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清华之父曹云祥 > 第三章 从清华学校到清华大学(29)

第三章 从清华学校到清华大学(29)

一部以提倡指导之,庶几谋学业及课外作业之并进。其详细情形,由课外作业部主任及学监说明之。

    以上六项,希诸生注意。尚有人格上一极小问题,鄙人每年提及,因章程上并未规定:即师生间之感情及普通之礼貌。如途遇师长或同学行脱帽鞠躬握手等礼,亦希诸生留意焉。

    实际上从此时开始,清华学校已经变成清华大学了,各种文件和《清华周刊》都以“清华大学”来称呼。官方包括颜惠庆等人的日记和文章中也都这样称呼了。

    1925年这一届招的大学生132人,报到以后在校生99人(一说93人),其余三十多人或退休或转学,有的因眼病去求医。研究院学生招收22人,所以1925年秋季开学的新生总计121人。王淦昌、李健吾、韦杰三、吴祖光、王世弼、施士元、都英培、邬振甫、杨汝金、余锡嘏、夏坚白、张昌龄、沈有鼎、周文定、章熊、向世南、张大煜、宋益清、戴克光、戚桂山、马师伊, 都是清华大学的第一届大学生。

    当时的清华大学从校长到教师,大多数是美国留学生,有些教师就是美国人,教学思想、方法和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模仿美国著名大学,加上有比较稳定的经费(庚子赔款),所以从教学、实验设施到住宿条件都比较优越。清华的办学宗旨是高标准的,宁缺勿滥,实行“淘汰制”。第一级于1929年顺利毕业的只有82人,为社会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栋梁之材。除了研究院大多数成才以外,本科生的成材率也是非常高的,其中有:后来的中科院学部委员周同庆、袁翰青、夏坚白、张大煜;中国最早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戏剧家和翻译家李健吾;最早把**著作译成英文的翻译家许孟雄,杰出国际金融专家楼福卿,从教数十载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施士元、汪振儒、秦宣夫、傅任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