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孙子评传 > 二、认识来源于实践

二、认识来源于实践

    为了战争的需要,并总结战争的经验,孙膑在如何认识客观事物的问题上,继承了孙武关于认识论的许多观点,更加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和指导作用。现分别就下列几个主要观点进行评述。

    (一) 注重了解客观情况

    战争要取得胜利,首先必须了解各方面的情况。这是当时的许多军事家和思想家都懂得的道理。孙武曾经提出,在战争时要调查了解敌我双方的"五事"、"七计",必须"索其情",作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光辉论断。《吴子》中专有《料敌》一篇,记载吴起"论六国之俗"的情况,提出:"凡料敌有不卜而与之战者八","有不占而避之者六",强调要根据观察所得的敌情而确定作战方针。战国时代在齐国讲学的一些兵家,也深知战争时了解敌情和地理环境的重要。他们说"不明于敌人之政,不能加也;不明于敌人之情,不可约也;不明于敌人之将,不先军也;不明于敌人之士,不先阵也。"(《管子·七法》)"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直草、林木、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废邑。困殖(渭荒瘠与可耕)之地,必尽知之,地形之出入相错者尽藏之,然后可以行军袭邑。"(《管子·地日》)上述这些战时必须详细了解各种情况的理论,必然会给孙膑以深刻的启示。孙膑要求战争的指挥者了解的情况也相当多。他指出:一个优秀的将帅,必须"上知天","下知地","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八阵》)。对于上下内外的情况都了解清楚,才能制定合宜的战争计划,有效地打击敌人。在上述诸多的情况中,孙膑尤其着重要了解地理环境。他说:"险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击死"(同上);"料敌计险,必察远近"(《威王问》);"故善者制险量阻,敦(督促)三军,利屈伸"(《善者》)。他并用简洁的语言总结道:"量敌计险,胜。"(《篡卒》)显然,熟悉地形和了解情况,就能顺利地打击敌人。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孙膑所指挥的马陵之战,正是由于他熟知当地环境,把敌人引到"隘塞死地之中",因而"尽破其军"的。调查、观察周围外界的情况,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再用这个认识去制定行动的计划,指导战争的实践,以达到制胜敌人的目的。这是孙膑关于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

    (二) 必须掌握事物规律

    通过调查和观察,了解到一些客观情况,这个认识还是很肤浅的;用肤浅的认识去指导实践,就容易出偏差。因此,孙膑认为要提高实践的成功率,必须懂得和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他把事物的规律称为"道"。

    在《孙膑兵法》中,谈到"道"的地方有数十处之多。它们的意义也各不相同:一是作道路解。如说"行止道","行起道"(《兵失》);"进者有道出,退者有道人。"(《奇正》)二是作办法解。如说:"张军毋战有道?"(《威王问》)"击圆之道","击方之道"(《十问》)。三作引导解。如"其德在于道"(《篡卒》),就是说军队有良好的德行在于正确的引导。四作道义解。如说"夫兵者,??此先王之傅(辅)道也"(《见成王》),即认为用兵是辅助道义的。除了上述各种解释之外,孙膑用得最多的,是把"道"作为规律解。如说:"先知胜不胜之谓知道,"(《陈忌问垒》)这里的"知道",就是懂得战争"胜不胜"的规律。篇中又阐述:"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同上)此处指明,孙氏所讲的规律,一定符合天地万物的客观实际。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孙膑所讲的"道"也有许多门类。他论述"兵之道"说:"凡兵之道四:曰阵,日势,日变,日权。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猛将也。"(《势备》)在孙膑看来,作战时掌握了用阵、势、变、权等各种手段的规律,就能"破强敌、取猛将",赢得战争的胜利。他井批评当时的许多将领。对阵、势等手段"皆以为用,而莫彻(明白)其道"(同上),即不懂得其规律,因而功效不大。孙膑又指出:"兵胜敌也,不异于弩之中招也。此兵之道也。"(《兵情》)他把用兵胜敌比作用弩射矢中的:用弩射矢需要发者、弩、矢各方面的协调,用兵胜敌也要君主、将、卒各方回的配合。孙膑认为,这又是一条"兵之道",即用兵作战的规律。在心《八阵》篇中,他强调"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可见,对于天文、地形,都要掌握它的规律、原理,他还论述说:"料敌计险,必察远近,??将之道也。"(《威王问》)所谓"将之道",就是将帅指挥作战的规律,它首先必须了解敌情,计算地形的险易,观察道路的远近。在"将之道"外,孙膑并阐述过"卒之道"(《略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