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孙子评传 > 三、存亡国,继绝世

三、存亡国,继绝世

    对于当时诸侯互相兼并的混战局面,提出要"禁争夺"、"举兵绳之"的孙膑,在政治上的另一重要主张,就是"存亡国,继绝世"。他论述进行战争的目的时指出:"战胜,则所以在(存)亡国而继绝世也。"(《见威王》)这就是说,在战争中要保存将亡或已亡的国家,要延续将绝或已绝的世族。孙膑这种"存亡继绝"的主张,与他要求"禁争夺",维护天下太平的思想是一脉相承、互为因果的。

    "存亡继绝",本来是春秋时代为反对大灭小、众吞寡,这种弱肉强食的兼并战争所提出的一种主张。据司马迁的称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因此,《春秋》宣传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存亡国,继绝世"(《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时,宋国的司马子鱼曾赞扬过:"齐桓公存三亡国以属诸侯。"(《左传·僖公十九年》)《公羊传》和《谷梁传》都说:"桓公尝有存亡继绝之功。"(《僖公十七年》)郑国的子产在一次诸侯盟会上,为反对晋国对小国的敲诈勒索,也提出了"存亡"的要求。他说:"诸侯修盟,存小国也。

    贡献无极,亡可待也。存亡之制,将在今矣。"(《左传·昭公十三年》)孔子在春秋末年,为反对诸侯、卿大夫的兼并战争所带来的许多国家、世族被灭绝的境况,欲恢复西周初年封建领主制刚建立时的那种秩序井然、宁静和平的局面,更提议道:"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论语·尧曰》)孙膑的"存亡国而继绝世"的主张,与孔子、子产等人的要求,应该是相类的。不过,子产、孔子没有足够的力量去保证这种要求的实现,只能发发议论而已:而孙膑则是试图依靠齐国这个大国的军事力量为后盾,用战争去实现这种主张。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时的社会。他曾称赞说:"大哉!

    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又说"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他特别向往西周初期的盛世,认为那是最文明的社会。他议论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他早年时,念念不忘要行周公之道;到晚年时犹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可见他对政治理想追求的执着。孙膑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也十分赞赏。他论述道:"尧有天下之时,黜王命而弗行者七,夷有二,中国四,??(尧)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昔者,神戎(农)战斧遂;黄帝战蜀禄(涿鹿);尧伐共工;舜伐??而并三苗;??汤成桀;武王伐纣;帝(商)奄反,故周公浅(践)之。故曰:德不若五帝,而能不及三王,智不若周公,曰我将欲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见成王》)他认为,以尧舜为代表的"五帝"、"三王"及周公,有"德"有"能"又有"智"。他以叙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事迹的形式,来抒发他的政治理想。应当说明,孔子和孙膑都歌颂尧舜、向往周公,不过前者重点是他们的文治,而后者则更加钦佩他们的武功。

    所谓"战胜而强立",使"天下服",显然不是要兼并所有的诸侯国,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地主阶级国家;而只是要"战胜"各诸侯国,由一个帝王"强立"于各诸侯国之上,使"天下"众多的诸侯国"服"从于一个作为"共主"的天子。这样的政治模式,仍然是封建领主制。因此,孙膑主张:"战胜,则所以存亡国而继绝世也。"这与他的政治理想是一致的。保存众多的诸侯国不使它灭亡,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