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华西列夫斯基 > 第八章 绝不准后退一步

第八章 绝不准后退一步

    战局恶化全线急,临危受命总军机;

    但凭机敏赴维艰,纵横捭阖赖勉力。

    1941年冬季莫斯科城下惊心动魄的厮杀,给法西斯希特勒的打击不可不谓沉重。但是,他会就此屈服吗?不会,当然不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被德军所大吹大擂的“节节胜利”,把希特勒那原本骄横狂妄的战争赌徒式的心理推向了极端,他已经变成了一架不折不扣的战争机器。作为这样一个自负而变态的战争狂人,他怎么会承认自己的失败呢?尤其是,他又怎么能甘心屈服于他根本不屑一顾的那些“红色俄国佬”呢?!

    在艰难地捱过残酷的冬季之后,为了在1942年春季进攻中雪莫斯科城下之耻,希特勒不断地通过德国宣传机器给自己将军和士兵们打气。他们吹嘘说,德军已经征服了连拿破仑一世也没有征服过的可怕的俄国冬季,春天的到来一定会给德军带来新的生机。3月,希特勒和德军统帅部提出的1942年攻势的战略计划是:在整个战线的中段保持现态势;在北方夺取列宁格勒,从而沟通与芬兰的陆上联系;在战线的南翼突击到高加索地区。可见,这仍然是一个追求进攻型的作战计划,它反映了法西斯希特勒仍未消减的嚣张骄横心态。在4月5日由希特勒亲自签署的第41号训令中,德军统帅部把上述任务更加具体化,而且着重强调南线战役的极端重要性:

    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所有兵力首先应集中用在南线地段来实施主要战役,以便消灭顿河以西的敌人,然后夺取高加索的石油产地,并越过高加索山脉……如果我们拿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那么就必须结束这场战争。

    显然,希特勒是要集中优势兵力于南线,企图在这里通过几次大的战役来夺取高加索油田、顿涅茨盆地上的哈尔科夫工业区及库班的小麦产地,进而威胁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古德里安曾说,希特勒的作战特点历来是特别重视对石油、粮食等工农业基地及具有政治意义的城市的占领和夺取,而很少顾及军事上的可能与必要。看来,这个训令同样地反映了这一点。

    为实施上述侵略意图,德军统帅部把南部集团军群分别布置成“A”、“B”两个集群。其中“A”集群由克莱斯特元帅指挥,所辖部队计有野战第11、第17集团军、坦克第1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B”集群由冯·波克元帅指挥,所辖部队计有坦克第4集团军、野战第2、第6集团军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具体作战方案是“A”集群由奥廖尔南部发动进攻,夺取沃罗涅日;“B”集群由哈尔科夫发动攻势并向东突破,然后与前出到塔甘罗格一带的德军会师于斯大林格勒地区。此后,或者一举占领该城,或者对其狂轰滥炸,使其不能再成为俄国南部的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如果形势发展顺利,则直接由伏尔加河而上,再度逼取俄国首都莫斯科。

    遗憾的是,斯大林和苏军最高统帅部未能正确地判断出德军的上述进攻方向。从斯大林到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或总参谋部,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战争总体形势及其发展趋向作出了错误估计,而这直接影响了对整个1942年春夏季作战计划的拟定和编制。当然,在最终结果上,也就自然地导致了苏军在整个春夏季作战中一系列严重失利。在客观上,这又为德军夏季以后的大举进犯斯大林格勒和在高加索地域提供了求之不得的便当。

    早在1942年年初,由于莫斯科会战的巨大胜利的刺激,斯大林便开始对战争形势的估计采取了不适当的过分乐观。他认为,经此沉重一击,德军必定在春季到来前一直保持守势,即所谓转入防御时期,以便为其新的进攻争取更多的喘息时间。一般说,这种分析也还是不错误的。但问题在于,他由这个不错误的前提得出了不正确的结论。在1942年1月10日写给各方面军首长的指示信中,他写道:

    红军在充分疲惫法西斯德**队以后,已转入进攻并把德寇向西赶去。德寇为阻止我军前进,已转入防御,开始构筑设有掩体、障碍物和野战工事的防御地区。德寇这样阻挡我军在春季之前的进攻,以便明春再集结兵力重新转入对红军的进攻。由此可见,德寇是想赢得时间和获得喘息机会。

    我们的任务就在于,不给德寇以喘息时间,不停顿地把他们往西赶去,迫使他们在春季之前就把预备队消耗光(届时我们将有大批新的预备队,而德寇已经没有任何预备队了),从而保证在1942年彻底粉碎希特勒军队。但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军就必须学会突破敌人的防线,学会组织对敌人防御全纵深的突破,从而给我们的步兵、我们的坦克兵和我们的骑兵开辟前进的道路……

    在这里,斯大林至少犯了两个判断上的错误。兵家常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而他这里却是既不知己——他只是正确地估计到了1942年初苏德前线的形势有利于苏军继续进攻的趋势,但却没有能充分考虑到当时苏军的实际能力;也不知彼——他过低地估计了德军的实际战斗力,竟要求在1942年内就消灭当时还十分强大的德军。结果,在后来的冬季继续反攻中,苏军把9个预备队集团军几乎全部平均地用在各个方向上,不但没有像他提出的那样耗光敌人的预备队,反倒耗掉了自己的这么多的预备队。

    按说,到此他应该比较清醒地认识春季形势了吧?但他没有,他还在想如何尽快地在1942年内彻底粉碎德军。这样,当西南方面军总司令铁木辛哥向他和大本营提出要在春夏季战斗中在该地区组织进攻的时候,他同意了;当西方方面军总司令朱可夫向他提出在中央方向继续反击敌人的时候,他也同意了。同样,当一向以慎重老练著称的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向他提出必须只进行积极的防御战略,等到真正地疲惫和消耗了敌人,而我军又有了新的预备队积蓄之后,再于夏季后转入反攻和进攻的时候,他也表示同意了。

    当然,当时参加国防委员会的主要苏军高级首长也都对上述作战意图表示同意,如果说是有异议,也是大同小异。如,朱可夫不同意在数个方向上同时转入进攻,但主张在自己的方向上进攻;铁木辛哥既同意朱可夫的中央方向进攻,也坚持自己的西南方向进攻;沙波什尼科夫也只是反对铁木辛哥的进攻,但斯大林却坚决支持;伏罗希洛夫支持铁木辛哥,而华西列夫斯基赞同朱可夫……总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良好愿望,这就是不要轻易丢掉从莫斯科城下之战中夺来的战略主动权,往大了说,则是希望早一天打败希特勒侵略者。

    这有错吗?显然没有。但是,要知道,当良好的主观动机和愿望脱离现实基础与可能条件时,并不是都能得到同样的客观效果和结果的。

    从根本上说,这个春季和夏季作战初步计划的总的错误根源,还是出于当时苏军高层领导人都认为敌人还会大举进犯莫斯科上,这是总的判断方向的错误。因此,其进攻也好,防御也好,都是单纯地围绕在莫斯科一个方向上。其次,它的要害盲点还在于既同意了进攻,又同意了防御,而事实上这在同一时间内同时进行是极不明智的。

    当然,这也是我们今天在事后才能做到的分析和评论。而在当时,由于情报的缺乏,战争形势的瞬息万变,以及对敌我双方都不能真正完全地做到知己知彼等因素,对任何筹划和指挥战争的人来说,都只能是靠大致的分析和预测来行事。然而,惟其如此,也才能真正地令人感到指挥战争是一种高智商的创造性活动,也越发能显示出所谓的军事天才的天才之处来。

    当时,斯大林及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总参谋部都以为,德军虽然在莫斯科被击退,但它仍然对首都有相当的威胁。斯大林还从国外渠道得到情报说,希特勒并未放弃攻取苏联首都的想法。而且,在莫斯科中央方向,即朱可夫元帅的西方方面军前面,仍然部署着德军最强大的中央集团军群,仅这一集群就拥有70多个师的雄厚兵力。这很使人们不由得不相信,德军会在春季大地复苏后,利用其强大的坦克集群来在此一方向上继续实施新的突击性进攻。因此,大本营和总参谋部都主张把主要的战略预备队放在这里,而这也就导致对敌人主要突击方向判断上的错误。

    当时,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也曾认为,奥廖尔—图拉方向和库尔斯克一沃罗涅日方向是两个特别危险的方向。分析认为,德军也很可能从这两个方向突击莫斯科,即从西南方向对首都实行迂回包抄之术,像1941年11月间敌古德里安坦克集群所做的那样。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才决定把最高统帅部直接掌握的大部分预备队集团军,于春末集中在勃良斯克方面军所辖地域,以便从西南方面保卫莫斯科。比如,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的坦克第5集团军,当时就是在勃良斯克方面军的后方展开的。其用意即是,一旦敌人在这一带发起进攻,则用它来实施强有力的反突击。

    因此,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在提出1942年春季和夏初作战计划时,认为必须首先在近期内以积极防御为主,但同时也必须在克里米亚地区、哈尔科夫地区,以及科戈夫一库尔斯克方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列宁格勒和杰米扬斯克等地域实施一系列的局部战役进攻。此后,总参谋部在编制1942年春季和夏季作战计划时,就是完全按上述战略意图进行的。

    说到具体的实施方面,似乎当时斯大林最感兴趣也全力支持的,仍是铁木辛哥元帅提出的在哈尔科夫方向上的所谓局部进攻。还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就表示反对,并说大本营不能,也没有足够进行这次进攻所必备的预备队向他们提供。但斯大林立即打断了他的话,说:“我们岂能坐等德寇的首先突击!必须在宽大正面上先敌实施一系列突击,这样才可能做好摸清敌人情况的准备,我看,朱可夫元帅提出的西方中央方向的进攻,而在其他地方全部防御,倒是个不彻底的治标的办法。”接着,这一进攻战役的首倡者铁木辛哥元帅便说道:“这个方向上的部队现在能够,而且毫无疑问也必须在西南方向实施先敌突破,这样才能打乱敌人对我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的进攻计划,否则就会重演战争初期的危险情况。至于在西方方向的进攻,我也支持朱可夫元帅的意见,因为这会在那里牵制住敌人可能调动的兵力。”伏罗希洛夫元帅也表示支持这一意见。

    随后,大本营和总参谋部研究了铁木辛哥元帅提出的这项进攻战役的具体计划。按报告所说,该战役的规模相当庞大,其目的是彻底粉碎敌“南部”集团军群,并使苏军由此而前出到戈麦尔—切尔卡塞一彼尔沃迈斯克—尼古拉耶夫一线。参加战役的不仅有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还有勃良斯克方面军,而且,还要求大本营给他们以大量的兵力和兵器支援。总参谋部当即表示不同意该计划,并把意见报告给最高统帅本人。斯大林也表示同意总参谋部的否定意见,但他同时又同意让铁木辛哥元帅去拟定一个比该计划规模小些的局部战役计划,其目的是以西南方面现有兵力和兵器粉碎敌人的哈尔科夫集团。

    4月10日,铁木辛哥元帅把按照斯大林意见修改过的计划送交了大本营。这一新计划规定,通过从沃尔昌斯克地域和巴尔文科沃屯兵场两个方向做向心突击,粉碎在这里的敌哈尔科夫集团,一举夺取哈尔科夫并为解放顿巴斯创造条件。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仍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冒险的计划,因此建议放弃为好。但铁木辛哥元帅坚持自己的意见,并向斯大林保证战役必获全胜。最后,斯大林批准了实施这一局部进攻战役的计划,并专门下令给总参谋部说,应把它看成是该方向内部的事务,总参不要干预这一战役的任何问题。

    至此,这一冒险的、并在后来给苏军带来极大损失和许多麻烦的战役计划就算通过了。按该方向总司令铁木辛哥的规定,它将在4月20日开始实行。

    在忙过这一系列的紧张的筹划和具体的战役计划编制工作后,4月中旬,华西列夫斯基便作为大本营代表,被最高统帅部派往西北方面军工作去了。按当时1942年春季和夏初苏军作战计划的规定,在西北方向上还有一个所谓的局部战役。它要求西北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协同动作,将已经陷入苏军合围的法西斯杰缅斯克集团就地聚歼。华西列夫斯基此行的任务,就是协助该方面军首长做好这次战役的具体筹划和指挥。他在这里一直工作到5月8日。

    正当他们准备实际实施这一聚歼行动时,忽然接到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一道命令,要求华西列夫斯基尽快赶回莫斯科。原来,是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心脏病突发不能照常工作,总参谋部的工作又须臾不可离人主持。于是,从5月11日起,华西列夫斯基便第二次受命代理总参谋长一职。

    稍后,病愈并逐渐恢复健康的沙波什尼科夫向最高统帅部提出,由于自己年龄和健康的原因,最好辞去总参谋长之职,而去某所军事院校担任一些身体能够承受的较轻松的职务。而且,他还正式提议总参谋长一职的继任人选,他认为华西列夫斯基是最合适的了。因为,这位被推荐者不仅素质和能力方面无可挑剔,其忠诚、干练、机敏及沉着多思,都可以说是一流的人才。此外,在资历上也说得过去,毕竟是上将嘛(按:华氏系于1942年4月26日始获上将军衔的)。斯大林当即表示可以考虑他的建议和要求,惟关于华西列夫斯基继任问题,须得到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和国防委员会的批准方可。

    6月24日,经研究,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和国防委员会决定:任命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为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

    在一定的意义上,对华西列夫斯基来说,此番出任苏军总参谋长很有点儿临危受命的味道。当然,这是从此间苏军战场所面临的诸种严重局势这个角度来说的。因为,在他上任还不到一周,苏军战场的各个方向就开始出现一系列重大失利,随之而来就是整个春季和夏季的形势逆转……

    第一桩就是克里米亚战场上形势日益复杂和日趋恶化。

    早在是年2月到4月间,克里米亚方面军曾在黑海舰队的支援下3次试图突破德军防御,均未能成功,到春季则不得不被迫转入防御。然而,该方面军的作战部署并不适合于防御,相反却是军事首长擅自按进攻态势布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