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徐霞客游记 > 游雁宕山日记浙江温州府

游雁宕山日记浙江温州府

样子。

    ③龙湫(qiū):此指大龙湫,在马鞍岭西4公里,水从高约190米的连云峰上飞坠潭中,为著名大瀑布。湫:水潭。瀑布下为深潭。

    ④堂:四方而高的建筑。

    ⑤诺讵那:罗汉名,又作诺矩罗。相传诺矩那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宕山芙蓉峰龙湫。唐代僧人贯修《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句,即指此景。

    ⑥廉(lián)纤:细雨。

    ⑦道人:修道的人,此处指和尚。【译文】

    十三日 从灵岩寺山门出来,顺山麓向右走,一路上只见山崖、岩壁参差不齐,流霞与山间的色彩相辉映。高峻而顶部平展的,是板嶂岩。板嶂岩下耸立而又尖又窄狭的,是小剪刀峰。再往前,重重叠叠的山岩之上,一座亭亭玉立的山峰直插云天,那就是观音岩。观音岩侧面则是马鞍岭横亘在前方。险要的山道盘旋、曲折,越过山坳向右转,有溪流浩浩汤汤,山涧底部的石头平坦得像细磨刀石。沿着山涧深处前进,大约离开灵岩寺十余里,经过常云峰,就见大剪刀峰介立于涧旁。大剪刀峰北面,重岩陡然耸起,它的名称叫连云峰。从这里,山环水绕,峰回壁合,岩崖穷尽了。大龙湫瀑布的流水,轰然下泻,直捣潭中。山岩的态势开展而陡峭,而流水没有河床承受,于是腾空飘荡而下,顿时令人目眩而心有恐惧。水潭上方建有庙堂,相传是诺讵那罗汉观赏流泉的地方。从庙堂后面沿石级直上,有座建在岩壁上的亭榭犹如鸟儿展翅一般。面对瀑布踞坐着观赏了很久,才走下山岩回到庵中吃饭。蒙蒙细雨下个不止,然而我的心神早已飞到雁湖山顶。于是,冒雨到达常云峰,从常云峰半腰的道松洞外,攀登非常陡险的石磴有三里之多,奔赴白云庵。人已空而庵已坍塌,一个和尚在草莽中,见有客人到来,望了望就离开了。再进入一里路,有云静庵,于是在此投宿。清隐和尚已病卧在床数十年,还能与客人谈笑。我见四周山峰乌云笼罩,细雨不止,凄凉寒冷,不能不为明天早晨的旅程担忧。【原文】

    十四日 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①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②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③,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注释】

    ①跻(jī):登。

    ②玉环:明代称玉环山,即乐清县东海中的玉环岛,现为浙江省玉环县。

    ③丘垤(dié):小土堆。【译文】

    十四日 天忽然间晴朗起来,于是强请清隐和尚的徒弟做向导。清隐说,雁湖中长满了草,已变成荒芜之田,白白地到此,再没有其他可去之处,但可以送我到峰顶。我想,只要到达峰顶,便可得以游览雁湖;于是每人手握一根拐杖,在深草中攀登,一步一喘地走了数里路,才到达高峰之巅。四下一望,白云弥漫,一片白色平铺山峰下面。各座山峰就像云海中的朵朵鲜花,仅露出一点峰顶,阳光辉映在峰顶之上,这景致就好像盛冰的玉壶、清净洁白的瑶台神仙世界一般,让人不能辨别哪是云海、哪是山川陆地。然而,那云海中的玉环山有如轻微的一抹飘带,似乎可以俯身去拾起来。向北远望,山坳中岩壁削立,里面石笋茂盛繁密,参差不一。三面有布满绿树的山崖环绕,景致更比灵岩寺优美。但山谷幽深而境地非常陡险,只听见潺潺的流水声,无法辨别出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遥望四周,峰峦累累,低伏的有如小土堆,只有东面的山峰昂然独自向上高耸,最东边的常云峰,还能够与之相当。【原文】

    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锋撩人,至是且无锋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①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②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注释】

    ①足布:裹脚布。

    ②斗:通“陡”。下同。]【译文】

    当向导的和尚告退时,指点说雁湖在西面中部的一山峰上,还需要翻越三道尖山。我听从向导的话,等到翻越过一座尖山,路已绝断;再越过一座尖山,一看所要登临的山顶,已经在天的中间。自己想,《大明一统志》说:“雁荡在山顶,龙湫瀑布的流水,就是从雁荡而来。”现在山的地势逐渐下降,而上龙湫的山涧,却是从东面的高峰发脉,距离这里已隔开两道山谷。于是改变行走路线向东走,望着东面诸峰中的高峻山峰趋赴。莲舟和尚感到疲劳,不能跟上我。由原路向下走,我与两个奴仆向东越过两座山岭,人迹完全消失了;接着,前面的山越来越高,山脊越来越狭窄,两边相夹的岩壁直立,使人感到像在刀背上行走。而且石片的棱角、锋芒非常突出,每越过一道山脊,即遇到一座陡峭的山峰,都是从如刀剑般锋利的石片的缝隙中攀援而上。就像这样攀越了多次,但见所经境地难以容足,又怎么能容纳下一个湖泊呢?接着就是高峰的尽头处,一座石壁如刀劈一般陡峭,我一向惧怕石片锋利逼人,而到这里已经是没有锋利的石片可以放置脚了!在山崖上踌躇再三,不敢再由原来的小道返回。俯瞰南面的岩壁上有一石级,于是叫奴仆们脱下四条裹脚布接成布绳,从悬崖上悬空垂下,先让一奴仆顺布缒下去,我第二个跟从他缒下,想着可以找到攀援的路。等下到石级处,仅仅能容纳脚,再没有多余的地方。遥望岩壁下面,非常陡峭,深有百丈,想要设法再攀援上去,而上面的岩石嵌在空中三丈多高的地方,不能飞越登高上去。手拉布绳试着往上攀登,布绳被凸突的锋利石头所紧勒,忽然中断。重新把布绳续接好使它悬空,竭尽全力挽布绳腾空跳跃,得以再次攀登到上面的岩石上。脱离险境,回到云静庵时,太阳已渐渐西坠。主人及奴仆们的衣服和鞋子全都弄得破敝不堪,寻觅雁湖的兴致大为减退。于是,告别清隐师徒下山,再次到龙湫瀑布。而溪水积攒了雨水后,怒涛奔腾,倾泻而下,态势变幻极大,瀑布如喷雪,声大如雷轰鸣,水势比昨天增大一倍。一直坐到天黑才出山门,南行四里路,宿歇于能仁寺。【原文】

    十五日 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①杖,老柯斩伐殆尽矣!遂从岐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②。【注释】

    ①中(zhònɡ):合,符合要求。

    ②乐清:明为县,隶温州府,即今浙江乐清县。【译文】

    十五日 在能仁寺后寻觅到方竹好几把,竹细如树枝;竹林中新长的竹条,大的径围可达一寸,比较柔软,不适合做手杖,而老的竹条已经砍伐殆尽了!于是,从岔道度过四十九盘岭,一路顺着东海边向南行,翻越窑岙岭,往乐清县而去。【评析】

    雁荡山是东南名胜之一,作者曾三次游览。本文所记,是他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四月中旬第一次游览雁荡的情形。此番游览,前后共用了五天,而真正所游的是四天。每天所记,各有中心,并根据不同的景物特点和人物活动情况,采用不同的笔法,因而详细生动,引人入胜。

    第一天,记进山到灵峰寺的一段景观。这一段以奇峰异石为主,观察仔细,采用丰富多彩的比喻手法,极尽景物的千姿百态,十分生动传神。其中对老僧岩的观察描写,随着游踪的深入、视角的转换,由先前的误解到逐渐显其“真面目”,尤为细致而逼真。

    第二天,写屏霞嶂南面的景观。这一带景致众多,关系复杂,作者以灵岩寺为观景点,以屏霞嶂为中心,分两路进行,以客观描写为主。描写中有总有分,有远望中的形势,有游历中所见,有简笔速写,有重点素描;因此景物虽多,却繁而不乱,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第三天,记由灵岩寺右行的一路景观,描写的重笔则在大龙湫瀑布,通过各种手法,表现瀑布的声威气势和壮丽景象。最后写到“神飞雁湖山顶”,“余见四山**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为第二天的惊险游览作了铺垫和过渡。

    第四天,写为寻找雁荡山顶湖荡而历尽千难万险的经过,以人物活动为主。整个过程,写得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其中写山石之狰狞、悬崖之险峻、形势之危急,细致真切,繁密紧凑,扣人心弦;而作者的心理,从开头的欣喜、自信、坚定到疑虑、踌躇、求生乃至最后扫兴,逐层显现。至于写景,在本段中则为次要,而且是融入人物活动中。如写作者攀上高巅时所见的云海奇观一段,境界开阔奇幻,景色瑰丽壮美,抒发了作者明朗雄阔的胸怀。总之这一段,作者把叙事、写景、抒情等融为一体,令人如亲历其境,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