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董仲舒评传 > 一、自然神论的目的论

一、自然神论的目的论

将要论述的"天人感应"论中可看得更清楚。

    这显然与马克思关于"自然神论不过是摆脱宗教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有着极为相似的情形。

    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主要特征的自然神论的目的论,所探讨的无疑正是宇宙万物的究极原因。因此,董仲舒与苟子"不求知天"的主张相反,明确提出了"夫王者不可以不知天"的观点,尽管董仲舒也曾说过:"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①,但他还是坚信人是可以知天的,并指出了观"天志"、"天道"的途径:"是故明阳阴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也。"②。他的答汉武帝"欲闻大道之要","治乱之端","明天人之故,通古今之变"的"天人三策",以及《春秋繁露》凡十六卷、八十二篇,可以说都是对这个天人关系问题的探索与研究;而他在这些论著中关于"道之大原"、"天次之序"、"天人相副"、"同①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②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类相动"、"天道之常",以及风雨霜雪雷霆何由而成等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对这个有关究极问题的理解与回答,特别是他关于"天有十端"和"天地人万物之本"的观点,更是表现了他对这个究极问题回答的深刻性。这就表明,董仲舒的目的论,已不再是单纯地探讨大自然的本质和奥秘,而是把自然物与人的文化相联系,并在这个联系中阐述天道和人道。这也就是所谓真、善、美三者的统一。①天地人三者为万物之本,相为手足,创造了人化的自然万物,所以为"真";天有仁爱之心,生万物以养人,而人亦"化天理而义",明诗书,懂礼义,知人伦,所以为"善";夭地有"中和"之气以生人,而"中和者,天地之大美也",所以为"美"。由此可以看到,董仲舒自然神论的目的论虽有一层神学的或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却有着很多的合理成分。

    除此之外,再从一般目的论,特别是董仲舒目的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的地位来看,也不应一概否定,而亦应取分析态度。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谈到自然的活动是否有一个目的时,就一方面批评了"自然必然论",另一方面批评了"自然偶然论",论证了目的论。他说:"如果已经同意事物或者是偶然的结果,或者是为了一个目的而发生,而事物不能够是偶然或自发性的结果,那就可以断定它们一定是有目的的";"再者,只要一个系列有一个完成点,所有先行的阶段就都是为了那一点。"②总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在那些由自然产生的东西里面,是有那种有目的的活动存在的。在人们的智力活动中怎样,在自然中也就怎样;人的智力活动是为一个目的的,在自然中也必然有着目的性。譬如,"如果一座房子是由自然造成的,它也会像它现在由技艺造成那样被造成"①。他认为,在自然中存在着两种东西:质料和形式,其中形式就是被那质料所追求的目的。世界上的自然事物,就是一个不断由质料上升到形式、又由低级的形式上升到高级形式的系列,其中,所有低一级的形式相对于高一级的形式来说,也是质料与形式的关系。因此,这个系列的发展,在它的内部始终具有目的性的活动存在,这也就是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中的目的因。黑格尔是把目的性作为理念发展的一个逻辑环节予以肯定的。理念在他的《逻辑学》中经过存在论和本质论的一系列范畴最后到达概念论,在概念里它又先经过主观性而进入客观性,在客观性中又有机械性和化学性,最后在目的性中实现自身的回归,正是通过目的性,概念才进入了理念的自身发展历程。在黑格尔看来,概念在机械性里是单纯的必然性,没有自由,只有到目的性,它才是自在自为的,获得了自由,所以,目的性与机械性的对立,也就是自由和必然的对立。因此在他那里,目的性是比必然性更高一级的范畴,也更接近于理念自身的回归。不过,对目的性,黑格尔又划分为"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他认为,在近代谈到目的时,首先是外在目的性占上风。他说"这种目的论是把目的放置在自然事物之外的",井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比这种外在目的论"要来得优越","因为在他那里,主要的事情是把目的规定为自然事物本身的内在决定性"②。可见,黑格尔对目的论也不是一概否定的,而是把它作为过渡到① 参见金春峰著《汉代思想史》。

    ② 《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 年版,第256 页。

    ①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56 页。

    ②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 卷,三联书店1957 年版,第309 页。理念即真理的一个必经的环节,特别是他肯定了内在目的性对单纯的必然性的优越性,这对如何正确评价董仲舒的目的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我国古代认识论的发展史来看,在探讨世界的究极问题上,"或使"派中的有神论和哲学唯心论在总结论上,他们或者陷入了神学唯心论,或者片面夸大了人的精神作用,因而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而"莫为"派由于把究极因归于自然,因而在总观点上应该说是正确的。但是若进行具体分析,无论是"莫为"派的自然必然性还是自然偶然性,实质上一个陷入了命定论,一个陷入了不可知的神秘主义,因而取消了对自然究极原因的认识任务,而"或使"派中的目的论却逐渐深入到了自然事物或现象间的规律性(如前面所述董仲舒对天和天道、人道的探讨),可见,对这一问题的评价,绝不可只见其表,不究其内。董仲舒的目的论从其神学的形式看,无疑应属于外在的目的论,即似乎是从自然之外强加于自然事物一个目的性。然而这是把"天"神看作是超自然的情况下才是这样。可是,董仲舒的"天"神之区别于殷周者,正在于他的"天"是包括了"十端"的自然自身。所以,从本质上看,董仲舒自然神论的目的论并非外在的目的论。而是包含十端的自然之天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包含了对自然事物究极原因的"故"与"理"的深刻探讨,因此有着相当的合理思想的因素,绝不都是荒诞无稽之谈。

    当然我们绝不是在总体上肯定目的论的正确性,事实上自然和社会的发展都不具有目的性。在古代,由于人们自然科学知识的落后,不懂得"进化论",也不知道什么"物竟天择"。所以,"每当所有的部分长得好像是为了一个目的而产生出来那样的时候,这样的东西就活下来了,因为它们自发地构成了一个合适的机体。反之,那些长得不是这样的东西,就消灭了,并且继续在消灭中"①,于是人们便得出了目的论的认识,把自然界经过物竞天择而出现的进化现象说成是如人有意识、有目的所为的活动。这显然是错误的。当然,从今天来看,不仅自然界的发展是如此,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董仲舒把改朝换代都看作是天意所为,显然也是错误的。人类社会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就个别事件来看,都是人的有目的和有意识的活动,但是就整个社会的运动来看,又表现为无目的、无意识性。从以往的历史来看,一切统治者总想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造社会,可是社会并不依个人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更不是什么神仙的安排。相反,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同自然一样,也没有什么既定的目的性。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批判了这种历史目的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然而,事情被思辨地颠倒成这样:好像后一个时期历史乃是前一个时期历史的目的,??其实,以往历史的'使命'、'目的'、'萌芽'、'观念'等词所表明的东西,无非是从后来历史中得出的抽象,无非是从前历史对后来历史发生的积极影响中得出的抽象。"②以往对董仲舒目的论的批判中,往往只注意了对他的自然界目的论的批判,而对他的历史目的论,只①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55-256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第51 页。

    是批评了其神学的荒谬,而忽视了其历史目的论,这是应予注意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包括神学)在这个问题上分歧的焦点是:天"故生"物与人,还是天"自生"物与人?"故生"论是一切唯心主义、包括神学唯心主义的观点;"自生"论则是一切唯物主义者的观点。董仲舒把本来是自然之天、地自然生成了万物与人,说成是天的意志和目的,这就把自然之天神秘化和神圣化,从而陷入了有神论的神学目的论。尽管他在实质上说的是天"自生",但却给它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唯物主义者当然要批评他的神学性,不过我们却不能把他简单地等同于殷周的天命,特别是不应否定他提出这种目的论对于减轻人民负担、巩固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