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黄帝内经 > 第二十四篇 厥病

第二十四篇 厥病

少阴肾经的穴位,其意难以解释。故张志聪认为”然谷当作漏谷,太溪当作天溪”,可参。【白话解】厥心痛牵引到后背,拘急抽掣,如同从背后撞击心脏一样,病人痛得弯腰曲背,这是肾经邪气上犯于心的心痛病,故名为肾心痛。治疗时应先取足太阳膀胱经的京骨穴和昆仑穴。若针后痛仍不止,就取足少阴肾经的然谷穴。厥心痛,腹胀,胸中满闷,心痛十分严重的,属于胃经的邪气犯心的病证,故名胃心痛。治疗应取足太阴脾经的大都、太白二穴。厥心痛,其痛如同锥子刺心一般剧烈,心痛十分严重,这是脾气犯心所致,故名为脾心痛。应该针刺足少阴肾经的然谷、太溪两穴。厥心痛,面色苍青如同死灰一般,不能深呼吸,这是肝气犯心所致,故名为肝心痛。治疗时应取足厥阴肝经的行间、太冲二穴。厥心痛,卧床休息或是闲暇安静的时候疼痛不甚,一旦有所动作,疼痛就会加剧,面色不变,这是肺气逆乱犯心所致,故名为肺心痛,治疗时应取手太阴肺经的鱼际、太渊穴。真心痛,发作的时候手足冰冷,直至肘膝部位,心痛极其严重,经常是早上发作到晚上就死亡,或者晚上发作早上就死亡了。心痛病不能使用针刺疗法的证候是,体内有瘀血和积聚的实证,为有形的实邪,不能用针刺腧穴以调理经气的方法来治疗。【原文】肠中有虫瘕及蛟蜻,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肠痛,懊?陬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蜻也。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裂[1]腹侬痛,形中上者。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取耳前动脉;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千耵聍[2],耳无闻也。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病注下血,取曲泉。风痹淫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3],烦心头痛,悦,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提要】本段论述了虫瘕、耳聋、下肢活动不利、下血证和风痹证等病证的症状、治疗和预后等。【注释】[1]惹音烹,满之意。[2]耵聍耳垢。[3]淫泺泺,音落,形容疾病浸淫发展,直到成为痼疾。【白话解】肠中有虫聚集成瘕,或有寄生虫者,治疗的时候不能使用小针;虫病引起的心腹疼痛,表现为心中烦闷不舒,或者腹中有积聚之肿块,可以上下移动,时痛时止,腹内发热,口渴而流涎,是肠中有寄生虫活动所致。治疗时,用手按住肿块或者疼痛的地方,使之不能移动,用大针刺入,直到虫不动了的时候,再拔出针。只要出现满腹疼痛,烦闷不舒,腹中肿物上下移动的虫病,就用这种方法治疗。耳聋,听不到声音,针刺位于耳中的穴位;耳鸣,针刺耳曲靠瞄立由于耳垢充塞所致的耳痛。治疗耳聋应针刺手足无名指指甲上方与肉交界处的穴位,先刺手上的穴位,后刺足部的穴位;耳鸣应取手足中指(趾)的指(趾)甲上方的穴位,左耳鸣取右侧手足穴位,右耳鸣取左侧手足穴位,先取手上的穴位,后取足部的穴位。大腿不能屈伸活动,令病人侧卧,取大转子处的环跳穴,使用九针中的员利针,不要使用大针。因肝不藏血而下血的,针刺曲泉穴治疗。风痹病发展到严重的阶段,甚至到了不可治疗的情况下,有时像足踏冰块一样寒冷,有时又像双足浸泡在滚烫的汤水中一样。下肢的严重病变向体内浸淫发展,就会出现心烦、头痛、呕吐、满闷的症状,还有目眩之后马上出汗,时间长了目眩更甚;情绪波动,有时悲伤,有时喜悦,有时恐惧,有时气短、心中不悦。这样发展下去,不出三年,就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