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曼施坦因 > 第五章 倾心坦克闪击战

第五章 倾心坦克闪击战


    到了索姆河战役期间,这种发音为“坦克”的新式武器,已经生产出59辆,仍然处于试验阶段,就连驾驶员也没能完全熟练掌握,离参加实战还有一段距离。但英国远征军为了减少士兵的伤亡,一再要求把坦克投入战斗。

    结果,英国先期生产的59辆坦克,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运抵法国前线,但开到进攻出发阵地时,只剩下32辆。发起冲击时,就只剩下18辆能动了,其中拨给加拿大军使用的6辆,在开战初期就全部损坏,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

    其余坦克,在向德军阵地边开火边冲击时,还是以其宏大的气势,惊得德军士兵目瞪口呆,掉头而逃,一辆坦克攻占了一个村庄,另一辆坦克夺取了一条堑壕并俘获了300名德军士兵,显示了巨大的威力。

    事后,人们在谈起坦克在这次实战的表现时,都认为尽管坦克作为一种新式兵器,其前途不可估量,但英国人使用的时机却不十分恰当,过早地使用坦克,不仅危及了坦克自身的发展前途,而且在如此小的规模战斗中,把如此巨大的秘密暴露给德国人。

    当英军的坦克刚刚出现在战场的时候,这个喷吐着火焰的钢铁怪物在德军的炮兵和步兵之中引起了深深的恐惧。大多数的士兵看到手中的武器奈何不了眼前的怪物,就四散奔逃。只有两辆坦克遭到了德军的抵抗,一个德军的野战炮兵排急中生智,用手中的77毫米野战炮与英军的坦克展开了对射,其中的一辆坦克在击毁了一座德军的野战炮之后,随即被德军另外的野战炮击毁;另一辆坦克在中了一发德军的炮弹之后,仍然奇迹般地驶回了己方的阵地。

    曼施坦因跟随集团军参谋长,在英军坦克被击毁的古德科特附近,仔细地勘察了这个被前线的德军士兵称为钢铁怪兽的家伙,现在它正趴在那里,失去了往日的威风。这是一个由两个巨大斜菱形侧舷和一个正方箱体组合而成的东西,在两个侧舷上安置着两个绕其转动的履带,箱体内容纳着乘员和发动机。火炮安装在突出于车体一侧的炮位上,另有数挺机关枪安装在前后装甲板上。

    在这个怪物的躯体之内,能容纳八名乘员的位置,其中有四个是留给射手,另外四个是留给驾驶员的。四个射手有的负责开炮,有的负责机关枪的火力。而四个驾驶员中,有一个车长和一个正驾驶员,另外两个驾驶员操纵着车体内的变速箱,他们根据车长的命令变换车子的速度。

    根据审讯后来抓到的英军俘虏,曼施坦因对这个被称作坦克的怪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原来,这种新武器不仅外表像喷着地狱之火的钢铁怪兽,而且这种初期坦克的里面,也更像地狱。虽然有着较强的越壕能力和较强的火力,但车体与履带之间并没有弹簧等减震装置,车体内部也没有隔音设备;因此坦克在行进中,发动机很快就使舱内的温度升高到摄氏32度以上——车内安装的大马力发动机以设计者的名字命名,名叫里卡多。这种发动机功率不小,但工作时冒出的浓烟使里面的乘员们头痛发晕,咽喉红肿——而且舱内噪音大得惊人,变速箱内齿轮尖锐的嘎吱声,履带发出的咋嗒咔嗒声,汇成一股持续不断的、震耳欲聋的噪音,坐在对面都听不清讲话的声音,只能靠手势。这时的坦克不可能扩大战果,因为驾驶员已经被机器弄得筋疲力尽了。

    尽管如此,坦克在索姆河战役中的使用,还是对德军产生了强烈的精神震撼力。德军集团军参谋长在给总部的报告中是这样说的:“在最近这次战斗中,敌人使用了一种新型的武器,这种武器极为有效但又十分残酷。”

    曼施坦因倒不这么看,他认为坦克是一种既有机动性又有着强大火力的综合体,如果对这种新武器进行改进,就一定能提高部队的机动能力和防护能力,同时也能大量地杀伤敌人。在堑壕战这种失去机动性的战争中,步兵的伤亡太大了,而人力资源的损失对德国来说是无法容忍的。

    果不其然,德军在懵了一阵子之后,缓过神来,也依样画葫芦,加紧了坦克的研制和生产,并创建了一套完整的以高速机动和强大火力为特点的坦克战理论,在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凭借以坦克战为基础的闪击战,在战争初期给盟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索姆河战役使双方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到了1916年11月,双方都再也打不下去了,英国损失近42万人,法国损失20.4万多人,德国损失了67万多人。发动这次战役的协约国,仅仅得到了一条宽7英里、长30英里的狭长地带,而这块地带并无多少战略价值。法军总参谋长霞飞元帅因此而结束了他的军事生涯。

    1917年下半年,由于德军基层单位伤亡比较严重,缺乏富有经验的筹划作战指挥人员,曼施坦因从集团军总部被调往驻防柯尔兰的德军第四骑兵师任作战科长,充实第一线的指挥力量。

    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在机动性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仍然为各国的军事家所看中。骑兵的最大单位是骑兵军,1个骑兵军下辖2—3个骑兵师,每个骑兵师下辖4—6个骑兵团,骑兵团的名目繁多,有枪骑兵团、骠骑兵团、胸甲骑兵团、龙骑兵团、哥萨克(俄国)骑兵团等。每个骑兵团由4—6个骑兵连组成。每个骑兵师中还编有1个骑兵炮兵营,这种营由2—3个炮兵连组成。这样,每个骑兵师可达到3500—4200人、12门火炮、6—12挺机枪。至于骑手们,则主要以马刀、卡宾枪、转轮手枪为武器。

    曼施坦因在骑兵部队中任职的时期,骑兵作为陆军的一个兵种,逐渐在走下坡路。主要原因是由于步兵中装备了轻、重机枪,炮兵中使用了榴弹,杀伤马匹太快,经过了几个回合之后,战马只好委屈到后方驮运辎重,而头戴精美头盔的骑士们,不得不默默无闻地徒步作战。骑兵的日趋没落对曼施坦因不能不说是一个震动。

    “必将有一个新兵种和新的战术出现,进而取代盛极一时的骑兵,”曼施坦因不禁暗自问自己,“但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迫使骑兵即将退出战争舞台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坦克作为“机械化的骑兵”的出现。坦克兵虽然没有像骑兵那样,成为陆军的一个独立兵种,但英国第三集团军在康布雷,对由德国巴伐利亚皇子鲁普雷希特率领的六个师进攻作战中,使用了大量坦克,并且取得了重大的战果,是人们有目共睹的;曼施坦因仔细研究了有关康布雷战役的坦克使用情况。

    康布雷位于法国北部,在此之前是一个并不太出名的小城镇。周围的土地平整而干燥,非常适合机动装甲部队发挥作用。英国总参谋部的军官,后来成了英国著名军事家的富勒上校,首次提出了在此使用大量坦克机动作战的建议,得到了总参谋部和英国战场指挥官的首肯。

    为了保守秘密以达成坦克袭击的突然性,英军在战前把大批坦克隐藏在己方阵地后面的阿夫兰科特大森林之内,特别规定在攻击发起之前,坦克不准驶进德国前哨阵地的1英里之内。

    在攻击临近的时候,英军出动了飞机,在德军的阵地上不停地低飞,嗡嗡的声响盖住了坦克发动机的隆隆声。英军还用最接近周围景色的彩色斑纹,涂在坦克车身上,以达到伪装的效果。除了使用坦克的人和为数不多的高层军官,其他人在进攻发起的48小时之前,对坦克即将投入战斗一无所知。这样,即使有人被俘,也不会暴露坦克的秘密。

    1917年11月20日6时20分,天刚蒙蒙亮,本来一片沉寂的英军阵地上,突然轰鸣声大作,睡眼朦胧的德国守军从堑壕中,伸出头来望去,但见从英国阵地开过来一片黑压压的怪物,这种怪物浑身上下钢铁打造,喷着火舌,发出巨大的隆隆声驶向自己的阵地。前沿的一道道铁丝网、一道道堑壕竟也挡它不住。参加过索姆河战役的德军士兵们看着眼熟:这不是坦克吗?

    这次英军共出动了381辆坦克,铺天盖地,好不威风!这些钢铁怪物重达28吨,每三辆为一组,一辆在前,两辆在后,相距约180到250米,交替掩护冲击,辅助步兵肃清掩体内的敌人。德国人加宽之后的堑壕也挡不住它们,因为它们随车携带了用链条束成的长长的柴捆,临近堑壕时,把柴捆塞入堑壕,再从上面驶过。车上还带有铁锚,用钢索拴在车尾,把铁锚扔进铁丝网丛中,拉起便走,为随后而来的英国步兵打开了缺口。

    步兵坦克协同的战术应用得很成功,德国士兵从未遇见过如此战法,他们惊惶失措,阵地和支撑点相继失守。在不足5个小时之内,英军前进了6至8公里,占领了德军的前两道防线,俘虏了约8000名德国士兵和160名军官,英军损失轻微。

    为了庆祝康布雷的胜利,英国伦敦所有的教堂钟声齐鸣,在大战中这是仅有的一次。坦克在康布雷的成功运用,向世人昭示了未来装甲作战的前景;甚至德国元帅兴登堡也不得不承认:“英国在康布雷的进攻,第一次揭示了用坦克进行大规模奇袭的可能性。它们能够越过我们未遭破坏的堑壕和障碍物,这些不能不对我们的部队有显著的影响。”

    年轻气盛的曼施坦因自然不会满足于骑兵在后方驮驮粮草、运运弹药之类无足轻重的活计,他于1918年5月——一任骑兵师作战科长不足一年——又调到了德军步兵第213师任作战科长,仍然是负责筹划作战有关事宜。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都没有离开过西线的法国战场。

    埃里希·曼施坦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转战过比利时、东普鲁士、波兰南部和塞尔维亚,参加过凡尔登、索姆河和艾斯尼会战,并曾身负重伤。他从一名军校在校生、皇帝身边的侍卫,晋升到预备团副官、集团军参谋、骑兵师作战科长和步兵师作战科长,经历不可谓不丰富。

    不知是何原因,曼施坦因本人绝少谈及在此一阶段的经历,他的朋友和同僚也鲜知此事。是彼时军界前辈如史里芬、毛奇、兴登堡、鲁登道夫之辈的光辉太过明亮,以致于被笼罩;抑或德国最终战败,不宜独吟己勇?这些都不得而知。但有一条大概是不错的,这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曼施坦因只不过有区区上尉军衔,官微衔低,所起的作用自然是十分有限,因此说他是默默无闻也并不为过。

    但这一段血与火的经历却在曼施坦因的人生历程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尤其对他日后为希特勒所器重,成为独当一面、统帅千军万马的陆军元帅,意义更为重大:对他的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人物已经登场,使他成就功名的武器和战略战术已经具备了雏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平等的《凡尔赛和约》为德国重整军备、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而为他和其他军事将领施展才华作了铺衬。

    不知德国战败后,对埃里希·曼施坦因有何影响,且听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