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首富真相 > 2008年风波不断,中国企业家集体形象濒临崩溃

2008年风波不断,中国企业家集体形象濒临崩溃

有2本书值得向中国企业家们推荐:一本是《国富论》;一本是《道德情操论》。在当下,熟读后者恐怕更为迫切。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部企业史就是一部失败的历史。在长年研究中国企业案例后,财经作家吴晓波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于一部企业史来说,接连不断的企业失败案例是一条最重要的主线。”

    作为一个群体而言,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创业的这一代企业家们,脸颊上几乎都被岁月的风霜蚀刻下“悲情”两个沉重的大字。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略加梳理,便会列出一份长长的“失败者”名单--步鑫生、禹作敏、褚时健、牟其中、仰融、唐万新、孙大午、戴国芳、郑俊怀、赵新先、顾雏军、黄宏生、龚家龙……

    有人统计,1988年评出的首届20位“全国优秀企业家”中,有6人因违规违纪被免职、停职或被迫辞职,还有1人畏罪叛逃,其他的也都消失了光华,目前仍在原企业任职的仅有4人。中国社科院曾经也做过一个统计,对比发现:中国着名企业家的犯罪率是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

    这是一个淘汰率太高的群体,悲情成为他们最常见的表情。这个潜规律折射出中国企业家的生存环境,的确令所有企业家对出名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焦虑感--成就越显赫,失败就越羞耻。那种等待蒙受耻辱的焦虑感,和为此不断与命运拼搏的挣扎感,使他们的生活内容充实,但却充满了痛苦。

    他们都有着惊人相似的命运轨迹:以传奇色彩崛起于混沌草莽之中;凭个人能力和对时机的把握达至事业的巅峰;又因脚步太过于超前或滞后,一时没有踏准时代的节奏,便在转瞬间被抛入了失意甚至失败之中无法“超生”。

    “问君何故陷囹圄?怜君何事到天涯!”

    但以成王败寇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显然是一种弱智或粗暴的偏见,因为这种失败背后,既有个性缺陷的因素也有对市场规律的忽视,更有体制陷阱所导致的“人仰马翻”。

    一片混沌之中,这些“孤胆英雄”似的企业家们在当时的很多“肆意妄为”之举,有着其猾的意义:他们对当时法律和政策底线的试探和触犯,在客观上拓展了它们的边限及商业的空间;他们坠落时的惊呼声,也为后来者标明了前进道路上的暗礁所在。

    此中,有些人也许会永远钉上历史的耻辱柱;有些人却一直有着截然不同的争议和评语;有些人受到了当时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约,但在10年、20年或30年后,又有了新的解读方式。

    财经作家吴晓波如此客观地评价这个群体:“他们的失败,是一件让人遗憾但并不可耻的事情,因为这些失败往往伴随着伟大的创新和冒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燃烧在企业家内心的那股不甘平庸的勃勃野心,在一次次颠覆着陈旧的秩序,掀起商业上的巨浪与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