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刘知己评传 > 附录 刘知几年表

附录 刘知几年表

坚传》云:圣历中,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定王府仓曹刘知几、右补阙张说同修《三教珠英》。时麟台监张昌宗及成均祭酒李峤总领其事。《三教珠英》始修于圣历二年(《新唐书·张昌宗传》),知知几是年为仓曹。据《新唐书·百官志》,王府官仓曹掌禄糜、厨膳、出纳、市易、败渔、刍蒿,正七品上。

    700 武后久视元年庚子 四十岁

    知几预修《三教珠英》。

    太后每内殿曲宴,辄引诸武、易之及弟秘书监饮博嘲谑。右补阙朱敬则谏言武后内宠无礼无仪。(《通鉴》)

    圣历三年五月癸丑,改元久视。

    701 武后长安元年辛丑 四十一岁

    正月,改久视为大足元年。大足元年十月壬寅,改元长安。

    知几参预修成《三教珠英》千三百卷。(《唐会要》卷三十六)

    702 武后长安二年王寅 四十二岁

    知几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撰起居注。《史通序》云:长安二年,余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于门下撰起居注。

    知几于史馆开始撰写《史通》。(《史通序》)

    结识史官刘允济。长安二年,风阁舍人修国史刘允济尝云:史官善恶必书,言成轨范,使骄主贼臣有所知惧,此亦权重,理合贫而乐道也,昔班生受金,陈寿求米,仆视之如浮云耳。但百僚善恶必书,足为千载不朽之美谈,岂不盛哉!(《唐会要》卷六三)

    703 武后长安三年癸卯 四十三岁

    知几仍为左史,会奉诏预修唐史。《自叙》:长安中,会奉诏预修唐史。

    《史通·古今正史》:长安中,余与正谏大夫朱敬则、司封郎中徐坚、左拾遗吴兢奉诏更撰《唐书》,勒成八十卷。

    《唐会要》卷六三:长安三年正月一日敕,宜令特进梁王武三思与纳言李娇、正谏大夫朱敬则、司农少卿徐彦伯、凤阁舍人魏知古、崔融、司封郎中徐坚、左史刘知几、直史馆吴兢等修唐史,采四方之志,成一家之言,长悬楷则,以贻劝诫。

    朱敬则请择史官。《唐会要》卷六三:长安三年七月,朱敬则请择史官,上表曰:国之要者,在乎记事之官,是以五帝元风资其笔削,三王盛业藉以垂名,此才之难,其难甚矣,伏以陛下圣德鸿业,诚可垂范将来,倘不遇良史之才,则大典无由耐就也。且董狐、南史,岂止生于往代,而独无于此时?在乎求与不求,好与不好耳。今若访得其择也,伏愿勖之以公忠,期之以远大,更超加美职,使得行其道,则天下甚幸!

    朱敬则迁正谏大夫。《旧唐书·朱敬则传》:长安三年,累迁正谏大夫,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刘知几论史才三长。《唐会要》卷六三:长安三年,郑惟忠尝问刘子玄曰:自古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对曰:史才须有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才,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货殖矣。如有才而无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柟斧斤,终不能成其宫室矣。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加,所向无敌矣。时以为知言。两《唐书》本传也有类似记载。

    魏元忠、张说为张易之兄弟所诬构,将陷重辟,诸宰相无敢言者,朱敬则独抗疏申理,刘知几亦劝张说。《唐会要》卷六四《史馆杂录》条曰:长安三年,张易之、昌宗欲作乱,将图皇太子,遂语御史大夫知政事魏元忠。

    昌宗奏言:可用凤阁舍人张说为证。说初不许,遂赂以高官,说被逼迫,乃伪许之。凤阁侍郎宋璟恐说阿意,乃谓曰:大丈夫当守死善道。殿中侍御史张廷硅又谓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起居郎刘知几又谓曰:无污青史,为子孙累。《通鉴》卷二○七曰:长安三年九月庚寅朔。明日,朱敬则抗疏理之曰:元忠素称忠正,张说所坐无名。若令抵罪,失天下望,易之等见疏大怒,欲杀之,赖朱敬则等保救得免。

    朱敬则称司封郎中裴怀古有文武才,制以怀古为桂州都督,使忠信轻骑诣夷獠营,岭外悉定。《通鉴》

    704 武后长安四年甲辰 四十四岁

    知几擢拜风阁舍人,暂罢其任。

    《自叙》原注:长安中,以本官兼修国史。会迁中书舍人,暂罢其任。

    《史通序》:长安二年,余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于门下撰起居注。会转中书舍人,暂停史任,俄兼领其职。

    《旧唐书》本传:知几长安中累迁左史,兼修国史。擢拜凤阁舍人,修史如故。

    按,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光宅元年,改中书省曰凤阁。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

    知几撰《刘氏家史》及《谱考》。《唐会要》卷三六:长安四年,凤阁舍人刘知几撰《刘氏》(指《刘氏谱考》)三卷,推汉为陆终苗裔,非尧之后;彭城丛亭里诸刘,出自宣帝子楚孝王嚣曾孙司徒居巢侯刘恺(应作般)

    之后,不承楚元王交。皆按据明白,(正)前代所误。虽为流俗所讥,学者眼其该博。《旧唐书》本传:知几自负史才,常慨时无知己,乃委国史于著作郎吴兢,别撰《刘氏家史》十五卷,《谱考》三卷。

    朱敬则以老疾致仕。二月王申,正谏大夫同平章事朱敬则以老疾致仕。

    敬则为相,以用人为先,自余细务不之视。(《通鉴》)

    薛谦光累迁给事中,检校常州刺史,政绩可称。(同上)

    705 中宗神龙元年乙已 四十五岁

    知几除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兼修国史。《史通序》:今上(指中宗)即位,除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其修史,皆如故。

    知几参与撰修《则天实录》《自叙》:及今上即位,又敕撰《则天大圣皇后实录》。《史通·古今正史》:神龙元年,又与坚、兢等重修《则天实录》,编为三十卷。

    706 中宗神龙二年丙午 四十六岁

    知几仍职史事,修成《则天实录》。《唐会要》卷六三:神龙二年五月九日,左散骑常侍武三思、中书令魏元忠、礼部尚书祝钦明及史官太常少卿徐彦泊、秘书少监柳冲、国子司业崔融、中书舍人岑羲、徐坚等,修《则天实录》二十卷,《文集》一百二十卷,上之,赐物各有差。

    《旧唐书·吴兢传》:神龙中,兢与韦承庆、崔融、刘子玄撰《则天实录》。修《则天实录》,知几实预其事,盖因官卑未列名受赐。

    中宗由东都还西京,知几迄留东都,继续私撰《史通》。《史通·件时》:会天子还西京,朝廷愿从者众。予求番次,在大驾后发日,因逗留不去,守司东都。

    707 中宗景龙元年丁未 四十七岁

    知几再转太子中允,兼修唐史。《旧唐书》本传:景龙初,再转太子中允,依旧修国史。

    知几续撰《史通》。

    708 中宗景龙二年戊申 四十八岁

    知几致萧至忠书,求罢史职。《旧唐书》本传:景龙初,再转太子中允,依旧修国史。时侍中韦巨源、纪处讷中书令杨再思、兵部尚书宗楚客、中书侍郎萧至忠并监修国史,知几以监修者多,甚为国史之弊,萧至忠又尝责知几著述无课。知几于是求罢史任,指陈史馆修史之五不可,至忠借其才,不许解史任。《史通·忤时》:孝和皇帝时,韦武当权,母姐预政。士有附丽之者,起家而绾朱紫,予以无所傅会,取摈当时。会天子还京师,朝廷愿从者众。予求番次,在大驾后发日,因逗留不去,守司东都。杜门却扫,凡经三载。或有谮予躬为史臣,不书国事而取乐丘园,私自著述者。由是驿召至京,令专执史笔。于时小人道长,纲纪日坏,仕于其间,忽忽不乐,遂与监修国史萧至忠等诸官书求退。

    知几为修文馆学士。

    景龙二年四月二十二日,修文馆增置大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十二员,征攻文之士以充之。二十五日,敕太子中舍刘子玄为学士。(《唐会要》卷六四《史馆》下)

    709 中宗景龙三年己酉 四十九岁

    知几仍迁秘书少监,修史如故,续撰《史通》。按:《史通·忤时》:一为中允,四载不迁。知几被驿召至京,领史事,迁秘书少监,当在景龙三年。秘书少监,从四品上。监掌经籍图书之事,领著作局,少监为之贰。

    知几友人元行冲著《魏典》。《唐会要》卷六三:景龙三年十二月,太常少卿元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未有编年之文,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

    知几友人朱敬则卒。《旧唐书》本传:景龙三年五月卒于家,年七十五。

    敬则尝采魏晋已来君臣成败之事,著《十代兴亡论》。

    710 中宗景龙四年庚戌 五十岁

    刘知几始撰成《史通》。《史通序调尝以载笔余暇,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筐。于是区分类聚,编而次之。凡为二十卷,列之如左,合若干言。于时岁次庚戌,景龙四年仲春之月也。

    六月,甲辰,旦即皇帝位,改景龙四年为唐隆元年。七月己已,改为景云元年。故睿宗景云元年知几仍为五十岁。

    知几累迁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仍依旧修国史,加银青光禄大夫。

    (《旧唐书》本传)

    知几以名音类上名,乃改子玄。《旧唐书》本传:时玄宗在东宫,知几以音类上名,乃改子玄。

    是年,韦后擅政。六月庚子,临淄王李隆基起兵诛诸韦,封平王。丁未,立为太子。

    711 睿宗景云二年辛亥 五十一岁

    《史通》书成,见者互言其短,知几作《蒙释》以拒之。(《自叙》)

    徐坚读之叹曰:为史氏者宜置此座右,(《唐书》本传)

    皇太子隆基将亲奠于国学,有司草仪注,令从臣皆乘马著衣冠,刘知几上议驳之。宜从废改。太子令宣行,以为常式。(《唐会要》卷三十五)

    郭元振、张说同平章事。张说请使太子监国,上从之。(《通鉴》)

    僧慧范恃太平公主势逼夺民产,御史大夫薛谦光奏弹之。太平公主诉于上,出谦光为歧州刺史。(《通鉴》)

    712 玄宗先天元年王子 五十二岁

    正月,睿宗改景云三年为太极元年。五月又改元曰延和。八月传位于太子,玄宗即位,改元先天。

    知几奉诏与柳冲等撰《姓族系录》。《旧唐书·柳冲传》:至先天初,冲始与侍中魏知古、中书侍郎陆象先及徐坚、刘子玄、吴兢等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奏上。

    713 玄宗开元元年癸丑 五十三岁

    是年十二月,改先天二年为开元元年,大赦。

    是年三月,知几与柳冲等修《姓族系录》成,上之。《唐会要》卷三六:

    先天二年三月,柳冲奏所修《姓族系录》成,上之,凡二百卷。张说等监修国史。《唐大诏令集》卷五一:张说等监修国史敕:敕:银青光禄大夫守中书令上柱国燕国公张说、银青光禄大夫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品上柱国梁郡开国公姚元之等,并可监修国史,余各如故。先天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714 玄宗开元二年甲寅 五十四岁

    知几等刊定《姓族系录》,奏上之。《旧唐书·玄宗本纪》:开元二年七月丙午,昭文馆学士柳冲、太子左庶子刘子玄刊定《姓族系录》二百卷,上之。

    知几迁左散骑常侍,修史如故。《新唐书》本传: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正三品下)。八月,知几友人太子宾客薛谦光献武后所制《豫州鼎铭》,其未云:"上玄降鉴,方建隆基。"以为上受命之符。(《通鉴》)

    715 玄宗开元三年乙卯 五十五岁

    知几修史如故。

    吴兢服阙抗疏乃拜谏议大夫,俄兼修文馆学士。《旧唐书》本传:开元三年服阙,抗疏言曰:臣修史已成数十卷,自停职还家,匪忘纸札,乞终余功。乃拜谏议大夫,依前修史。俄兼修文馆学士,历卫尉少卿、左庶子。

    716 玄宗开元四年丙辰 五十六岁

    知几、吴兢撰成《睿宗实录》、《则天实录》、《中宗实录》。《唐会要》卷六三:开元四年十一月十四日,修史官刘子玄、吴兢撰《睿宗实录》二十卷、《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成,以闻。又引古义白于执政。宰相姚崇奏上,言今子玄援引古今,臣谨寻故实,例有恩赏,子玄等始未修撰,诚亦勤劳,叙事记言,所录虽重,承恩赐命,固不在多,子玄等各赐物五百段,许之。

    知几以修《则天实录》功,封居巢县子。(《旧唐书》本传)

    717 玄宗开元五年丁已 五十六岁

    史官条奏每月应所行事。《唐大诏令集》卷八六:令史官条奏每月应所行事诏:自今已后,每人孟月史官条奏应所行事,当斟酌古典,用孚于休。

    宣布朝廷,使知朕意。开元五年十月一日。

    718 玄宗开元六年戊午 五十八岁

    九月河南大水,遣工部尚书刘知柔持节往河南道存问。(《旧唐书·玄宗本纪》)

    719 玄宗开元七年己未 五十九岁

    三月,诏诸儒议《孝经》孔郑注、王氏《老子注》及子夏《易传》诸书长短。

    四月,知几奏注《孝经》请废郑依孔,注《老子》请停河上公行王,《易传》非子夏所造。时议以知几博识,诚则纯儒;全非众家,亦则未可。其后博士司马贞亦上书驳辩。五月五日,诏河郑二家,依旧行用;王孔二注,并存其说;子夏传帖易者停。(《唐会要》卷七十六、卷三十六)

    五月,知几上重论孝经老子注议。(《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四)

    九月,诏令丽正殿写四库书,各于本库每部为目录。(《唐会要》卷三十五)知几友人薛谦光卒,年七十三岁。(《旧唐书》本传)

    720 玄宗开元八年庚申 六十岁

    命右散骑常侍元行冲整比群书。(《通鉴》)充丽正修书院使,检校院内修撰官。(《唐会要》卷六十四)张说兼修国史。开元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诏:张说多识前志,文成微婉,词润金石,可以昭振风雅,光扬轨训,可兼修国史。(《唐会要》卷六三)

    721 玄宗开元九年辛酉 六十一岁

    知几卒。《旧唐书》本传:九年,长子贩为太乐令,犯事配流。子玄诣执政诉理,上闻而怒之,由是贬授安州都督府别驾。子玄至安州无几而卒,年六十一。自幼及长,述作不倦,朝有论著,必居其职。预修《三教珠英》、《文馆词林》、《姓族系录》,修《唐书》、《实录》,皆行于代。有集三十卷。后数年,玄宗敕河南就家写《史通》以进,读而善之。元行冲等撰成《群书目录》。《旧唐书·玄宗本纪上》:开元九年,冬十一月丙辰,左散骑常侍元行冲上《群书目录》二百卷,藏之内府。《旧唐书·元行冲传》:先是,秘书监马怀素集学者续王俭《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于丽正殿写四部书,事未就而怀素、无量卒,诏行冲总代其职。于是行冲表请通撰古今书目,名为《群书目录》,岁余书成之,奏上之。

    知几卒年,其亲友尚健在者有:

    兄知柔,七十三岁,开元十一年(723 年)卒。

    徐坚,六十三岁,开元十六年(729 年)卒。

    元行冲,六十九岁,开元十六年(729 年)卒,享年七十六岁。

    吴兢,五十二岁,天宝八年(749 年)卒,享年八十岁。

    子贶,博通经史,明天文、律历、音乐、医算之术,终于起居郎、修国史。撰《六经外传》三十卷,《续说苑》十卷等。

    子,右补闭、集贤殿学士、修国史。著《史例》三卷、《传记》三卷、《乐府古题解》一卷。

    子汇,给事中、尚书右丞、左散骑常侍、荆南长沙节度使,有集三卷。

    子秩,给事中、尚书右丞、国子祭酒,撰《政典》三十五卷。

    子迅,右补闭,撰《六说》五卷。

    子迥,谏议大夫、给事中,有集五卷。(《旧唐书·刘子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