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励志成功 > 高行健文集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

    作品 《一个人的圣经》书摘

    作者:高行健

    他不是不记得他还有过另一种生活,像家中一些还没烧掉发黄的老照片,想来令人有点忧伤,但太遥远了恍如隔世,也确实永远消失了。被警察查封的北京他那家,曾保留他已故的父亲留下的一张全家福合影,是他那大家庭人口最齐全的一张。他祖父当时还在,一头白发,已经中风了不能言语,躺在一张摇椅上。他是这家的长子长孙,照片上唯一的孩子,夹在祖父母之间,穿的开裆裤,露出个小鸡,却戴的一顶美式船形帽。那时一场八年的抗战刚打完,另一场内战还没打响,照片在花园里的圆门前拍的,满园子开的金黄的菊花和紫红的鸡冠花,夏天的阳光十分灿烂,那是他对这花园的记忆,照片上却沾了水迹变得灰黄。背景上,圆门后的那两层英式楼房,下有回廊,楼上有栏杆,住的便是这一大家。照片上他记得有十三人,这不吉祥的数字,有他父母和他的叔叔姑姑们,还有个婶婶,可除了那位在美国的大姑和他之外,连同圆门后的楼房竟全都从这世界上消失了。

    他还在中国的时候,有回路过这座城市,找过这院落,原本在他父亲工作过的银行后面,但只有几栋盖了也有若干年灰砖的简易居民楼。问起进出的人有没有过这样一个院落,都说不清楚。可他记得这楼房的后门,石台阶下便是一片湖水,端什节那天,他父亲和银行里的同事都挤在石阶上看龙船比赛,扎彩的龙船敲锣打鼓,来抢临湖一家家后门口用竹竿挑出的红包,包里自然有赏钱。他三叔、小叔、小姑还带上他下船,去湖里捞过新鲜的菱角。可他从没有去湖对岸,即使再绕到湖那边反过来观望,远远的怕也辨认不出这如梦一般的记忆。

    那是一个败落的家族,太温和太脆弱,这时代不宜生存,注定后继无人。他祖父去世之后,他父亲在银行里当主任的好差很快也丢了,这一家便迅速败落。唯有他好唱两句京剧的二叔,仗着是民主人士同新政权合作了没几年,转而又打成右派,从此沉默寡言,一坐下来便打瞌睡,随后成了个提不起精神干瘪的老头,硬撑了些年,便无声无息死了。他这一大家人不是病死的便是淹死的,自杀的,发疯的,或跟随丈夫去劳改的,而后也就断了香火,留下的只是他这样的孽种。如今只有他那位大姑妈,曾经是笼罩他们全家的阴影,前些年据说还健在,但自从拍那照片之后他再也没有见过。他这大姑的丈夫当时在国民党空军中服役,做地勤的,没扔过炸弹,逃到台湾后没几年就得病死了。他这姑妈怎幺去的美国,他却无从知道,也没费心再去打听。

    可他过十岁生日时,老习惯依照农历才九周岁,这一家还人丁兴盛,那生日也过得很热闹。早起下床穿上新衣服和新皮鞋,皮鞋那时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是过分的奢侈。还收到许多礼物,风筝、跳棋、七巧板啦,外国的彩色铅笔和打橡皮塞子的汽枪啦,上下两册有铜版画插图的《格林童话全集》;而红纸包的几块银元是他祖母给的,有大清帝国的龙洋、袁世凯的大光头和蒋介石一身军装的新银元,敲起来音色也都不同,后者晶晶的,不如当当作响的袁大头那幺厚重,都搁到他的一个放集邮册和各色玻璃弹子的小皮箱里了。随后一大家人便去馆子吃蟹黄小笼汤包,在一个有假山还养一池金鱼的花园饭店里,摆了个特大的圆桌面,方才坐得下。他头一回成了一家的中心,坐在祖母身边,该是才去世不久他祖父的位置,彷佛就等他来支撑门户。他一口咬了个滚烫的汤包,新衣上溅满油汁,也没人斥责他,大家都笑,却弄得他十分难堪。他所以记得,大抵也因为刚脱离孩子的朦胧而自觉成人,才感到狼狈。

    他也还记得他祖父过世的时候,那灵堂里挂满了孝幛,像戏园子里的后台,比他那小孩子的生日要有趣得多。一班和尚敲敲打打,还一边念经,他掀动孝幛钻进钻出,煞是好玩。他母亲要他穿上麻鞋,他勉强接受了,可头上要缠块白布,却死活不肯,嫌不好看。那大概是他祖母的意见,他父亲却不能不头缠白布,穿的却是一身白色亚麻的西装。吊唁的来宾也大都穿西装,打领带,太太们都是旗袍、高跟鞋。其中有位太太会弹钢琴,唱的是花腔女高音,像羊叫那样颤抖哆嗦,当然不是在这灵堂,而是有那幺一次家庭晚会上,那是他头一次听见这样唱歌,止不住笑。他母亲在他耳边低声斥责他,可他还是忍不住笑出声来。

    他记忆中,祖父去世那时像个难得的节日,没丝毫悲伤。他觉得老人家早就该死了,中风已久,白天也总躺在摇椅上,归天只是早晚非常自然的事,死亡对他来说还唤不起恐惧。而他母亲的死,却令他震惊,淹死在农场边的河里,是早起下河放鸭子的农民发现的,尸体已鼓涨漂浮在河面上。他母亲是响应党的号召去农场改造思想,死时正当盛年,才三十八岁,在他心中的形象便总那幺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