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首富真相 > 黄光裕“首富”殊荣,早在1996年转型中注定

黄光裕“首富”殊荣,早在1996年转型中注定

略,变单一地经销进口家电为进口与国产并重的策略。”

    1996年,国美果断转身,开始向合资品牌上转移,在国产品牌上做铺垫和尝试,1997年仅仅一年时间,国美的进口品牌削减到30%,国产品牌升到70%。

    其实,促使黄光裕转型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1985年和1989年的两次事故,让他始终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危机感,随着事业的壮大,让他对安全感的期待日益加剧。1996年的顺势转型,无疑是一个天赐良机,让黄光裕一举摆脱了涉嫌投机倒把、贩卖走私电器等原罪。

    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朱镕基总理对走私的严厉打击,在客观上也帮了国美一个大忙,让黄光裕彻底没有了走私家电威胁的后顾之忧。黄光裕事后感慨地说,“要不是朱总理严打走私,国美差点没办法维持,又得回去走老路了。”这正应了邓小平那句话:“人的运气来了,门板都挡不住!”

    当国美1997年完成由出售进口电器向出售国产或合资电器的转型后,它也开始了进货渠道的革命,国美率先以包销、定制、招标等形式,绕开中间商,直接向上游制造厂商进货,开始了商家与制造品牌单对单的直接代理。而这一做法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更使国美的低价优势得到加强,同一品牌的同款产品往往比传统大商场便宜不少。这无疑是给了传统商场一记重拳。1997年,对北京的市民来说,去国美电器买家电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几乎所有传统商家都有一个感觉:国美是在以近乎亏损的价格销售家电产品。国美通过实现较大的销售量,来获得厂家给予的返点奖励。随着国美议价能力的增强,国美对家电厂商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进场费,上架费,店庆费,广告赞助费……多如牛毛的收费令厂家苦不堪言,这也成为国美与很多厂家之间尖锐矛盾的源泉。但黄光裕依然故我,认为家电厂家离不开国美,家电厂家更应该做的是提高自身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而不是对国美的利益分割要求产生不满。

    虽然有个别厂家实在受不了国美的“压榨”,愤而宣布与国美决裂,但绝大部分厂家,还是严重依赖国美这个越来越强大的销售渠道。从与国产家电合作的那一刻起,国美的产品线也迅速从彩电领域扩展至所有的家电产品线,并逐渐将手机、电脑以及其他数码产品也纳入进来。成功的销售使国美有能力开越来越多的店,而越来越多的店进一步增加了国美的分销能力,越发成为厂家求之不得的销售渠道。

    后来很多专家指出,1996年前后,本土家电企业集体性地错过了一个“改变历史的机会”。当时,这些企业已经靠价格战击败了早先靠品牌优势而获得先机的跨国品牌,夺走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企业的士气和效益都处在最佳时期,但大家都没有抓住时机进行核心技术的开发,而是陷入了更为惨烈的价格内战之中。正是从1995年之后,家电业产销量在不断扩大,但利润率却直线下降,直至今天降到薄如刀片的1%~3%。

    而据笔者观察分析,这段时期的中国家电混战,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形容恰如其分。国美正是这只紧跟其后的“黄雀”,通拱时的跟进和渠道整合,在最佳的时间点上进行了卡位,从而最终夺取了“螳螂们”经挂烈价格战争赢得的胜利果实。这一年,有一本书很火,那就是《中国可以说不》。也是从这一年起,黄光裕开始积蓄力量,在不久以后对高高在上的家电厂商们大声说不!

    1995年2月,美国《福布斯》杂志首次发表了中国内地亿万富豪榜,首富是靠养鹌鹑起家的刘永好兄弟。当时,榜单上还看不到黄光裕的名字。但9年后,这份中国富豪排行榜将迎来它历史上最具影响力、也最为轰动的首富--黄光裕。

    其实,黄光裕的这份殊荣,早在1996年就已经注定了--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在这一年的成功转型;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在这一年前往香港认识了“金牌壳王”詹培忠。詹当时任香港立法局的议员,后来在帮助黄光裕运作国美电器在香港上市过程中起到了启蒙和助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