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潘季驯评传 > 二、此次治河的详细经过

二、此次治河的详细经过

    总起来讲,潘季驯此次主持治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贡献:

    (一)以修守河防为第一要务

    这时,治河活动的重点已从徐淮之间,上移到徐州以北的河南境内。潘季驯上任后,奔走弥月,巡视"两河",对于各处堤防工程的兴废举坠,己胸有争理。他首先奏上《恭称远地修守当严疏》,称:"河南堤工,向已告竣,伏秋即届,防御为先。"说:"臣遥制千里之外,虽尝三令五申,外于而道里寥廓,转报为难。时届伏秋,呼吸变态,报而后行,已无及矣。所恃者,管河一道。"因此他请求尽快补齐管河官员,严守自己早年亲自制定的"四防二守"之法,以保河道无虞。①这表明他此次主持治河的基本目标,已从大规模创筑施工为主改为修守已有河防工程设施为主。这是一个战略性的转变。在这个时期内他的许多奏疏和具体的活动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

    万历十六年九月,他又奏上《申明修守事宜疏》②,提出了著名的"修守八事"。在奏疏中他首先对自己多年来的治河经验进行了理论的总结,指出:"臣窃谓治河之法,别无奇谋秘计,全在束水归槽,归槽非他,即先贤孟轲所谓:水由地中行。而宋臣朱熹释之曰:地中两崖间也。束水之法亦无奇谋秘计,惟在坚筑堤防。??堤固则水不泛滥,而自然归槽,归槽则水不上溢,而自然下刷。沙之所以涤,渠之所以导而入海,皆相因而至矣。"因此他问道:"然则固堤非防河之第一义乎?而岁修之工舍固堤其何以乎?"既然堤防有这么积极的治河效益,那么河防修守事宜的第一要义不就是巩固堤防吗?想当年"两河"工程完成之后,连续八年河流畅通,民居乐业。"不意为日既久,人情遂弛,掌印河官视两堤为赘旒矣,岁剥月蚀,残缺颇多。"经过本年六月以来连续三个多月的日夜修防,他才感慨地体会到:"立法易而守法难,守法于一时宜而守法于长久难。"于是条上了"修守八事":(1)"久任部臣,以精练习"。即河官的任期宜长,以便熟悉河防;(2)"责成长令,以一事权"。即各级地方掌印官员要主管河防,以便统一指挥;(3)"禁调官夫,以期专工"。即河工修防队伍要相对稳定,以便熟练掌握堤工技术;(4)"预定工料,以便工作"。即平时要预先筹备储存好修防工料,以便满足应急需要,有备无患;(5)"立法增筑,以固堤防"。即每年要按堤防修守条令规定,按时加高培厚黄河大堤,以便巩固河防,常备不懈;(6)"添设堤官,以免遥制"。即充实堤防官员的队伍,以便分工责成,人员到位;(7)"加帮真土,以保护堤"。即对于堤防修守技术也要作出明确的技术规定,加帮真土(指粘性大的老黄土),剔除浮沙,以便保证河防大堤的工程质量;(8)"接筑旧堤,以防淤浅"。即加紧修筑历史上留下来的旧堤,以防河道旁决,淤浅正槽。

    他说,整个"修守八事"的目的,就是通过完善河防修守制度,以"保① 见潘季驯:《总理河漕奏疏》(四任)卷一。

    ② 见《河防一览》卷九。

    前功于不毁,杜后患于将来。"就在潘季驯奔走河壖,组织官夫培新补旧,昼夜施工的时候,万历十六年九月九日,从未跨出过北京皇宫大门的万历皇帝突然决定走出紫禁城,驾幸大峪山,去临阅为他建造的寿宫陵墓。这是他47 年统治生涯中唯一的一次御驾出巡,其实这一年他才25 岁。也正是在这次破天荒的出巡中,这位神宗皇帝突然对治河问题发生了兴趣,并且与臣下进行了一次简短的对话。当时参与对话的内阁首辅申时行在事后撰写的《召对录》中详细记录了这次谈话的过程:万历十六年九月九日神宗驾幸太峪山,临阅寿宫。明日,循西山,逾石景,至浑河。有顷,中官飞骑传诏臣申时行、许国、王锡爵等见于浑河幄次。

    时行等磕头毕,神宗起观河流,河流迅急,中流架木为梁。神宗手指河水,顾时行等曰:"此河汹涌如是,闻黄河数决为民害,当亦同之。"时行对曰:"此滹沱河正流,发源桑干,从塞上入内地数百里,出琉璃桥。或遇水涨,时有冲决。若黄河则其流更远,其势更大。无论前代,即本朝亦屡屡溃决,不惟居民受害,每至漕运梗塞,故国家以治河为第一要务。"神宗听罢,曰:"经理河务,须在得人。"时行对曰:"今河臣为潘季驯,他在河道,久感皇上拔擢之恩,不敢不尽心任事。"神宗曰:"好着他用心。"时行等磕头退,因命三辅臣作歌以记其事。①这虽然不过是一次触景生情的简短对话,但由神宗皇帝本人面对汹涌澎拜的真实河流,主动提出治河问题,并关心治河官员的人选,这却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一次。

    大约是滹沱浑河的磅礴气势给神宗的印象太深刻,观河之后的第二天他就给吏工二部写去亲笔御旨,内称:"朕闻黄河冲决,为患不常,欲一观浑河,以知水势。昨见河流汹涌,因念黄河经行处所,经理防御,倍宜加慎。

    河道官员还行文与他,都着用心任事,务一勤永逸,勿劳民伤财,以为故事。

    自今推选委用,务在得人。"②神宗的这篇御旨很快就被传达到了河防工地。潘季驯自然是激动万分。

    在按照礼仪亲率僚属三呼万岁之后,他立即奏上了《恭诵纶音疏》,概要介绍了自己自万历十六年六月上任以来的基本治河方针。他指出:"自入境以来,延袤千余里,周咨荒度,足遍而目击之矣,而卒无可以他图者,然犹谓河南为黄河上流,或可别求长计,顷于九月初七日躬率??北自考城以至武涉,南自荥泽以至虞城,又自河南至大名府所属长东二县,将黄沁二河,延堤踏勘。"①说明他此次治河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完成以前未尽的宏愿,将徐州以北的黄河堤防全面修筑。

    当时对于徐北河段的治理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主张"自荆龙口经广、大二府地方,出北海者。"这是一条人工改道使河北行的路线。潘季驯认为,这个方案对防洪、漕运都不利,"无论移河南徐淮之患于北直隶诸府,而二洪干涸,运艘难浮,不可也。"① 申时行:《召对录》,见《丛书集成初编》第3965 册。

    ② 见潘季驯:《恭诵纶音疏》,《河防一览》卷一○。

    ① 潘季驯:《恭诵纶音疏》,《河防一览》卷一○。

    一种是主张"复贾鲁河,自荥泽而达涡河者。"这实际上是主张让黄河分流,东南夺涡河,汇淮河。潘季驯认为,这个方案有两大缺陷:一是妨害漕运,二是威胁凤阳和泗州皇陵。况且淮河河床过于狭窄,"一淮尚且不支,况益之以黄乎?不可也。"第三种观点是主张"分沁河合漳卫二河之水,出临清,可杀水势者"。

    即主张把黄河支流沁河水引入漳河,流向临清,单独入海,企图以此来杀减黄河水势。潘季驯认为这个方案也行不通,因为它犯了"以浊济浊"的大忌,"沁河之浊,不减黄河,小滩见苦浅涩,增此一河,必至淤塞,不可也。"这样,经过反复勘查和辨析,再加上"检括故牒,咨询父老",潘季驯"始信治河之法,惟有修防,必难穿凿。"①同年十二月,潘季驯又奏上《申明河南修守疏》,再次指出:河南黄河上流因非运道所经,往往忽视,以为无虞,而不知上源已决,运道未有不阻者。故修守之法,在河南尤属紧要。②万历十八年夏天,经过两年的施工,千里黄河沿线和淮河、运河的修守工程终于告一段落。该年七月,潘季驯奏上《恭报三省直堤防告成疏》,③对于自万历十六年以来南直隶、山东、河南三省直境内的堤防修守工程完成情况作了全面总结。他说:"臣自万历六年奉命治河,即请筑遥堤以防其溃,筑缕堤以束其流。**年间,河流顺轨,故道晏然,业有成效矣。而岁久官更,弊滋法弛,以河防为未务,视堤工为赘疣,一篑莫加,万夫间旷。而车马之蹂躏,风雨之剥蚀,河流之汕刷",更使得原筑堤防千疮百孔。正是这种局面促使他痛下决心,要将修守堤防作为此次治河的首要任务,"旧有而今圮者则议加帮;旧无而宜有者,则议创筑。"他认为,比起万历六年的大规模施工,这种以修守为主的"防御之法",同样是"颇称周备,较之已卯告成之功,更为详密,而夏镇河南山东往岁原来未经理者,皆一体增建矣。"最后,他还从理论上指出了坚持长期修守的重要性,并大声呼吁:"倘能岁守不失,则河流自无冲决之患。河不冲决,则故道晏然,翕由顺轨,而运艘自无阻滞之虞矣。但畚土成堤,原非铁石,稍不修葺,便至倾颓。岁岁修之,岁岁此河也,世世守之,世世此河也。故岁修钱粮之设,徭编雇募额夫,凡以为河也,而可置之虚糜闲旷之地哉?臣是以谆谆为申明修守之请也。伏望??每岁务将各堤顶加高五寸,两旁汕刷及卑薄处所,一体帮厚五寸。"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保护堤防于长久。

    据统计,在两年的时间里,潘季驯指挥各级河官役夫共加邦维修各种堤坝264500 余丈(约合1500 多里),创建新筑堤坝28000 丈(约160 多里)。

    这个修守工程的规模实在是不算小了。总之,把主要精力用于修守现有堤防,这是潘季驯第四次主持治河期间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它一直被贯彻于这次治河活动的过程始终,而没有动摇。

    (二)为治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潘季驯第四次奉命主持治河的时候,已经是一位68 岁的老人了。尽管他抖擞精神,老当益壮,像前几次治河那样,与夫为伍,以舟为家,餐风宿水,栉风沐雨,把他的全部时间都耗费在河防工地上。但他心里对于自己的身体① 潘季驯:《恭诵纶音疏》,见《河防一览》卷一○。

    ② 见《河防一览》卷一○。

    ③ 见《河防一览》卷一二。

    状况已经有所惊觉,他已经隐隐感觉到自己的手脚不那么灵巧了,精神状态也大不如以前了。为了解决后顾之忧,他还特意从乌程老家召来了风雨同舟几十年的结发老妻施夫人,以照顾自己的生活。深知丈夫脾性,早已习惯于分离之苦的施夫人自然愿意同丈夫团聚在一块儿,但是乌程老家中的儿孙和田产又时时让她放心不下。再加上水土不服,疾病缠身。在陪伴潘季驯在治河工地上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老夫人不得不在万历十七年五月十六日含泪告别,踏上了回家的小舟。未想到这一离去,竟成了永别。①老妻走后不久,长子潘大复又因入京朝觐,便道省公于济宁任所。大复是季驯最为器重的一个儿子,他于万历十四年考中进士,然后派遣为深阳县令,在任上廉洁奉公,多有政绩,颇受邑人称赞,其状风闻于上,遂有此次引见之召。大复此次顺道拜见父亲,还带来了王世贞老先生的一封亲笔手书,令潘季驯大喜。他和王世贞此时都已是耆耆老者,几十年的交往使他们之间的友情远远超过他人,至今仍以兄弟相称。因此他马上给王世贞写了一封回书,内称:"溧阳儿初四过济。再拜手书之赐。中间誉及治河一事,高明如翁,所见既合,弟益可以自信。甚慰,甚慰。"他坦诚地写道:"弟齿长于翁五年,而以人间最苦之事,一身肩仔。??弟衰惫已极,自度不能久延于世。"回忆数10年来的官宦生活,他惭愧地责备自己在一心为公的同时,却未能尽到一个孝子的责任,父亲潘夔已经去世35 年了,却未能给他老人家树一块象样的墓碑。如今自己所剩时日也已经不多,如果不能了此心情,岂不是要遗憾终身!

    因此他恳请世贞兄能手赐一篇墓志铭,以告慰先人。②后来王世贞果然写成了一篇生动感人的《潘公僦庵墓志铭》,帮助潘季驯还了此项心愿。③就在大复探父的这两天,黄河突然发生了险情。五月二十七日,山陕地区大雨倾盆,上游河水暴涨,汹涌的洪水冲决河南开封附近的一段月堤,漫出并冲垮兰阳与仪封之间的一段新堤。六月初四夜间,徐州上游一带河水大溢,高出堤顶二尺,急泻而下,冲入夏镇运河,毁坏田庐,溺死居民,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灾情传来,潘季驯十分震怒。他来不及同儿子叙情,就匆忙上堂办公,下令拘捕了失职的河防官员,同时命令各地河官和夫役严加防范,亲自上堤督率修守。随后潘季驯本人也匆匆赶赴受灾地区,在第一线组织防洪抢险。然而,就在这个紧张的时期,六月十八日.潘季驯突然接到了夫人去世的消息。这个如晴天霹雳一般的消息,使他悲痛万分。尽管他仍然含辛茹苦,负痛奔驰在治河工地上,但是在悲伤和劳累的双重打击下,他的身体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症状。开始是痰中带血,后来是大吐血块。十月,当黄河决口终于堵住之后,潘季驯也终于支持不住,赶回济宁总河府上,杜门一月,卧床养病。后来他在给王世贞的书牍中回顾这一段的艰苦历程时,动情地写道:"去秋浊流暴涨,几于夺河。不佞亲操畚锸者三阅月,而始就绪。且于胼胝之时,复得室人之讣,负痛奔驰,万苦聚集。七十老人岂能堪此?"①鉴于这种情况,潘季驯不得不开始认真考虑引退的问题了。

    万历十八年(1590 年),潘季驯的生命历程已经进入了他的第70 个春① 参见《留余堂尺牍》二,《与吴少溪书》。又《总理河漕奏疏》(四任)卷三患病乞休疏》:"万历十七年六月十八日,在工得亡妻之讣。"② 《留余堂尺犊》二,《致王世贞书》。

    ③ 参见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一一五。

    ① 《留余堂尺牍》六,《与王凤洲书》。

    秋。正月里,整个神州大地一片喜庆的气氛,京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