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董仲舒评传 > 一、"天"为元本的宇宙论

一、"天"为元本的宇宙论

义的元气论者,或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元一元论者",都是不能成立的。下面我们就对这两种观点的错误作一简单剖析。

    先说所谓"元气"本论。诚然,将"元"释为"元气"的观点由来己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的何休。如他在《春秋公羊经传解估》中就曾说:"变一为元,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后来唐代的徐彦又疏云:"元力气之始,??有形与无形皆生于元气而来,故言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①正是有鉴于此,今人李民、金春峰也作了同样的解释②。徐复观也说:"在仲舒心目中元年的元,实际是视为元气之元。"③ 这种解释的根据何在?何休没有说。他显然是以东汉时才形成的元气论来解《春秋》的,然而从整部《春秋》来看,很难将它归之为元气论。至于后来的徐彦及众多的今人,则皆承何休之说,其立论自然也就不牢固了。在董著中虽两见"元气"概念,但董仲舒所讲元气与东汉时形成的元气论尚有很大距离,因此很难说董仲舒是一个元气论者;况且在董仲舒所有关于元的论述中,也从未以元气来释元,所以把董仲舒打扮成一个元气论者实难成立。

    再说所谓"纯时间概念"的本体论。这也诚如前面所述,董仲舒的"元"既有"开始"义,又有"本"、"原"义,特别他所说人君作为"国之元",具有万物动作之"枢机"义,这样,作为"时间概念"也就不那么"纯"了,此其一。另外,设想在宇宙及万物存在之前就有那么一个"纯时间概念"存在,并且由它产生了宇宙及万物,这不是有点太近代化的味道吗?这个设想恐怕是古人的思维难以接受的,此其二。再则,在宇宙存在之前,尚无人的存在和立足之地,所谓的"时间概念"又从何而来?存于何处?它又如何产生宇宙万物?作这种设想恐怕是哲学史上所没有的,今天要董仲舒来填补这个空白,看来也实难成立。

    当然,无论说董仲舒是个元气论者也好,还是说他是个以"时间概念"为本的"元一无论"者也好,他们最重要的依据是前面所引《重政》中"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这段话。我以为对这段话如前面所说,不可孤立地望文生义,而要同其他篇章及上下文联系起来看,才能有一正确的理解。如联系《立元神》即可看到,这里的"元"既不是"元气",也不是"纯时间概念",而是指"天、地、人"三者。《立元神》曾说:"天、地、人万物之本,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正是据此,再联系那段话的前文:"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是以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故人唯有终始也而生,不必应四时之变",这样也就可以理解"故元者为万物之本"后面的"而人之元在焉"这句话了:它并不是说产生人的元就在万物之本的那个"元"之中,而是说,人这个作为使万物成立① 《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隐公元年"。

    ② 见李民:《试论董仲舒的自然观》,《新建设)1962 年12 月号;金春峰《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中国社会科学》1980 年6 期。

    ③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

    的"元"也就在其中了;而"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也不是说产生人及万物的那个"元"在有天地之前(因为这样说,就同前面的元作为"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发生了矛盾),而是说使万物成之的人元,在天生、地养之元的前面,而且这个"前",也不是最初产生万物之前,而是在有了人和万物之后,从人在培育养长万物的意义上来说的:首先要人的耕种和栽培,才有天生地养。这就是他所说人之元"在乎天地之前"的本意。可见,由此既得不出朴素唯物主义的元气本论,也得不出以"纯时间概念"为本的"元一元论"。

    综上所述,董著中之"元"虽是其宇宙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它所具有的"始"、"本"、"原"义,非特指哲学本体论的宇宙之本,而是广义的,且不具有实体性,是附属于某事物的,这就是董著中"元"概念的性质和意义。

    那么董仲舒的宇宙论以何者为本呢?不是别的,而是他的宇宙论中另一个重要概念:"天"。他所谓"天元本"就正表示了以天为本的宇宙论。

    正如上面我们所看到的"元"是广义的那样,"本"也不是专指哲学本体论意义的宇宙之本。并且我们还可以发现,"元"和"本"有着相同的层次性。这个层次如果说在"元"那里还不甚清楚,那么在他关于本的论述中就非常清晰了,这主要体现在董仲舒在广义上提出了"天、地、人"为万物之本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排出了它们的实际层次,即将"天"看成了宇宙万物最后的元本。下面就从《春秋繁露》的《观德》谈起。他说:天地者,万物之本也,先祖之所出也。广大无极, 其德昭明,历年众多,永久无疆。天出至明,众知类也,其伏无不诏也。地出至晦,星日为明不敢暗,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取之,此大礼之终也。这里就把天地与人分开,将天地看作为万物的共同之本以及人的祖先所从出之原,并将天地的法则看成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道所取之作为大礼的终极根源。缘何如此?原来在董仲舒的眼里,天地之间的关系,亦如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如他在《春秋繁露·五行对》中就以《孝经》中所谓"孝"乃"天之经,地之义"来说明五行的相生关系及四时的承继关系。所谓"夭之经"即"诸父所为,其子皆奉承而续行之"。也就是"父授之,子受之";所谓"地之义",即"下事上,如地事天"。风雨乃地所为,而地"不敢有其功名,必上之于天,命若从夭命,勤劳在地,名一归于天"。又如在《春秋繁露·阳尊阴卑》中谈到君臣关系时亦指出:是故《春秋》君不名恶,臣不名善;善皆归于君, 恶皆归于臣。臣之义,比于地。故为人臣者,视地之事天也。为人子者,视土之事火也。

    是故孝子之行,忠臣之义,皆法于地也。地事天也,犹下之亭上也。

    由此表明,天与地的关系,也是君臣、父子的关系,亦即类于上下、相生的关系,这样,"天"便成了宇宙及万物最后的本原。

    对于这个最后的本原董仲舒还有一个说法,他称之为"祖"。

    天者,群物之祖也。①天者,万物之祖也。①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① 《春秋繁露·顺命》。

    这里明确提出了"人本于天",天为"万物之祖","人之曾祖父"。

    所谓"祖"无疑就是最早、最古老的根源,没有比天更早、更高的本原了。由此表明,天为宇宙之元本是不成问题的了。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天的构成和性质问题,这可以说是中外哲学中最复杂的本原了,下面再来具体探讨。②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