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六祖坛经 > 行由品第一

行由品第一

    【原文】

    时大师至宝林①,韶州韦刺史②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③,为众开缘说法④。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馀人,儒宗学士⑤三十馀人,僧尼道俗⑥一千馀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⑦。大师告众曰:善知识⑧,菩提自性⑨,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⑩成佛。善知识,且听慧能行由得法事意。【注释】

    ①时:当时,指慧能到宝林寺的时候。也有解释说这个“时”是表示开始讲述这部经典。大师:指慧能。宝林:宝林寺,曾名中兴寺、法泉寺,宋朝叫南华寺,在广东韶州(今韶关)南华山。

    ②韶州韦刺史:在韶州任地方行政官的韦琚,刺史是主管当地行政的官员的名称。

    ③大梵寺讲堂:韶州有大梵寺,曾名开元寺、崇宁寺、天宁寺和报恩光孝寺等,慧能在此开山传法。讲堂即讲经说法的厅堂。

    ④开缘说法:缘是梵语意译,即攀缘,发生良好关系。慧能为大众说法,就让大众与佛教结了缘。

    ⑤儒宗学士:儒家的读书人,学士是尊称。

    ⑥僧尼道俗:僧和尼是佛教的男女信徒;道指道教徒,俗指信教而未出家的人。

    ⑦法要:佛法的要义。

    ⑧善知识:佛教术语,指信仰佛教掌握佛理而一心向善的人。这里是对佛教信众的敬称。

    ⑨菩提:梵语音译,旧译为道,新译为觉,即觉悟。自性:即本性,禅宗认为每个人本来都有佛性。

    ⑩直了:即顿悟,这是禅宗主张的修行觉悟法门。【译文】

    当时大师到了宝林寺,韶州的韦刺史和一些官僚属员进山登门拜访,把大师请出来,在韶州城的大梵寺讲堂中开讲,为大众开佛缘讲说佛法。大师登台就座,下面有刺史和官僚属员三十多人,儒家饱学之士三十多人,僧尼、道士和在家俗众一千多人,大家一齐向大师行礼,请求大师讲述佛法的微言大义。大师对听众说:各位善知识,人人都有菩提本性,它本来就是清洁干净的,只要自己发掘出这种本心,就能够了悟成佛。善知识的人,你们先听听我慧能获得佛法的来龙去脉。【原文】

    慧能严父①,本贯范阳②,左降流于岭南③,作新州④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⑤,老母孤遗,移来南海⑥,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⑦。”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⑧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⑨,门人一千有馀,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⑩与慧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注释】

    ①严父:古时候说父严母慈,故称严父。

    ②本贯范阳:范阳在今北京市大兴、宛平一带。据敦煌本,本贯作本官,意谓慧能的父亲原在范阳做官,但从《神会语录》开始,范阳被写成慧能的籍贯。

    ③左降:被贬官降职。左和右表示尊卑之义,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这里是左卑右尊之意,故称左降。岭南:五岭以南,即今广东地区。

    ④新州:今广东省西南部新兴地区。

    ⑤父又早亡:据《景德传灯录》,慧能三岁时父亲去世。

    ⑥南海:今广东省佛山市一带。

    ⑦《金刚经》:一部印度佛经,汉语版《金刚经》历史上共有六个著名译本并传,最通行的是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年)译出本。

    ⑧蕲州:今湖北省蕲州西北。

    ⑨五祖忍大师:慧能之师弘忍被后世禅宗尊为五祖(602—675年),湖北黄梅人,一说江西浔阳(今九江市)人,本姓周。主化:(用佛教)主持教化。

    ⑩取银十两:敦煌本无客赠银两事,是“惠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这有违于传统孝道,从惠昕本开始就加上了客赠银十两安置老母的情节。【译文】

    我父亲祖籍范阳,被贬职流放到岭南,成了新州的老百姓。我很不幸,父亲早早去世,母亲年迈,带着我这个丧父孤儿迁来南海,生活艰辛贫苦匮乏,靠我打柴去市场卖度日。当时有个客户买柴,让我送到客店去,客户收了柴,我拿了钱,一出门,遇见一个人在念佛经。我一听他念的经文,心里就感到有所领悟。我就问那个人念的是什么经?那人回答说:“《金刚经》。”我又问他从哪儿来,怎么会修持这部经典。那人回答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那个寺院是五祖弘忍大师在主持教化,门人有一千多,我到寺院中敬礼朝拜,听讲领受了这部经典。大师经常劝谕僧俗两众,只要修持《金刚经》,就能够发现自己的佛性,当下成佛。”我听他这样说,也是前世有缘,就有一个人拿出十两银子给我,让我拿去做老母的衣食赡养费,以便我前往黄梅参拜五祖。【原文】

    慧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馀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馀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①,若为堪作佛?”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②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③。慧能曰:“慧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④,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⑤,汝更勿言,著槽厂去。”慧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⑥,差慧能破柴踏碓⑦,经八月馀。【注释】

    ①獦獠:音同“葛僚”,是当时对携犬行猎为生的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蔑称。可能当时慧能的穿戴像少数民族。

    ②和尚:梵语音译,尚也写作上,本是印度称老师的俗语,中国佛教中是对僧人的尊称,泛化后则指出家的佛教徒,尊义渐减。

    ③作务:干活,劳动。

    ④福田:好像种田会有收获,信佛教行善事也会有福报,故称福田。

    ⑤根性大利:教讲究慧根,即心性中有信佛的因子,大利指领悟很快,这是赞美语。

    ⑥行者:方丈的侍者,也指游方僧人,这里指寺院内管理杂务的僧人。

    ⑦踏碓:碓是过去舂米的器具,一般为石制,配有杠杆原理的木槌,用脚踩木槌将稻碾为米,故叫踏碓。【译文】

    我将母亲安顿好,立刻辞别母亲上路,不到三十多天,便到了黄梅,拜见了五祖。五祖问我:“你是哪里人?来这儿想得到什么?”我回答说:“弟子是岭南新州的百姓,远道而来拜见您,只想成佛,不想得到别的什么东西。”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怎么能成佛呢?”我说:“人虽然分南方人和北方人,佛性却不分南北的,獦獠的肉身也许与和尚您有所不同,但佛性又有什么差异呢?”五祖想和我更作深谈,但看见徒弟们老围在旁边,就让我随众人一起在寺里劳作。我说:“慧能有话启禀和尚,弟子从心里经常产生智慧,能不离开自身所有的佛性,就是在耕种福田,不知道和尚还让我做什么活计?”五祖说:“这个獦獠根性很敏捷呀。你不要再说了,到槽厂里干活去吧。”我退到后院,有一个行者,分派我劈柴、踏碓舂米,这样一直干了八个月。【原文】

    祖一日忽见慧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慧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①之性,各作一偈②,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注释】

    ①般若:也作班若、波若、钵若、般罗若等,是梵语音译,一般读作“波耶”,意译的话,就是智慧的意思。

    ②偈:梵语意译,又译颂,四句整齐韵语,用于表达一种对佛法的理解、赞颂。又偈与竭意通,即摄尽其义之意,也就是完全概括了微言大义。【译文】

    五祖有一天忽然来后院看我,对我说:“我想你的见解是有道理的,我怕有人暗害你,所以不和你进一步谈论,你知道吗?”我说:“弟子也知道师父的意思,所以这几个月也不敢到前面讲堂去,这样让别人不注意我。”五祖有一天把众多门人都召集起来,说:“我向你们说:人生在世最大的问题是生死,你们却每天只想通过修行以求得福报,不去想怎样超脱生死的苦海。自己本有的佛性要是迷惑了,修行的福德怎么能拯救你们超脱苦海呢?你们都下去,各自反观智慧,从自己的内心发现般若之性,每人作一首偈语,送上来给我看。如果谁能觉悟大概,我就把衣钵法教都传给他,让他继任第六代祖师。快去作吧,不要耽搁。冥思苦想那可没用,能见到佛性的人,言谈之间立马觉悟。像这样的人,就是挥刀上阵打仗时,也能见到佛性。”【原文】

    路睹死尸众得处分①,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②用意作偈,将呈和尚③。有何所益?神秀④上座,现为教授师⑤,必是他得。我辈谩作⑥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成言我等已后,依止⑦秀师,何烦作偈。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⑧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⑨,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⑩,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注释】

    ①处分:这里是吩咐的意思。

    ②澄心:清心,使心思进入感悟佛理以便作偈子的境界。

    ③和尚:指弘忍。

    ④神秀:俗姓李,河南开封尉氏人。当时是弘忍的首席大弟子,后来受唐王朝礼遇,他的禅学流派在历史上号为禅门北宗。

    ⑤教授师:梵语阿阁梨的意译是教授,即规范正行,教授师是对可以教授规矩仪则而作众僧表率之高僧的敬称。

    ⑥谩作:胡乱作。意思是自己作的偈子一定水平不高。

    ⑦依止:仰仗追随。

    ⑧供奉卢珍:供奉是唐朝皇宫中对有某种技能的人给予的官职名称,供奉卢珍即一个叫卢珍的宫廷画师。

    ⑨五祖血脉图:将初祖达摩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禅宗传承过程画成图。

    ⑩菩提树:印度的一种常绿乔木,传说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觉悟成佛,故名菩提树。明镜台:即明镜,《大乘起信论》中曾把众生的心喻作镜子。宿业障重:宿即过去、前世;业是梵语羯磨的意译,指人的一切思想言行;障是障碍;重即严重。【译文】

    众人听了吩咐,退下来互相议论说:“我们这些人,用不着费心思劳神作偈子去呈送和尚。那有什么好处?神秀上座现在已经是教授师,祖师的衣钵一定是传给他。我们再来随便作偈子,白白浪费心力。”大家听了这些议论,都死了心,都说我们以后还要仰仗神秀师傅,何必作偈子添麻烦呢?神秀心里想,众人都不呈送偈子,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我应该做偈子呈送和尚。如果我不呈送偈子,和尚怎么能知道我心里的见解是深是浅?但我要是呈送了偈子,为此求佛法固然很好,要是被理解成是为当祖师那就不好了,那和凡俗心争夺权位有什么区别?但如果不呈送偈子,又得不到佛法。真是左右为难,太难了。五祖的禅堂前面有三间走廊,已经请了供奉画师卢珍准备在廊壁上画《楞伽经》的经文故事和五代祖师传承图,让后世流传供养。神秀作好了偈语,好几次准备呈送,走到禅堂前,心中就恍惚犹豫,浑身流汗,想呈送却不敢去,这样经过了四天,做了十三次尝试都没有勇气呈送上去。神秀想了想,不如把偈语写在廊壁上,让和尚自然看见,要是说好,我就出来礼拜说是我作的;要是说不好,那说明我白白在山中修行了几年,白白受人礼拜,还修什么佛道呢!当天夜里三更天,神秀不让人知道,自己拿了灯,把偈语书写在南面的走廊墙壁上,表达自己对佛性的见解。偈语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写完偈语,就回到自己的禅房,别人都不知道。神秀又想,明天五祖要是看了偈语很高兴,那我就和佛法有缘分;如果他说我的偈语很不好,那就是我的本性迷惑,前世业障太重,不应该得到佛法,老师的意思很难推测。神秀在房中左思右想,坐卧不安,一直到五更天。【原文】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①。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②。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③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④,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⑤自见,万法⑥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⑦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注释】

    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第五品中语,原意是佛祖对须菩提说佛祖所有的身相,都是虚妄不实的,意思是一切皆空才是佛门真谛。

    ②恶道:即三恶道,是地狱、饿鬼、旁生(除人之外的一切动物),三善道是天、人、阿修罗(即“非天”,有“天福”而无“德”者),三善道和三恶道合起来就是六道轮回。

    ③炷香:即烧香。炷是动词。

    ④慈悲:《智度论》二十七:“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所以慈悲就是与众生同乐,救众生苦难的一种所谓菩萨情怀。

    ⑤念念:每一个念头之间,指极短暂的瞬间。

    ⑥万法:法是梵语达摩的意译,指一切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道理等,所以万法就是指包罗万象的一切。

    ⑦无上菩提:最高的觉悟。【译文】

    五祖已经知道神秀还没有找到法门,没有自明佛性。天亮了,五祖请了卢供奉来,到南边廊壁上绘画图像,忽然看见廊壁上神秀写的偈语。就对卢供奉说:“供奉不用再画了,劳你远来白跑一趟。经上说:所有的可见身相,都是虚妄不实的。只保留这篇偈语,让门人念诵修持,从这篇偈语获得启示,就能够避免堕落三恶道了。照这篇偈语修持,会大有好处。”五祖让门人烧香礼拜,都来念诵这篇偈语,以便觉悟佛性。众门人念诵偈语,都感叹叫好。到三更时分,五祖把神秀叫进禅堂内室,问他说:“那篇偈子是你作的吗?”神秀回答说:“的确是我作的,我并不敢妄想追求祖师之位,只希望和尚大发慈悲,看看弟子还有一点智慧吗?”五祖说:“你作的这篇偈子,并没有见到佛性,还停留在门外,没有进入门内。像这样来寻觅最高的觉悟,那是不可能得到的,最高的觉悟,必须在言语之间当下就能认识自己的本心,发现自己的本性。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在任何时候,在每一个念头中,都能自觉认识,万种事物和境界都达到同一而没有一点滞碍;一样真了,则样样都真,万种事物和境界都是相同如一的,相同如一的心,就是真实的。如果能达到这样的认识,就是获得了最高觉悟的佛的本性。你再思考一两天,重新作一篇偈语,拿来给我看,你的偈语如果能觉悟入门,我就把衣钵法教都传给你。”神秀向五祖行礼后出来,又过了几天,偈语也没有作出来,心情恍恍惚惚,神思不安,好像在梦中一样,行走坐卧都闷闷不乐。【原文】

    复两日,有一童子①,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慧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慧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②,我此踏碓八个馀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慧能曰:“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③,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慧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慧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