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潘季驯评传 > 三、在当代治河实践中的特殊历史价值

三、在当代治河实践中的特殊历史价值

    历史已经过去了整整400 年,潘季驯当年的治河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治河实践还会有借鉴意义吗?当代水利科学已对此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首先,潘季驯一反过去的治河原则,在治河活动中,始终把握住黄河多泥沙的特点,把全部工程措施都立足于解决泥沙问题。这个宝贵的历史经验仍然是我们今天在治理开发黄河的工程活动中所应大力吸取的。因为,直到现在,泥沙仍然是治理开发黄河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

    据治黄部门多年水文统计,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达到16 亿吨以上,含沙量为35kg/m3。与世界上的其它多泥沙河流相比,孟加拉国的恒河年输沙量为14.5 亿吨,与黄河相近,但其水量较多,含沙量只有3.9kg/M3,远小于黄河。美国科罗拉多河的含沙量27.5kg/m3,略低于黄河,但年输沙量仅1.35 亿吨。由此可见,黄河输沙量之多,含沙量之高,在世界江河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其中,上游输水输沙不平衡,水少沙多,泥沙强烈堆积,是黄河下游河道的主要特点之一。特别是进入20 世纪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平均每年淤积抬高3~5 厘米,近些年来的淤积速度加快,平均每年淤积抬高10 厘米左右,使之成为举世闻名的"悬河"。因此,对黄河泥沙问题的了解和重视,是认识黄河和治理黄河的重要环节。①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很快组织编制了治理黄河的规划。新规划特别注意强调对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对于洪水和泥沙问题的解决,要从整体出发,上、中、下游统筹兼顾的治理方针。在上、中游,在大力进行水上保持工作的前提下,按照规划,在于支流上修建水库,"节节蓄水,分段拦泥".进行蓄洪拦沙,防止水害;在下游,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的徘洪排沙能力,整治河道,集流排沙,因势利导,排洪入海。40 多年的治黄实践证明,"上拦下排"的规划思想是符合黄河特点的正确方针。②但是在这个规划的形成过程中也有过失误之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忽视了泥沙的因素。这主要反映在50 年代建造的三门峡水库工程上。三门峡水库是黄河规划选定的第一期工程,原规划试图通过设置一个巨大的库容来蓄水拦沙,实现黄河水沙的综合利用。但是工程建成以后,很快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主要是水库淤积迅速,库尾末端淤积上延,淹没范围扩大,严重威胁八百里关中平原。结果水库被迫改变运用方式,降低水位排沙,使原设计效益不能发挥。后来在周恩来同志的亲自主持下,决定对三门峡工程进行改建。

    三门峡水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失误?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在外国专家主持下的水库设计不符合黄河的河情。黄河是多泥沙河流,而水库的设计方案却采用了一般清水河流的经验,选取窄口大肚的坝库,进行蓄水调节,势必造成库区淤积,而且排沙十分困难,有效库容损失很快,势必影响水库寿命和综合效益的发挥。①可见,黄河的根本问题是泥沙。治理黄河的任何环节和措施都不能忽视这一点。否则,就会导致失败。

    其次,潘季驯所创建和倡导的一系列治河工程措施,其中包括束水攻沙、① 参见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研究组主编:《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年12 月版。

    ② 参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① 参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蓄清刷浑、淤滩固堤等,至今仍然是我们治黄的重要工程措施。例如,根据多泥沙河流"大水淤滩刷槽"的河床演变规律,在上、中游修建控制性的大容量水库,蓄水拦沙,人造洪峰,进行调水调沙,增水减沙,以达到冲刷河床主槽、淤积滩地的目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束水攻沙"和"蓄清刷浑"思想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再运用。同时,为了巩固堤防,减少泥沙,目前在黄河下游地区广泛实施的"淤背固堤"和"放淤改土"等措施,实际上也是潘季驯淤滩固堤思想在当代的一种延伸。潘季驯当年在实践中发现了"淤留地高"的现象,积极建议"放水淤平内地,以图坚久",认为"与其以人培堤,孰若用河自培之为易哉"。如今这些大胆的设想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运用。据统计,1949 年建国以来,我国治黄工作者利用泥沙淤背固堤已有很大发展,且取得了显著效果。从1969 年至1977 年,黄河山东河段放淤加固堤防总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