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首富真相 > 通过左右手互搏,国美电器实现近50倍市盈率

通过左右手互搏,国美电器实现近50倍市盈率

  而中国鹏润此次高达83亿港元的收购,却并没有动用一分钱现金,完全是通过增发股份和可换股票据,并分三次支付。一切程序冠冕堂皇、合法合规。但东方高圣经理冀书鹏认为,国美电器的市盈率高达46.7(按照83亿港元的收购价格和国美电器在2003年1.78亿元人民币的盈利来计算),这对一个传统行业太高了,“可能不是一个纯市场化的收购行为”。“收购国美电器是定向增发,没让小股东出钱,但小股东的比例稀释了,等于是变相损害了小股东的利益。”

    如何定价也是一个大的学问。因为是左右手互倒,8亿或80亿,都是随黄光裕说了算。为什么往高了定?冀书鹏认为,关键是涉及到以后的融资能力,“8亿也许是你的净资产,72亿可能是水分和无形资产。定这么高的价,把总资产这张饼做大了,大大改善了国美电器的形象,债务融资能力也增大了。”

    而在上市后的2004年9月28日和12月15日,黄光裕急不可耐地前后套现共25亿多港元,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而用这笔钱,比去借用沉淀的现金流,不知舒心和稳心多少倍。

    当时就有人质疑:黄光裕为何不将国美100%的业务注入“中国鹏润”从而一次性实现上市呢?经济学家郎咸平指出,其实黄光裕本人早有将国美电器100%上市的打算,碍于当时中国商务部的相关规定,外资零售企业在国内的持股比例最高只能是65%。

    另外一个疑问:为什么国际资本巨鳄一定要选择黄光裕提供的昂贵套餐呢?《105亿传奇--黄光裕和他的国美帝国》一书作者吴阿仑认为,因为庞大的中国零售市场是跨国公司最后一次圈地机会,而只要有人能够设计出一个完善的游戏规则,只要这个游戏规则比他们一家超市一家超市逐一收购的效率和回报高,那参与这个游戏就是最好的选择。“飞速壮大的中国家电零售业市场产业霸主地位”加“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资本战略”,是黄光裕能一枝独秀、呼风唤雨的两大秘密武器。

    也有不同意见。在《证券市场周刊》一篇名为《黄光裕的国美泡泡》中提到,在借壳香港之前,黄光裕本来打算将国美电器业务直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并请高盛出任主承销商,但高盛最终放弃了这次承销,而在上市后的配售活动中,黄光裕聘请的承销商是汇丰银行,但汇丰仍然放弃了国美,最终由荷银洛希尔接手。两次被国际知名银行所弃,究竟是何原因?这篇文章认为,“人家觉得这个泡泡不好玩”。

    让人吃惊的是,在黄光裕“不得不”减持套现的时候,公众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他私定的市盈率,股价并未暴跌。郎咸平认为,黄光裕借壳上市而非首次公开募股(IPO)的选择也同时为国美电器的上市增添了灵活性,为其传奇资本运作之旅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选择IPO,香港证监会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审核待发行公司过去3年公司的资本、负债、营业额、股权架构等,黄光裕也不会为自己财富增值创造一个赌博机会,因为在IPO严格审核下国美市盈率怎么都不可能定到高达50倍。黄光裕借壳上市的选择使其有机会利用高市盈率的魔棒为自己财富迅速增值,其资本运作的手法可谓高明。

    郎咸平还替黄光裕算了一笔帐:国美在2001年到2005年间,其占用供货商的资金总额为255.79亿元人民币,通过非主营业务赚取供货商12.1亿元人民币。同时资本市场为黄光裕带来约30亿现金流供其开店扩张。在房地产方面,其2001年至2003年的地产回报合计为4.3亿元人民币。这3项金额加和之后,共计272亿元人民币。这272亿元人民币的现金流为国美在这5年来的爆炸性扩张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以分店数大规模增加为衡量标准)。总体来说,国美的盈利状况还是相当可观的,国美电器也并非“鸡肋”,只要善加利用,“鸡肋”亦可变肥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