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戴高乐 > 第二十章 配合盟军反攻

第二十章 配合盟军反攻

    向意进军顽敌惊,配合盟军大反攻;

    摧枯拉朽扫敌阵,联合破敌显威风。

    戴高乐对吉罗的胜利为他今后在法国本土上的斗争铺平了道路。这位自由法国领袖已经除掉了一个竞争者,此人的确不是他的对手,要不是美国人在英国人的支持下把他扶上台,他根本不可能成为戴高乐的竞争者,也不可能在台上维持八周之久。但是,真正的斗争,最后的斗争,只能待到解放的时候在法国进行。届时,鹿死谁手还要拭目以待。

    当时法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主要由两种力量构成。一种是国外的抗战运动,一种是国内的抗战运动。前者主要是戴高乐派,后者是那些在敌人占压倒优势、处境极端险恶的情况下,团结起来向纳粹作斗争的男男女女,到1942年11   月,国内的抗战运动业已承认戴高乐为其领袖和在反对压迫者的斗争中的民族意志的象征。但是,对他抱有这样看法的人也不一定接受他对未来法国前途的观点。许多人担心戴高乐将努力建立独裁统治,而且普遍有这样的情绪:他在解放法国的任务完成后,最好应该引退,那样他就可以达到他斗争生活的自然而光荣的顶峰。

    在这一期间,法国本上的抗战运动,对自己的组织也进行了一些改组。全国抗战运动委员会新选出乔治·皮杜尔担任主席,他不是戴高乐任命的,但比较合戴高乐的意。他不像穆兰那样兼有全国抗战运动委员会总代表和主席的双重职务。这时戴高乐担心的还不是皮杜尔任主席的问题,他所忧虑的是,全国抗战运动委员会常设办事处的五个成员中,有三个是**人,而且新的军事行动委贝会又是由**领导的。戴高乐由于内心深处对**怀有偏见,因此他总是千方百计地减少和限制**的影响。

    戴高乐虽然和国内各派的抗战力量还有矛盾,和英美的关系也使他伤脑筋,但聊以自慰的是他与亲人团聚了。他的妻子带着有病的女儿安妮来到阿尔及尔,随后二女儿伊丽莎白又从牛津来到这里,在处理外国报刊办公室工作。他的儿子菲利普仍在海军中服务,战斗在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上。全家在奥利维埃过着简朴的生活。

    后来戴高乐又得到他的兄弟和姐妹们的消息。他的哥哥格扎维埃隐藏在里昂,经常把一些有用的情报传送到阿尔及尔。格扎维埃的女儿热纳维埃被德国人逮捕,长子正在意大利同敌人作战。夏尔·戴高乐的妹妹阿尔弗雷德·卡约夫人被盖世太保逮捕,最初关押在弗雷纳,后来被关在德国,她的67   岁的丈夫被送到布痕瓦尔德。他们的一个儿子在法兰西战役中牺牲了,其他的三个儿子参加了自由法国的军队。戴高乐瘫痪的弟弟雅克的三个儿子也参加了自由法**队,雅克本人则在瑞士避难。另一个弟弟皮埃尔于1943   年被德国人逮捕,后来被押到艾森贝格集中营。皮埃尔的妻子和五个孩子步行越过比利牛斯山到了摩洛哥。

    现在,戴高乐在北非的地位已经比较巩固了,而且在“火炬”战役后,戴高乐领导的武装力量有了新的发展,戴高乐本人的威信也较前大大提高了。

    1943   年春夏之交,法国抗战部队参加了盟军发起的规模巨大的突尼斯战役。经过18 大的战斗,于5 月7 日分别攻占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

    25   万德意军队由于没有运输船只可供撤退,便于5 月13   日宣告投降。

    至此,盟军在北非已全部肃清德意军队,墨索里尼所要建立的“非洲大帝国”的梦想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了。

    由于意大利在北非和地中海地区接二连三的惨败的打击及腐化无羁的荒淫生活,墨索里尼的身体垮了。他身边的一个心腹曾如此描述了“领袖”当时的情景:“灰白色的面孔,消瘦的双颊,无穷的忧愁,疲惫不堪的眼睛,给人以无限苦恼、屈辱和悲哀感的嘴角..他己不可能和即将来临的岁月斗争了。所有这些,对于那些不管他的成败而仍旧爱戴他的人们来说,是足以使他们惊愕不止的。大家都轻轻地握着他的手,想与他寒暄、慰藉他一番,但他已不是昔日的统帅了。他早已失去了海阔天空地谈论的兴致了。”据墨索里尼的侍卫长透露,自从“领袖”视察利比亚回来之后,体重减少了19公斤。据他分析,这多半是由于战局不利,忧伤过度及他的情妇贝塔西的纠缠所致。虽然墨索里尼时常与贝塔西吵架,偶尔也非难她,甚至拳打脚踢,但他却不能没有她。为了讨好这个风骚的女人,墨索里尼倾其全力保护贝塔西贪得无厌的家族,把一个不足取的青年任命为法西斯党的书记。还发生了贝塔西的哥哥马切洛与内政部相勾结偷运黄金的丑闻,这位法西斯头子已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了。

    却说盟军在突尼斯取得全歼轴心国25   万大军的胜利后,即准备挥师北上,横渡地中海,向意大利本上进军了,正是这种噩梦,曾经在1939   年9月使墨索里尼坐卧不安,也曾经使他迟迟不敢让意大利参战,直到法兰西被希特勒征服.英国远征军又被赶到海峡对岸,他才与德国携手。现在这个噩梦又来了,但是这一次它要变为现实了。大难即将临头,对墨索里尼来说,这完全是咎由自取。如今,墨索里尼大势已去,心力交瘁,整天被这种噩梦吓得胆战心惊。在意大利人民和军队中间,普遍存在着失败主义情绪。工业城市米兰和都灵发生了大规模罢工,饥饿的工人为了“面包、和平、自由”而举行示威。威信扫地的、**的法西斯政权正在迅速瓦解中。

    面对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摇摇欲坠的形势,戴高乐将军十分高兴。他决心率领法国战斗部队参加盟军所发起的意大利之战,并为进一步解放自己的祖国——法兰西积蓄力量,做出重要的贡献。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当盟军进攻欧洲的时候,法兰西之剑是多么的短啊!在这样严重的关头,我们国家的武装力量还从来没有相对地减少到如此地步。为我们祖国的解放事业而斗争的人们,回忆起我国旧日的力量,不免忧心忡忡。但是,我**队的素质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优良。我们越是从苦难的深渊中复兴起来,我们的事业就越光辉灿烂。”

    “自14   世纪以来,军事力量就是法国的第二生命。”戴高乐在《回忆录》中写道,“尽管我国曾多次忽略国防,轻视军队,打过很多败仗,但无论什么时候,它一直能出色地以做出丰功伟绩的国家出现。这个规律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减弱。尽管在拿破仑的伟大业绩以后我们的国力大衰,尽管1870年的普法战争的失败非常惨重,在这以后,尽管我们有许多弱点,但是,我们仍然保持着一个勇敢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我们是1918   年的胜利的主要创造者,我们领导了其他国家走向这个胜利。如果说我们的陆军是世界陆军之冠,我们的海军是世界优良海军之一,我们的空军是世界第一流空军,我们的将军都精明强干,那么,这对我们来说乃是很自然的事情。”

    戴高乐写道:“1940   年的失败以及伴随而来的沦丧,使许多人大为震惊,甚至认为法国无可救药了。长期来法国人民对自己的估价以及全世界对法国人深表尊重的历史舆论,忽然间烟消云散了。如果法国不建立自己的军队,那么将永远无法在自己和别人面前恢复它的尊严。但是,能够帮助法国重新恢复统一和再取得它的旧日威望的,莫过于这样一件惊人的事实了”。这就是在刚刚团结起来的法兰西海外领地内,在受着压迫的法国本土内,找到充

    分的信赖和战斗的勇气,再锻炼一支我认为作战能力很高的军队。在色当和敦刻尔克以后,接着贡比涅和都灵的投降,然后是维希接受丧权辱国的条件。现在,当敌人占领我们全国,200   万法国人沦为俘虏而‘合法’政府坚持惩罚抗战的法国人的时候,要我们的军队取得重要而光辉的胜利,这应该是一个翻天覆地的转变。”

    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法国的抗战武装力量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到1943   年底,他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23 万人的野战军,拥有15万士兵的殖民地军,拥有5 万名海员和32 万吨位的舰队,120 万吨位的货船和商船,其中有2/3   是由法国海员武装起来的。此外,还有一支拥有500 架作战飞机,3   万名服务人员的空军。大部分物资是盟国根据“租借法案”供给的,有一部分是从敌人手中夺取的。为了掌握现代化的武器,战士们在勤学苦练,决心为欧洲大陆的解放做出自己的贡献。意大利战役开始前,戴高乐曾视察了每一个团队,每一只军舰和每一个空军小队。戴高乐说:“我从每个人的眼睛里看出了我们的武装力量的骄傲。法兰西军队的根苗具有多么不可摧毁的力量呀!”

    随着苏联红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不断取得伟大胜利和盟军在北非的登陆成功,墨索里尼不断向希特勒呼吁,要求他同斯大林议和,以便把德**队调到西方,和意大利军队一起,共同抵御在地中海上的英美军队日益增长的威胁,并共同防御正在英国集结、准备横渡海峡的盟**队对西欧大陆的进攻。希特勒认识到,此刻又是需要同墨索里尼举行会谈的时候了,应当给这个意志消沉的伙伴打打气,使他挺起腰杆来。这次会谈于1943   年4 月7   日在萨尔斯堡举行。虽然意大利领袖到会时下定决心要实现自己的主张,或者至少要谈出自己的主张,但是最后他却又一次屈服于希特勒的滔滔不绝的辞令。

    其实,在盟国方面,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酝酿已久。早在1943年1   月,正当美英联军在北非登陆成功的时候,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举行了会谈,商讨北非胜利后的作战方针。并初步商定:一旦突尼斯的军事行动结束,下一步的进攻目标应是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但是,两国的三军参谋长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却发生了严重分歧。美国的参谋人员希望“把地中海的这一插曲赶紧结束”,以便腾出手来一举打过英吉利海峡,开辟第二战场。英国人则认为,横渡海峡是一场无谓的冒险,可能会遭致灾祸,不如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开刀,刺向敌人的“软腹部”。

    为了统一作战方针,1943   年5 月11   日,当北非战役快要结束时,丘吉尔为了与美国领导人协调尔后的军事行动,第三次访问了华盛顿。他一再敦促罗斯福说服他的三军参谋长们“正确地认识进攻意大利问题的重要意义”,美**方在总统的干预下,勉强同意进攻西西里岛。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应丘吉尔的邀请,随同英国首相乘专机飞往阿尔及尔,与北非战区总司令商讨有关进攻西西里岛以及尔后的作战方针。从5   月29   日开始,丘吉尔、马歇尔、艾森豪威尔、亚历山大等,在艾森豪威尔的别墅召开了军事会议。几经磋商,双方最后决定:进攻西西里岛,如果进展顺利,还应攻入意大利本土。他们的理由是,一旦意大利退出战争,德国必然要抽出大量兵力来代替巴尔干的26   个意大利师。德军的兵力越分散,对1944 年横渡英吉利海峡,开辟第二战场就更为有利。

    西西里岛是地中海中最大的岛屿,面积25000   多平方公里,人口400 万。该岛位于亚平宁半岛与北非之间,隔墨西拿海峡与意大利本土相望,最窄处仅3219   米,是意大利南部的重要屏障。这个以“哈斯基”为密码代号的作战计划,涉及由亚历山大将军指挥的第十五集团军和巴顿指挥的美军第七集团军,共有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