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休斯 > 第四章 航空公司的股东

第四章 航空公司的股东

    1. 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对手

    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就任总统后,提出了“国家产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银行紧急法令”等一系列“新政”,使美国30年代的严重的经济危机不断得到缓解。

    这段时期广泛开展的技术革新活动,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活力,特别是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美国的民航飞机在20年代还是刚刚起步,它跟船舶、驿站马车、火车等一样,那时都是以承担政府的邮件运输业务为主,1924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实施“国内航空邮政法”,使民航业的财政收入有一定的保证,但民航客运仍然发展缓慢。人们认为乘飞机旅行,由于受天气影响太大而比较危险。1935年后,随着无线电导航设备等新装备的广泛采用,民航业的安全性大大加强。美国联邦政府开始重视民航业,把它作为公共工程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量投资修建新机场,同时对原有的旧飞机场进行改造。

    到了 1936年,飞机制造业和民航业在美国处于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大大小小的公司纷纷成立。

    霍华德·休斯1934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格伦德机场附近的旧飞机库里,建立了休斯飞机制造公司。尽管场地和设备相当简陋,但是,由于他擅长物色人材,招聘了欧第克、帕梅等美国第一流的工程技术专家,经过三年的艰苦创业,研制成功了先进的H1型飞机,并且由霍华德·休斯驾驶它创造了飞行时速和横越美国大陆进行不着陆飞行的两次世界记录。

    然而,面对着美国航空界的不少实力雄厚的强劲的竞争对手,霍华德·休斯的飞机制造公司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呢?

    霍华德·休斯把希望寄托在H1型飞机上,只要美**方采用H1型飞机作为战斗机,休斯飞机制造公司就可以大量投入生产,从中获取巨额利润,在美国航空界异军突起,成为举足轻重的一家企业。洛克希德飞机公司抢先一步,经过多方活动,使右野基地军方订货当局采用该公司的巴庞克飞机制造厂研制的XP型飞机作为战斗机,双方签订了合同,这样就使霍华德·休斯的如意算盘化为泡影。

    洛克希德飞机公司的前身是洛赫德飞机制造厂,早在1912年该厂就跟美国海军签订合同,生产双引擎的F1型木造的水上飞机,但后来海军军方单方面撕毁合同,导致洛赫德飞机制造厂破产倒闭。汽车制造商洛克希德兄弟俩筹集资金收购了该厂,成立了洛克希德飞机公司。

    亚兰·洛克希德是一名出色的工程技术专家,他设计的威格型飞机性能良好,大量投产后使洛克希德公司渡过了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期世界性经济危机的难关,该公司用高薪聘任的著名飞机设计师杰克·诺斯洛普推出的珈玛型飞机又获得巨大成功,而1937年XP型飞机成为美军的战斗机,使洛克希德公司势力倍增。但是,当时美国飞机制造业的大部分市场,仍然被波音和道格拉斯这两家飞机公司所占领。

    波音飞机制造公司的创建人威廉·波音是德国移民,1903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22岁时他来到西雅图从事制造快艇的工作,这时他结识了飞机设计师戈连·玛琴。威廉·波音向戈连·玛琴学习飞机驾驶技术,同时对制造飞机产生了浓厚兴趣。

    1917年威廉·波音购买了戈连·玛琴制造的一架水上飞机,决定进行仿制,他筹集了10万美元资金,在西雅图创建了波音飞机制造公司。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波音飞机公司接受美国海军的大量订货单,同时聘用了年轻有为的天才飞机设计师艾格比特和管理专家詹森,为美国海军制造战斗机和运输机,从中获得许多利润,为该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资本和技术基础。

    大战结束后,威廉·波音和查尔斯·林白一样,驾机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飞行表演,不断扩大波音公司的影响。1924年波音公司与政府签订航空邮政合同,取得了从芝加哥到旧金山这条西部主干航线的邮件运输经营权,同时波音公司研制的波音B40A型飞机,使得该公司的邮政运输和飞机制造两大产业获得巨大发展。接着,波音公司又制造出安装三引擎的B80型飞机,可以乘坐15人左右,开始经营民航客运业务。不久以后,波音公司兼并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太平洋航空公司,占领了从西雅图到旧金山的航线。

    威廉·波音雄心勃勃,胃口愈来愈大,一方面扩建西雅图的波音飞机制造工厂;另一方面收购了设在纽约长岛的波特飞机公司,还吞并了柯尔斯基飞机公司。到了1929年,波音飞机制造公司更名为波音联合航空公司,资金达1亿5千万美元,成为美国当时最大的一家飞机制造和航空运输企业。

    道格拉斯飞机制造公司是由飞行员罗拉特·道格拉斯创办的。他毕业于美国亚拉波利海军军官学校,在海军航空兵服役了一段时期,掌握了精湛的飞机驾驶技术。后来他又进入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专攻航空力学,成了一名颇有才华的飞机设计师。1920年罗拉特·道格拉斯在洛杉矶的一条小街上,租用一间简陋的房间,挂起了道格拉斯飞机设计公司的招牌。这是他投身于飞机制造业的开端,也可以说是以后不断发展壮大的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的雏形。

    1936年罗拉特·道格拉斯设计研制的DC—3型飞机,采用双发动机和金属结构,速度快,安全可靠,能载4000多公斤货物和20多名乘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客机和运输机,畅销国内外,一直被各国航空公司普遍使用了20年之久。DC—3型飞机使道格拉斯飞机公司成为美国航空工业界屈指可数的大型企业。

    霍华德·休斯跟亚兰·洛克希德、威廉·波音、罗拉特·道格拉斯等飞机制造商一样,都是工程技术专家,他们都能亲自设计飞机,驾驶飞机的技术也相当出色。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发现和网罗人才,各自建立了一支优秀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队伍,从而使自己的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战胜对手,由小到大,兴旺发达,在美国航空工业史上写下了各自的灿烂辉煌的篇章。

    不过,在1937年初,尽管霍华德·休斯驾驶自己设计改造的H1型飞机再次创造了横越美国大陆的不着陆飞行的世界记录,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亲切接见,获得了巨大的声誉,然而,他创建的休斯飞机制造公司仍然势单力薄。在跟洛克希德公司争夺军方订货的第一回合的较量中,休斯公司就失败了,更不用说再去跟声名显赫的波音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抗衡了。

    霍华德·休斯从小具有顽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不管他从事哪项工作,一旦入了迷,他就竭尽全力去拼搏,不获全胜,决不罢休。

    2. 称霸国际航空界的泛美公司

    随着航空邮政运输和民航客运的迅速发展,开辟和占领航线成为各个航空公司相互竞争的重点。到了20年代末期,一些大型航空公司都把目标转向国际航线的开辟方面,在美国掀起了所谓“空中淘金热”。

    特利普是华尔街一名金融家的儿子,1917年他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对继承父业丝毫不感兴趣,却对飞机如醉如痴。他跟罗拉特·道格拉斯一样进入美国亚拉波利海军军官学校,学习飞机驾驶技术,毕业后当上了海军航空兵的飞行员。

    特利普在海军服役后,投身于美国民航界。起初他以每架500美元的低价,购买了7架美国海军的飞机,经过改装,作为专供华尔街的亿万富豪们乘坐的包机,特利普满以为可以从中获取大量利润,可是,富豪们对他的这一创举不感兴趣,他们生怕发生安全事故而一命呜呼。

    特利普的这一计划遭到失败后,他决定寻找合作伙伴,另辟途径,开创新的局面。

    来自荷兰的移民悉尼·佛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为德国制造轰炸机,他来到美国后,在新泽西州开设佛克飞机公司,专门生产供国内运输邮件的中型飞机。

    特利普对佛克的才能十分钦佩,他俩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特利普从航空邮政运输中得到启迪,当时美国只是颁布实施“国内航空邮政法”,就使得一些飞机制造公司和航空公司财源滚滚,获利不小。如果开展国际航空邮政业务的话,那么,发展的前景不可限量。特利普认为这是他在美国航空界大显身手的最好契机,决不能让它轻易错过。

    特利普利用耶鲁大学校友关系,拜访了当时的美国财政部长麦隆,提出了他关于开辟国际航线、承担邮政运输的设想,当即得到麦隆的赞同,并且介绍他去跟美国众议员克利具体商讨,拟定“国际航空邮政法”。

    克利是“国内航空邮政法”的提出者和草拟者。

    特利普通过参与制定“国际航空邮政法”的工作,使自己一下子身价倍增,在美国航空界赢得了地位,增强了在这场“空中淘金热”中的竞争实力。

    “国际航空邮政法”颁布实施后,许多航空公司竞相争夺开辟国际航线。这必须具备两个最起码的条件,一是提出申请后获得美国财政部长的批准;二是国际航线的有关国家的政府同意飞机降落在该国机场。

    特利普把目光瞄准美国与古巴之间的国际航线的开辟,他跟佛克风尘仆仆地赶往哈瓦那。凭借他父亲在国际金融界的地位和关系网,会见了古巴总统马加罗,经过多次协商洽谈,特利普终于取得了他的飞机在古巴的着陆权,同时,马加罗总统还签订了购买佛克飞机公司制造的中型飞机的合同。

    就这样,美国第一家国际航空公司诞生了。紧接着,特利普施展他的组织活动能力和交际手腕,在美国金融界联合一些大财阀,其中包括铁路大王哈利曼、范德比尔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等,在纽约成立国际航空界的垄断组织,开始吞并企图染指国际邮政运输的一些航空公司。

    特利普创建的泛美航空公司作为该垄断组织的分公司,拥有雄厚的资本、先进的佛克型飞机和在古巴的着陆权,不仅使美国的其他航空公司甘拜下风,而且使英国、德国、荷兰、法国企图开辟和占领中南美国际航线的一些公司望尘莫及。

    1928年美国与古巴之间的航线正式开通后,特利普聘请飞行英雄查尔斯·林白担任泛美航空公司的技术顾问。林白的妻子也是一名著名的飞行贝,他俩为泛美航空公司开辟美国与秘鲁、智利等一些中南美国家之间的航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泛美航空公司控制了整个的中南美地区的国际航线后,它的创建人特利普志得意满,雄心勃勃,企图成为国际航空界的霸主。

    特利普并非白日做梦,信口雌黄,他创建的泛美航空公司,后来与百事可乐、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都成为美国共和党的三大资金来源。

    特利普与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的孙子惠特尼合作经营,使泛美航空公司飞黄腾达,与美国的两任总统柯立芝和胡佛的政府建立了相当密切的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艾森豪威尔到里根等几位总统的共和党政府,都把泛美航空公司作为坚强的经济后盾之一。

    华尔街的金融家克莱蒙特·吉斯,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创办了飞机公司,战后他在股票交易市场上发了横财,凭借他雄厚的资本,先后吞并了格兰·卡基斯航空公司和席尔国际航空公司,建立了北美航空公司。

    吉斯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特利普和惠特尼的泛美航空公司垄断美国的国际航线,尽管中南美航线已经无插足之地,但是开拓太平洋航线已经刻不容缓。

    吉斯决定以中国作为突破口,他马上跟蒋介石举行一系列的会谈,结果轻而易举地获取了开辟以上海为起点的三条中国国内航线的权利,并且创办了中国民航公司,使用的全部是美国制造的飞机,驾驶员和行政管理人员都由美国人担任。

    1932年“一·二八”事件爆发,日本军队飞机轰炸上海,更主要的是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吉斯投资的一些企业纷纷破产,于是,他建立的中国民航公司也岌岌可危,濒临倒闭。这时,泛美航空公司乘虚而入,派熟悉中国经济的金融家毕克斯比去南京,跟蒋介石政府的要人们洽谈,组建太平洋航空公司。毕克斯比提出,该公司使用美国的柯尔斯基38型飞机,机翼上绘制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旗,国旗的上方印上泛美航空公司的缩写字母PAA,这样日军飞机就不敢攻击这些民航机。于是,泛美航空公司取得了从上海到广州航线的使用权。与此同时,特利普在纽约跟吉斯进行多次交涉,终于迫使吉斯把以上海为起点的中国民航公司的三条中国国内航线的占有权出让给泛美公司。

    泛美航空公司击败吉斯等竞争对手后,迅速占领了中国的航空市场,它以投资45%作为条件,跟蒋介石政府合作建立了中华民国太平洋航空公司,接着又开辟了从中国香港到菲律宾的马尼拉之间的国际航线。

    1935年11月22日,美国旧金山湾的海面上风平浪静,天空晴朗,泛美航空公司的大型四引擎的水上飞机“中国飞艇号”在这里起飞,以240公里的平均时速开始了横越太平洋的长途航行。它途经夏威夷群岛上的檀香山、中途岛、威克岛和关岛,到达菲律宾的马尼拉。这时英国皇家航空公司对美国泛美航空公司势力的不断扩张强烈不满,极力阻止“中国飞艇号”在香港降落。于是,它只好绕道去澳门。这次横越太平洋的长途航行连续距离为5万多公里,充分显示出泛美航空公司的雄厚实力。

    到1936年10月,泛美公司如愿以偿,开辟和控制了从美国旧金山到菲律宾马尼拉和中国香港的这条极其重要的太平洋航线。

    当特利普的泛美航空公司在国际航空界称王称霸时,霍华德·休斯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格伦德机场附近的旧飞机库里,创建了只有18名员工的休斯飞机制造公司。恐怕当时谁也料想不到,到了40年代初期,霍华德·休斯就成为特利普的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他俩在美国航空界展开了一连串的激烈角逐。

    3. 休斯和美国环球航空公司

    1937年霍华德·休斯申请把H1型飞机作为美**方的战斗机的计划落空后,他一方面继续研制新型的飞机,另一方面开始投资美国的民航业。

    随着国内外的各条新航线的不断开辟,“空中淘金热”方兴未艾,不同规模的航空公司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其实,有的航空公司只不过拥有两三架飞机而已。

    各个航空公司相互竞争,彼此倾轧,实力雄厚的大型航空公司采取各种手段,巧取豪夺,不断吞并丧失竞争能力的小型企业,逐渐形成民航垄断组织。到30年代后半期,由美国的38家航空公司合并而成的五大航空集团,控制了绝大部分的民航市场。

    华尔街金融家吉斯在30年代初期创建和兼并的几家航空公司,经受不住经济危机的恶风险浪的冲击,纷纷瓦解,重新组合。纽约的投资家李曼兄弟买下了吉斯的航空公司的一些股份。杜邦财团从1931年就开始对航空界感兴趣,不久买下了濒临破产的佛克航空公司,后又插手洛克希德飞机制造公司,1933年购买了吉斯的北美航空公司的大量股份。这样,在吉斯创办的几家航空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规模较大的美国环球航空公司,它在当时美国的五大航空集团中位居第三,由杜邦财团的亨利·杜邦担任总裁。

    霍华德·休斯的飞机制造公司30年代在美国的航空界排不上什么名次,还是作为休斯工具公司的一家分公司注册登记的,谈不上跟其他的飞机制造公司和航空公司展开竞争。难怪有人说,休斯在格伦德机场附近的旧飞机库里创建的这家所谓飞机制造公司,充其量不过是他网罗一些设计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研制H1型飞机的试验场和车间。

    1937年霍华德·休斯开始投资民航事业,陆续购买航空公司的股票,到1939年他就拥有美国环球航空公司的75%的股份,成为当时在美国航空界排名第三的这家航空公司的举足轻重的大股东。

    当时合并到环球航空公司的西部航空公司拥有先进的道格拉斯的M2型邮件运输机,同时跟联邦政府签订了在洛杉矶、旧金山、盐湖城、拉斯维加等航线上独揽邮政运输的合同,环球航空公司还牢固控制着以明尼苏达为中心的美国西北部航线,它的竞争实力相当雄厚。

    尽管霍华德·休斯设计改造的H1型飞机当年没有被美**方采用作为战斗机,这一大笔生意被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夺去,使休斯飞机公司丧失了一次大展宏图的机会,但是,霍华德·休斯并不对洛克希德公司怀恨在心。霍华德·休斯对洛克希德飞机公司的设计水平和制造工艺技术始终钦佩不已,他非常喜欢该公司研制的星座机,认为它在许多方面胜过道格拉斯和波音这两家当时在美国首屈一指的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任何类型的飞机。

    霍华德·休斯成为美国环球航空公司的大股东后,树立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他要想方设法获取洛克希德公司的星座机及其制造技术,跟泛美航空公司争夺国际航线。他声称,控制整个美洲大陆和全世界的国际航线,这是美国环球航空公司的奋斗目标。

    在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时期,洛克希德飞机制造公司经历了许多风波、挫折和变迁。它的创始人亚兰·洛克希德引退后,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司克沃买下了洛克希德飞机公司,但不久受到美国联邦政府大量削减军费预算的冲击,使该公司为军方生产战斗机的大批订单化为一纸空文,只得宣告破产。法院扣押了洛克希德飞机公司的全部财产并且进行拍卖,以此偿还欠款和支付公司员工的工资及其遣散费。这时飞机设计师罗伯特·戈洛斯和科特南德·戈洛斯兄弟俩,在没有任何竞争者的情况下,以4万美元的低价买下了洛克希德飞机制造公司。

    科特南德·戈洛斯和年轻有为的总工程师霍尔·梅巴顿出奇制胜、研制和开发性能优良和安全可靠的伊克特拉10型飞机,跟道格拉斯和波音两大飞机制造公司展开竞争,获得成功。

    不久以后,洛克希德公司再接再厉,研制了性能更加优良、外形美观的伊克特拉12型飞机。这种小型客机只能容纳6名乘客,它的机翼比道格拉斯公司的名牌产品DCZ型飞机的机翼短三分之一,时速达350公里,问世后立即受到美国航空界的有识之士的青睐,好几家航空公司纷纷订货。英国的大不列颠航空公司也购买伊克特拉12型飞机,作为英国皇室的专用飞机,这样使得洛克希德飞机公司的声誉显著提高。美国陆军航空兵总部要求签订购买伊克特拉12型飞机的合同,把洛克希德公司作为军方的一家长期供货企业。

    1938年初,霍华德·休斯拜访了戈洛斯兄弟俩,诚恳地希望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和环球航空公司进行合作,共同开创美国民航业的新局面。

    他们都是锐意革新、大胆开拓的飞机设计师和企业家,志同道合,谈话投机,顺利地达成了协议。

    戈洛斯兄弟答应为霍华德·休斯提供一架刚刚研制成功的伊克特拉14型飞机,这是一种可以乘坐12人的中型客机,安装有两台普拉特·惠特尼引擎,具有时速快、续航时间长、安全可靠等许多优点。

    1938年6月,霍华德·休斯指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