任国内武装力量总司令),他的想法是通过蒙哥马利来改变第5军防区的防御状况。

    奥金莱克在掌管第5军时,采取的是传统的防御方针,此方针正好与布鲁克、蒙哥马利的主张相悖。蒙哥马利接管第5军后,立刻按照自己的战术思想对第5军的防御部署进行了调整,命令海滩上的防御工事全部停工,第5军大部后撤,组成机动预备队,海滩上只设置一条力量薄弱的防线。这一做法使两人从共事之初就处于严重的对立状态。

    7月底,陆军部下令征召第5军内一些训练有素的下级军官和士兵,补充进一些新组建的部队。蒙哥马利对这一做法坚决反对,故意顶着不办。奥金莱克虽然也认为这么做不对,但他是个以服从为天职的军人,为此,他写信给蒙哥马利,对他说:“命令就是命令,当然要服从。”

    蒙哥马利没有理睬他的司令。8月6日,他趁去白金汉宫参加授勋典礼时,直接找到了陆军部副官长,向他表示,如果把他的军中具有作战经验的人调走,他将无法把所属各师训练成第一流的劲旅。

    奥金莱克得知此事后,大为恼火。8月15日,他给蒙哥马利写了一封措辞极为严厉的信。他在信中指出,蒙哥马利直接到陆军部那里商谈从他军中抽调有作战经验人员一事,严重地逾越了权限。奥金莱克说:

    “我十分清楚,陆军中各级军官通常是可以上访陆军部的,但是这次你会见副官长谈的是与我的司令部直接有关的问题,而他们已发出了一些调令,我认为这不是处理这一问题或其他这类问题的正当方式。”

    看样子,蒙哥马利并不买账。他再次到陆军部直接与副官长交谈,反过来要求从南方军区调一些军官到他的军来。

    对此,奥金莱克不得不在10月19日又给蒙哥马利写了一封信:“我要你明白,不管你认为这种做法多么正确,但它可能使有关部队和单位的指挥官十分烦恼。特别是,在他们看来,你选中的人并非他们心目中的最佳人选。”这一次,奥金莱克还给副官长发去一封充满外交辞令的控诉书。这就把两人之间的矛盾完全公开化了。奥金莱克毫不讳言他对蒙哥马利的反感,他说:“我完全不喜欢蒙哥马利。”蒙哥马利则说:

    “对于奥金莱克,我不记得,我们在任何问题上有过一致的意见。”

    1940年10月,希特勒下令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推迟到1941年春,事实上取消了在英国登陆的计划。英国被入侵的威胁解除了。第5军军长蒙哥马利也把他的工作重点由布置防御转向训练,他要把第5军训练成能在各种气象条件下作战的部队。用他的话讲:“无论雨、雪、冰、泥,无论好天气还是坏天气,白天还是黑夜,我军都必须比德军善战。”

    他所抓的第一点是军队的健全的问题,即精神与体力的健全。他认为:这一场大战所需要的是从上到下都处于完全健全状态的军队。健全的精神需要有健全的体魄作基础。为此,他首先抓了部队的体能训练,尤其是机关参谋这帮平时的老爷们的训练。他规定,全体参谋人员每周必须抽一个下午进行7英里长跑锻炼。此一规定适用于所有40岁以下者,无一例外。如不能跑完全程,允许步行,但必须完成全程。此一规定,遭到了很多军官的反对,背地里都在骂蒙哥马利是疯子,但最后他们还是不得不照办了。后来,甚至有些超过40岁的人自愿参加进来。当然,也有想耍花招不去参加跑步的。

    司令部里有位资历较老的上校,去见医生,说如果要他跑步的话,可能会要了他的命。于是,医生便带着他去见蒙哥马利,建议让他免了。蒙哥马利问他是否真的认为参加跑步就会让他送命,该上校回答:“是的。”蒙哥马利对他的想法很清楚,于是对他说,如果他现在就想到跑步会死,不如现在就去跑步,以便他的职务能够顺利地被人接替,免得在战斗打响、一切都闹哄哄的时候死去,给人招来麻烦。结果,那位上校参加了跑步训练,不仅没死,反而活得更好了。

    对于军里的“朽木”,蒙哥马利以毫不留情的铁腕把他们清除出去。这些人多半是从后备役中召集来的老年退役军官,也有正规军中许多不称职的现役军官。他们从未参加过战斗,并且也不想参加。蒙哥马利认为他们的存在,压抑了那些精明能干、年轻有为的军官们的主动性,这些人必须清除。蒙哥马利决定亲自抓这件事。他视察了所属的每一个部队,对所有各级军官逐一加以了解,凡是他认为不能胜任的,都被他一一请出了第5军。

    随军家属也被他一一请出了驻地。他认为,在战争期间,随军家属的存在会使军人分心,因为战斗一旦打响,军人会情不自禁地首先考虑家属的安全,从而忽视自己的战斗任务。尽管这样,并不说明蒙哥马利是个不通人情的领导。他鼓励军官以正常方式请假,经常去探望家属,当然,有比例限制,他得保证军官在位率。

    经过几个月训练后,蒙哥马利决定于12月初举行全军规模的大演习。对蒙哥马利来说,搞演习是他的拿手好戏,这次当然也不例外。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这次演习中,所体现的一种新的战术思想,即强调诸军兵种在进攻作战中的协同,尤其是使用轰炸机对地面部队进行近距离空中支援。以后在非洲、意大利和法国的作战中,他的这一战术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1940年12月2日,奥金莱克调离了南方军区,担任驻印英军总司令。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