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黄帝内经 > 第二十三篇 热病

第二十三篇 热病

,求之肺腧,不得求之心腧,以其心火克肺金也”。证之临床,皮毛之病从求心而得者有之,故以前说为妥。以后四种相似的文句意义相同。【原文】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热病头痛,颞颥[1],目瘤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腧,及下诸指间,索气于胃络,得气也。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2]。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写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提要】本段论述了热病的几种特殊证型及危重证候的表现和治疗。【注释】[1]颞颥指眉棱骨外后方的颞骨。[2]嗌里即廉泉穴。【白话解】热病,表现为不知疼痛,耳聋,四肢不能灵活收放,口干,阳气偏盛的时候发热,阴气偏盛的时候发冷,这是邪热深入骨髓的证候,是死证,无可救治。热病,表现为头痛,鬓骨的部位和眼睛周围的筋脉抽搐作痛,易出鼻血,这是厥热病,是热邪逆于上的病证,治疗时应用九针当中的第三针(锶针),根据其病情的虚实,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热厥病当中还应该注意,常会有寒热痔疮的发生。热病,表现为身体沉重,胃肠灼热的,为邪热在脾胃所致,可以用九针中的第四针,刺脾胃二经的腧穴,并取在下部的各足趾间的穴位。同时还可以针刺胃经的络脉,得气为佳。热病,表现为脐周围突然疼痛,胸胁满胀,是邪在足少阴、太阴二经的表现,治疗时应用九针中的第四针刺涌泉穴与阴陵泉穴,因肾、脾二经均上络于咽喉部位,故又可针刺舌下的廉泉穴。热病,汗出后,脉象表现为安静的,为顺,是阳证得阳脉,脉证相合,表明可以继续发汗,针刺手太阴肺经的鱼际、太渊、大都、太白穴,用泻法刺之则热去,若是用补法就可以继续发汗。汗出太过的,可以针刺内踝上的三阴交穴,泻之则汗止。热病,虽然出了汗,但是脉象仍然躁盛的,这是阴气欲绝,孤阳不敛,为死证;出汗之后脉象即平静安顺的,是顺证,预后良好。热病脉象躁盛,但是已不能出汗的,这是阳气欲绝的死证;脉象躁盛,但发汗之后脉象马上表现为平静的,预后良好。【原文】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日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日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日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日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日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日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日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日髓热者死九日热而痉者死。腰折,瘼疲,齿噤{蚧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提要】本段论述了热病禁刺的九种情况。【白话解】热病有九种情况是禁用针刺疗法的第一,不出汗,两颧发红、呃逆,是虚阳上越的死证;第二,泄泻、腹中胀满严重的,为脾气败绝的死证;第三,双目视物不清、发热不退,是精气衰竭的死证;第四,老人和婴儿,发热而腹中满胀,这是邪热伤脾的死证;第五,不出汗,呕血、下血,为阴血耗伤的死证;第六,舌根已烂,热仍不止,为阴气大伤的死证;第七,咳血衄血,不出汗,即使是出汗,也达不到足部的,为真阴耗竭的死证;第八,热邪已入骨髓,是肾阴衰竭的死证;第九,发热而出现痉病,是耗伤阴血,热极生风的死证,发热而出现痉病时,会出现腰背角弓反张、抽搐、口噤不开和牙齿切磨的表现。上述几种情况,都是热邪过盛、真阴耗竭的死证,故不可施针。【原文】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痛。五指间各一,凡八痛,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痛。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瘸.o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项中一,凡六痛。巅上一,囟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提要】本段论述了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白话解】什么是热病针刺常用的五十九个穴位呢?两手指端外侧各三穴,内侧亦各三穴,左右共十二穴;在五指之间各有一穴,双手共为八穴,双足亦是如此;头部入发际一寸处两旁开各三穴,共六穴,在入发际三寸处的两旁各五穴,双侧共十穴;耳前后各一穴,口下一穴,项中一穴,共为六穴;巅顶一穴,囟会一穴,前后发际各一穴,廉泉一穴,左右风池共二穴,左右天柱共二穴,共计九穴。上述各部位的穴位合起来一共是五十九穴。【原文】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指之端,去爪甲如薤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心疝[1]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喉痹[2]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趼。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胭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癃,取之阴趼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男子如蛊,女子如怛引,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提要】本段论述心疝、喉痹、风痉、癃等几种热病的特殊证型的刺治方法。【注释】[1]心疝是一种由心气郁积引起的疝病,以少腹部疼痛、有积块为证候特点。[2]喉痹是咽喉部因气血瘀阻或者痰火上泛而闭塞不通的疾病。[3]怛《甲乙经》作”阻”。【白话解】胸中气满,喘息急促,治疗时应取足太阴大趾之端的穴位,位置在距爪甲角如韭菜叶宽的地方,若是寒证。就用留针的方法治疗;若是热证,就用疾刺法治疗,直到上逆之气下降,喘息停止为止。心疝病,表现为腹中突然剧痛的,应针刺足太阴经和足厥阴经,使用放血的疗法,尽数祛除其经脉上的血络,以泻其邪。喉痹,舌卷曲不伸,口干,心烦、心痛,手臂内侧疼痛,不能上举到头部,治疗可针刺手无名指小指侧的指端穴位,据爪甲约有韭菜叶宽的位置上。双目红赤疼痛,从内眼角起,内眼角是阴阳跷脉会合之处,治疗时可以取用阴跷脉的起点照海穴施针。风痉出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应该先取足太阳经脉及胭窝中的委中穴施针,并在浅表的络脉上刺血络出血。内有寒的,应取足阳明经的足三里穴。癃闭,治疗时可以取用阴跷脉的起点照海穴,和足厥阴经位于足大趾外侧三毛上的大敦穴,并在表浅的血络上放血以泻邪气。男子患了像疝瘕一样的蛊病,女子患了月经阻隔的病,表现为腰脊如同要分解开一样疼痛,不思饮食,治疗时应先点刺涌泉穴出血,观察足背上有血络盛满的地方,也要全部点刺出血,以泻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