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传统国学 > 梁山兴宋传 > 第34章(下)黄金长发美少年

第34章(下)黄金长发美少年

    “回……避!威……武!”

    衙役的呼喝声打断了户部大院里面王尚书的思绪,“要出去了吗?这招到底行不行?”这一点从早上到现在已经问过自己很多遍了,可是自己还是没把握。

    蔡京这老狗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啊,他们拿了司农寺的钱粮去讨好皇帝,叫我来做挡箭牌,直娘贼,叫我到哪里去弄钱出来,只能用那招先顾眼前了,否则让蔡京抓了自己的错处,这辈子只怕就只能到地方上做个知府什么的度过余生了。

    “大人,都准备好了,该您上了。”一个虞侯轻声提醒道。

    “没用的废物,还要你说,滚!”王尚书没好气道,其实即使将怨气发泄到下人身上也无济于事虞侯忙要退下又被王尚书叫住了,“看看,我头发有没有乱,衣服齐整不齐整?”

    虞侯知道这位尚书一贯对仪表是特别注重的,忙恭声道:“王相公人中翘楚,这身一品大员官服穿在大人身上就好象是专门给大人订作的一样,再好看不过了。”

    王尚书显然对这样的恭维很享用,不过怎么听着有点别扭,难道我穿这身就到头了?这让他高兴也不是,生气也不是,不过现在没时间纠缠这个问题了,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给我开道。”这句话似乎很有气势。

    早就在周围作好准备的是开封府增援过来的衙役,那年头没有防暴警察,禁军往往充当这个角色,不过现在是禁军在示威,自然只能是作为城市警察的开封府衙役们来维持秩序了。

    衙役们的装备也不差,要不拿着团牌,要不提着水火大棍,不过比起外面披着黑漆顺水山字铁甲,骑着河州的高头大马,手里拿着近两丈长点钢枪的专业战士来说,这六尺来长的水火大棍怕是只能算成玩具了。

    不过尽管心虚胆战,衙役们却没有一个临阵脱逃的,宋朝对官员很宽松,对吏却很严格,上面命令下了,下面如果不执行,只怕立刻落个发配的下场。

    户部朱漆大门支扭扭打开了一扇,水火大棍们呼喝着一拥而出,在门口围出了一块空地,幸运地是禁军们都很合作,双方并没有发生冲突。毕竟示威抗议是应有的权益,武装冲击户部就是死罪了,禁军们万不得以也不想惹大麻烦,否则以这些衙役来抵抗全副武装的三衙正规军,那是转眼就给灭了。

    …

    户部大院闹出这么大动静自然吸引了众禁军的注意,洪秀、阿良等也都停止了议论,转头都往这边看来。

    只见两列旗牌军引路,当中伞盖下走出一人,正是现任的户部尚书。

    此人一亮相,原本喧闹嘈杂的户部门口竟然都安静下来了,所有人都被来人吸引住了目光,因为来人真是太帅了,只见此人三十年纪,身高八尺有余,比洪秀燕青还略高一分,身穿一品紫袍白绫中单,佩金鱼袋,衣服不甚宽大反类劲装,反衬出此人几分俊逸的身材;不戴幞头,头发披散开,额上勒着大红累丝嵌宝抹额。白净的脸庞,挺直的鼻梁,紧抿着的唇角带着似笑非笑的表情,略微多几份女性的柔媚缺一点男人的阳刚,可是也不由得让人生出亲近的好感。另人惊异的是,此人竟然是一头金色的头发,笔直而柔顺,在阳光的照耀下有如一匹黄金织就的绸缎,世上居然有这样好看的男子,而这样的人居然还是当朝一品的尚书大人。洪秀等人在人群里望过去,正遇到那人的视线对射过来,那瞳孔居然也是金黄色的,眼光弥散着一种难以明状的魅力,那人看到洪秀燕青等,把扫射的目光停了好一会,也许是被燕青那种截然不同然而又绝不逊色的气质所吸引居然有点走神,过了好一会才恢复了常态。

    “众位禁军弟兄来意小弟早已了然,有几肺腑之言,不知能否容小弟道明。”这年轻的尚书声音也是那么温柔,语调是那么客气,又那么让人无法拒绝。

    众禁军鸦却无声,只有一个人喊了声:“有钱就还,有屁快放!”

    王尚书没有想到有人如此回答,完全破坏刚才的意境,更破坏了自己的情绪,顺着声音找去,那发话的人也不躲藏,大喇喇地站着,却正是站在洪秀等身边的阿良。

    王尚书见对方显然对自己并无半分惧意,便也笑了笑,只当没听到,一阵风吹过,将金色的长发吹动,他伸出手,修长的手指将头发捋到耳后,刚才的一分怒气似乎也顺着风被吹走了。

    “大家都知道,养军千日用军一时,军队乃国家之本。我大宋地大物博,富甲天下,自开朝以来一百余年,从来禁军都是朝廷安国之本,历来军饷充足。”

    禁军们拿不到饷已经大半年了,眼看就是年关再拿不到钱,日子就过不下去,一听这话立刻都鼓噪起来:“什么军饷充足,打三月起就不发饷了。”

    “户部还钱!”

    王尚书叹了口气,“众位兄弟,皇上一贯体恤禁军,若不是实在朝廷有难处,也不会拖欠了大家的粮饷。”

    他这一叹气,果然有用,有的禁军便放下了手里的家伙,问:“朝廷有什么难处?”

    王尚书犹豫了再三,道:“这本是国家的秘密不可随意泄露,但事已至此,我也只能冒死罪告诉大家。有传言说,禁军的军饷被挪去造九鼎,筑明堂,然诸位又是否知道为何要造九鼎,筑明堂呢?”

    禁军们鸦雀无声,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