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徐霞客游记 > 游恒山日记山西大同府浑源州

游恒山日记山西大同府浑源州

大木料。转了三次后,峡谷越来越窄,崖壁越来越高。西边崖壁的半腰,层层叠叠的楼阁悬在高空,宛转曲折,建在高土谷上的敞屋斜靠山崖,看上去像海市蜃楼中重叠的亭台,这是悬空寺。五台山北面的壑谷中也有悬空寺,但和这里的相比就不能算完备了。抬头观看令人神往,鼓足勇气独自攀登。进寺后则是楼阁高低错落,围着栏杆的路宛转曲折。崖壁已经十分高峻陡峭,称得上天下大观了,再加上有悬空寺点缀,使原来的胜景更完美无缺。傍靠岩壁建盖楼阁,却能不受岩石的限制,只有悬空寺啊。而且僧人住的房屋位置次第适当,凡是接待来客的地方和供奉佛像的小屋,窗户明净、卧榻温暖,在小小的范围内,显得庄严肃穆,舒适幽雅。从悬空寺下来后,又在峡谷中转了三四道弯,于是峡谷口豁然开阔,峰峦壑谷互相掩映,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又走了一里,涧东面有三道悬挂着匾额的大门,高高地排列在大山上,门下有几百级石阶和门相连,这是北岳恒山庙的山门。距离庙还有十里,左右两边都是层叠的土山,北岳顶还遥远得看不见。在山门旁边当地人的家中住宿,为明天攀登北岳顶做准备。【原文】

    十一日 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盖山自龙泉来,凡三重。惟龙泉一重峭削在内,而关以外反土脊平旷;五台一重虽崇峻.而骨石耸拔,俱在东底山一带出峪之处;其第三重自峡口入山而北,西极龙山之顶,东至恒岳之阳,亦皆藏锋敛锷①,一临北面,则峰峰陡削,悉现岩岩本色。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②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③,宫北为飞石窟,相传真定府恒山从此飞去④。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⑤森立。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桠⑥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⑦。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⑧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视余前上隘,中止隔崖一片耳。下山五里,由悬空寺危崖出。又十五里,至浑源州⑨西关外。【注释】

    ①锋:刀的刃端。锷(è):刃旁。

    ②朔(shuò)方:北方。

    ③寝宫:宫即庙,寝宫即寝庙。古代的宗庙有庙和寝两部分,前殿称庙,后殿称寝,合称寝庙。

    ④真定府:即今河北正定。恒山:真定府恒山在真定府属曲阳县,即今河北曲阳县西北,又称河北恒山、常山、大茂山,明以前以此为五岳之一的北岳。

    ⑤穹(qiónɡ)碑:很高的石碑。

    ⑥槎桠(chá yā):枝柯歧出。

    ⑦始登其顶:恒山绝顶称天峰岭,海拔2017米。从北岳殿到绝顶有东西两条路,东路捷直,但小道绝险。霞客系从东路间道登顶。

    ⑧不啻(chì):不止。

    ⑨浑源州:隶大同府,即今山西浑源县。【译文】

    十一日 风吹过后,云雾散尽。拄着手杖攀登北岳,朝东往上走,土冈是低缓的山丘,没有攀登的劳累。大体上山脉从龙泉关延伸过来,一共有三重,只有龙泉关这一重关山势陡峭尖削,而关外反而是平坦宽阔的泥土山脊;五台山这一重虽然高峻,但矗立挺拔的岩石,都在东底山一带山谷出口处;第三重顺峡谷口延伸到山中然后往北去,西边到龙山顶为尽头,东边到恒山南面,也都像不露锋刃的刀剑一样收敛,一到北面,则每一峰都陡峭,全部显露出高峻的本来面目。走一里后往北转,山中都是煤炭,不用深挖就可以采得。又走一里,于是土石都变为赤色,盘曲得像虬龙一般的松树一棵一棵地立在路旁,有望仙亭。又走三里,则崖石渐渐突起,松影如同从筛孔中透下来一样,这里名虎风口。从这里开始,石头路曲折盘旋,于是沿着山崖迎着峭壁而上。三里,有一块特大的牌坊,坊上题名“朔方第一山”,坊内的官署里厨房水井都齐备。坊右往东顺台阶上去,山崖半腰有寝宫,寝宫北是飞石窟,相传真定府的恒山是从这里飞去的。再上去,则是北岳殿了。殿上靠绝壁,下临官署,殿前的石阶直通云天,正殿两侧的房门上下,高大的石碑林立。从殿右上去,有石窟傍靠着大殿而被建成房屋,名会仙台。台中群仙的塑像,把石屋环列得没有一点空隙。我这时打算上陡崖,登绝顶。返下来时经过北岳殿东,远看两座山崖的断裂处,中间下垂千尺,杂草丛生,这是登绝顶的小路,于是脱掉外衣,攀扯践踏着杂草往上登。走了二里,出到陡崖上面,抬头眺望绝顶,仍然还高高地耸立在半空中,而满山矮树稠密,歧出的枝条枯竹,只会钩住衣服、刺破脖颈,一攀扯践踏就折断了,我虽然辛勤地用力攀登,却像落进汹涌的浪涛之中一样,只听到汩汩水声而不能越出去。我益发鼓足勇气而上,很久才走完荆棘矮树地带,于是登上了北岳绝顶。这时天色清朗而明丽,俯瞰恒山北边,崩塌的崖壁任意往下坠陷,杂草树丛稠密地覆盖着。这里的山是土山没有树,石山上却有树;北边都是石山,所以树木都长在北边。浑源州城一带,就在山麓,往北看下去隔着一重山,苍茫一片,看不到边际;南边是龙泉关,西边是五台山,一片青翠的山峰与恒山相伴;近处是往西横贯的龙山,龙山的支脉往东伸去,和东边的山峰肩并肩、袖挨袖地紧密相连,阻扼住下面的沙漠。不久下到西边的山峰,寻找先前进入峡谷时的陡崖,往下看只见茫茫一片,不敢下。忽然间回头向东看,有一个人轻快地走在上面,于是我又上去向他询问,他指向东南的松柏间。我朝着松柏奔过去,是上来时寝宫背后的陡崖顶。没多久,果然找到小路,往南穿过松柏林。先前我在绝顶上眺望,青翠的松柏好像蒜叶草茎一样细小,到这里才知是两人合抱粗的参天大树,和虎风口的松柏相比,不止大百倍呢。顺崖缝直下,恰好在寝宫右侧,就是飞石窟,仔细看我先前所登的狭窄险要之处,中间只相隔着一块崖石啊。下山五里,从悬空寺的陡崖出山。又走十五里,到达浑源州西关外。【评析】

    和前篇《游五台山日记》相比,本篇篇幅并没有增加多少,但在观察之细致、叙述之具体、描写之生动等方面,显然远胜一筹。

    首先表现在对景物局部的观察与描写上。如初十日写山下涧水一段,不但描写了涧水的“曲折上下,俱成窈窕”的形态,还注意到两岸崖壁:“不知何年两崖俱凿石坎,大四、五尺,深及丈,上下排列,想水溢时插木为阁道者,今废已久,仅存二木悬架高处,犹栋梁之巨擘也。”写悬空寺:“楼阁高下,槛路屈曲。崖既矗削,为天下巨观;而寺之点缀,兼能尽胜。依岩结构,而不为岩石累者,仅此。而僧寮位置适序,凡客坐禅龛,明窗暖榻,寻丈之间,肃然中雅。”这些描写,令人如历历在目,而且颇有情趣。而在这方面尤其精彩的,是本段开头对箭箪岭北山崖绿树的描写:“一逾岭北,瞰东西峰连壁陆,翠蜚丹流。其盘空环映者,皆石也,而石又皆树;石之色一也,而神理又各分妍;树之色不一也,而错综又成合锦。石得树而嵯峨倾嵌者,幕以藻绘而愈奇;树得石而平铺倒蟠者,缘以突兀而尤古。”这段描写,有如一篇短赋,将石与树各自的形态颜色变化以及相互间的映衬烘托表现得极为丰富生动,鲜明艳丽,妩媚多姿,给人以十分强烈的视觉美感和心理愉悦,也体现了作者高雅的审美趣味。此外,十一日写他身陷莽荆中,“而满山短树蒙密,槎丫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活灵活现,令人想见他当时艰苦狼狈的情状。

    篇中对远景的观察与描写也十分精彩,如十一日:“盖山自龙泉来,凡三重。惟龙泉一重峭削在内,而关以外反土脊平旷;五台一重虽崇峻,而骨石耸拔,俱在东底山一带出峪之处;其第三重自峡口入山而北,西极龙山之顶,东至恒岳之阳,亦皆藏锋敛锷,一临北面,则峰峰陡削,悉现岩岩本色。”“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这些描写,将远近群山景致的层层变化展露无遗,犹如一幅境界开阔、层次丰富、对比清晰、色彩鲜明的青绿山水画,生动地再现了这座名山的风姿和魅力。

    在描写恒山时,作者还每每与其他山水作比较。如涧水:“伊阙双峰,武彝九曲,俱不足以拟之也。”悬空寺:“五台北壑亦有悬空寺,拟此未能具体。”三重山:“五台一重虽崇峻,而骨石耸拔,俱在东底山一带出峪之处。”等等。这些对比,无疑突出了恒山某些景致的特点,也体现了作者对山水景观的用心。

    本文遣词造语也较为典雅优美,如犹复阿蒙、翠蜚丹流、桑榆之收、车骑接轸、蜃吐重台、明窗暖榻、藏锋敛锷、松影筛阴、崩崖乱坠等等,更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