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心曲没有终止符 > 第二十一章 马雅可夫斯基(5)

第二十一章 马雅可夫斯基(5)

    第二十一章 马雅可夫斯基(5)

    1922年,艾伏隆随着溃败的弗兰克尔军队流亡到了捷克的布拉格,因对白军的行为感到失望,脱下军装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在得知丈夫犹在人世的消息后,茨维塔耶娃被获准出国团聚。出国之初,她来到了德国的柏林,她在那里见到了叶赛宁、安·别雷和鲍·帕斯捷尔纳克。

    1925年秋天,茨维塔耶娃夫妇带着出生不久的儿子莫尔迁居到巴黎。通过帕斯捷尔纳克的推荐和介绍,茨维塔耶娃于1926年春天与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取得了通信联系。于是,他们三个人之间开始了频繁的通信,并构成了一段奇异的三角恋爱。

    在国外期间,发表过诗集《俄国以后》等。三十年代是茨维塔耶娃散文创作的高峰期。形成这一高峰最直接的原因是,诗歌不可能像其他体裁那样在侨民文化界“畅销”,它先天的贵族气息使其只能服务于少数的知识精英,而散文的“流通性”则可以顺利地大众化,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收获。

    像许多俄罗斯侨民一样,侨居巴黎的茨维塔耶娃始终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1939年6月,茨维塔耶娃携带儿子返回苏联。可是,等待着茨维塔耶娃的厄运是她始料不及的。同年8月,先期回国的女儿阿利娅被捕,随即被流放;10月,丈夫艾伏隆被控从事反苏活动而被逮捕,后被枪决。这段时期,由于丧失了发表自己作品的可能,她把主要的精力都投到了诗歌翻译中。茨维塔耶娃的翻译十分严谨,她的翻译原则是,一定要使笔下的文学作品获得它的文学性,否则,宁可不拿去发表。显然,她要以这样的态度来换取口粮实在是勉为其难的事情。因此,她不得不经常兼做一些粗活,如帮厨、打扫卫生等补贴家用。

    1941年8月,由于德国纳粹的铁蹄迫近莫斯科,茨维塔耶娃和儿子莫尔移居鞑靼自治共和国的小城叶拉堡市。在这里,她经历了不堪承受的精神和物质双重的危机,连谋求一份洗碗工的工作都不能如愿。1941年8月31日,绝境中的她选择了自缢身死。

    “陷入绝境”——茨维塔耶娃之死1906年秋天茨维塔耶娃进入女子寄宿学校,据说,她爱上了一位大学生尼伦德尔,为他写下了大量的抒情诗,而对方表现出的冷漠使其痛不欲生。于是,她买了一把手枪,到一家曾经上演过她心爱的法国作家罗斯坦的戏剧《雏鹰》的剧院自杀,幸亏枪内装上的是一颗哑弹,才没有酿成悲剧,但由此也可见出诗人孤傲、刚烈、极端的性格。

    在自传中,茨维塔耶娃陈述道:“我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在诀别时才喜爱,而不是与之相逢时;都是在分离时才喜爱,而不是与之相融时;都是偏爱死,而不是生”。她的命运似乎在为她的信念推波助澜。1941年8月,由于德国纳粹的铁蹄迫近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