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阮籍评传 > 一、玄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玄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在先秦诸子中,儒道两家并为"显学"。儒道作为根本对立的两个学派,其思想上的差异自然很大,就与我们所讨论的问题有关来说,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双方的宇宙观不同。道家哲学对世界的理解和规定已涵盖有宇宙本体的意义,而儒家对世界的理解和规定则往往着眼于宇宙生成和宇宙构成之层面。老庄哲学中的"道",其意蕴极为复杂,从"有生于无"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两个命题看,显然讨论的是宇宙论问题。

    但"道"也具有宇宙本体的涵义,所谓"道可道,非常道"、"道隐无名"、"道者,万物之奥"(老子)及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以固存"、"无所不在"而"不可闻"(庄子),就是对道从本体论层面所作的界定。照老庄的看法,道是一个无形无象无名的本体世界,它是宇宙万物存在变化的根据或原则。在儒学系统中,孔子乃至孟子皆罕言"性与天道"之类的形而上问题。即使是荀子天道自然的思想,固然与道家的影响有关,但他所说的"天"也异于道家的"道",实际上属于器物世界的概念或范畴。值得注意的是《易传》,它为儒家学说找到了一个宇宙论的根据。但与道家不同,它所设计的宇宙图式着眼于宇宙的结构或构成,而不是重在形而上的宇宙本体。八卦所象征的以天地为主的八种事物与八方四时相配合,是宇宙结构的根本框架,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是宇宙万物变化秩序的象征,阴阳是作用于宇宙万物的两种不同势力。汉代大儒董仲舒以儒学思想为核心而综合诸子,特别吸收了阴阳五行家的观念,构筑了一个更为明确的宇宙结构图式:天与地是这个结构的轮廓;五行是这个结构的间架;阴阳是运行于这个间架中的两种力量。①照儒家的看法,宇宙是个具有特定结构的和谐整体。第二,儒道双方对"天人关系"的规定不同。在道家那里,道体作为宇宙万物存在变化的依据,它虽然主宰着宇宙的一切,但却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崇尚自然,排斥人为,是道家的共同主张。这一思维倾向,可以叫作"以人合天"或"灭人合天",借用荀子的说法:"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非十二子》)

    借用庄子自己的说法:"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庄子·山木》)

    "灭人合天"之内容,一方面弃绝知识,菲薄仁义;另一方面,在政治或历史观层面上主张绝对的无为而治,要求回到"结绳而治"(老子)、"同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的荒古时代,在人生哲学层面上主张返朴归真,保全人性的自然纯真,追求"无为而无不为"或无待式的"逍遥"精神境界,表现为强烈的超世主义的倾向。与道家不同,儒家的思维倾向可以概括为"以天合人"。其意涵是,天与人并不是完全间隔的二物,一整体,天道乃人道的依据,人道乃原于天,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儒家依据于对天人关系的这种认识,设计了一套君臣上下的社会等级系统和一套仁义礼乐的道德规范系统,并认为人类社会的这种特定的结构或秩序乃自然界结构及其秩序性的体现。儒者主张效法天道"刚健"之德,实行积极有为的政治,以治平天下为目标。显然,这是一种以政治伦理为本位的有为哲学。

    儒家哲学从先秦创立伊始,至少至魏晋时代,其具体形态或许有所变化,但它的基本特质却一直延续下来而大体上维持着自身的统一。

    道家的命运则不然。在汉代,由于儒学哲学上升为官方的指导思想,道① 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册第56 页,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家由先秦与儒家并显的地位而下降为陪衬,甚或隐而不显。到三国魏晋之际,因某种特定的历史机缘和思想文化机缘,它一度兴盛。①但它并没有儒家那样幸运,而是演化为一种新的哲学形态--玄学。

    那么,玄学自身有什么特征呢?

    由于玄学直接来源于先秦道家,因此它在理论形态或思想形式上表现为"复古",或者更为确切地说,玄学是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史书常常把玄学直接称之为"老庄之学",或把玄学思想直接归之为"老庄",即是着眼于此。例如,对于正始时期的玄学家何晏、王弼,史籍说他们"好老庄言"、"好老氏"(《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及《钟会传》注引);或称他们"祖述老庄"。(《晋书·王衍传》)竹林时期的玄学家嵇康自谓"托好老庄"(《嵇康集·幽愤集》);史书称向秀"雅好老庄之学"(《晋书·向秀传》);元康时期的玄学家郭象被誉为"慕道好学,托志老庄"。(《世说新语·文学》注引《文士传》)可见,玄学学者所信奉的是老庄思想,玄学也就是新时代的道家之学。所以,干宝有"学者以老庄为宗"(《晋纪总论》)的说法,沈约也有"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宋书·谢灵运传》)的说法。依此而视,先秦道家思想的一些基本特征也为玄学所有。

    但玄学作为一种时代精神之体现,并不是对先秦道家的简单复归。与先秦道家不同,它在许多重要问题上是围绕儒道关系而展现自身的思想内容的。玄学的这一特征,与汉代特别推崇儒学,从而使儒学在思想领域内占据统治地位有直接因果关系。先秦时期乃至西汉前期,儒家不过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易》、《书》、《诗》、《礼》、《春秋》作为儒家所信奉的经典和研究的对象并没有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广以儒家经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运动,经过数百年的时间,经学的正统地位被全社会所承认,儒家思想由原来与诸子之学相对立的一家之说,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或各个领域,泛化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和心理状态。先秦时期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诸子百家之学日渐式微,一般来说,它们再也不能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学派与儒家相抗衡,或者被儒家思想文化所吸收或同化,或者仅仅作为儒家思想文化的补充而存在。东汉末年,儒家经学日渐衰落,名、法、道、墨等诸子学乘机而起,颇有诸子重兴之势。但是严格说来,儒家经学受到思想界厌倦的只是那种浅薄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的形式,令人忘而却步的繁琐的注经方式,保守、僵化、封闭的师承家传的教学方式或学术传统。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