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励志成功 > 周易教给我们的人际关系学 > 第六章《周易》教给我们的朋友邻里关系学(7)

第六章《周易》教给我们的朋友邻里关系学(7)

。邻里关系处得好,就可以互为助手、互为依靠,对各家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益处;反之,邻里关系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街坊邻里的安定,而且还会败坏社会风气。

    邻里出现矛盾,要主动相让。让,不等于无能,不等于低人一等,而是体现一种宽容的胸怀、大度的风格、高尚的情操。邻里之争进一步则“狭路相逢”,退一步则“海阔天空”。邻里之间唇齿相依,易于接触,遇到一些矛盾纠纷时,双方都要礼让、谦让,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邻里吵,不得了”。如果与邻为敌,为了一点儿利益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往往会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

    有个新婚少妇,从小住在单元楼里,过惯了自家独门独户的日子。结婚后住进了四合院内,不懂得怎样与邻居相处。一次邻居家盖厨房,她为了自家门前宽敞一些,仅为一块砖长的地方和邻居吵了起来。两家从此结下了冤仇,今天你把我家的自行车带扎了,明天我又把你家的室外电线掐断,险些动起手来。其实这些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彼此各不相让,斤斤计较,矛盾逐步升级,最后闹得不可开交。

    郑板桥“一堵墙”的故事寓意很深,堪称处理邻居间人际关系的典范。

    清朝乾隆年间,正在外地做官的郑板桥忽然收到弟弟郑墨一封来信。原来,在老家务农的弟弟想让他出面到当地县令那里说情,弄得郑板桥很不好意思。但是他又清楚,弟弟不是好惹是非的人,这次明显是受人欺悔,不得以而求之。原来,郑家与邻居的房屋共用一堵墙。郑家想重修旧屋,邻居出来干预,说那堵墙是他们祖上传下来的,郑家无权拆掉。其实房契上写得很清楚,那墙是郑家的,邻居借光盖了房子。这官司打到县里,尚无结果,双方都难免求人说情。郑墨自然想起了做官的哥哥,想到有契约在,再加上哥哥出面说情,这官司肯定胜。

    不久郑板桥却回信劝他息事宁人,同时寄了一条幅,上写“吃亏是福”四个大字。另外还附一首打油诗:“千里告状为一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何处去找秦始皇。”

    郑墨接到信后,惭愧不已,当即撤诉,向邻居表示不再相争。邻居也为郑氏兄弟一片至诚所感动,表示也不愿再闹下去,于是两家重归于好,仍然共用一墙。

    郑板桥告诉人们,钱财乃身外之物,不值得一争。让他一墙又怎么样呢?一来既可以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又可以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和道义上的支持。二来还使得两家重修旧好,共用一墙,实现双赢。“一堵墙”这件事,说大不大,但弘扬了人与人之间,尤其是邻里之间谦让、宽容的美德和胸怀。

    其实,邻里之间的交往,就像炒菜时的锅铲会碰到锅沿一样,由于种种原因,利益冲突是难免的,纷争也不可避免。有摩擦不要紧,《道德经》说,天地所以能长久就是因为它不为自己而活着。

    有一次,东汉末年著名学者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的邻居走失了一头猪,因为司马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非常相似,邻居就误认为是他自己家的。司马徽并不争辩,只是说:“是你的你就拿去。”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几天后,邻人从别处发现了自己的猪,很惭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司马徽。司马徽不但没责备他,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能改。邻居听后,十分感动。

    邻居相处多谦让,邻里乐融融。邻居间、朋友间,都能多一些互让互谅,多一些宽容理解,喜庆时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受挫时大家相互安慰,何愁不能安居乐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